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上下)(精)/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 定价: ¥480
  • ISBN:9787100195942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页数:1649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选取的事件、关切的人物、表现的情节、蕴含的思想、体现的观念、宣示的价值等,都有自身的侧重与考量,并在叙述表演即讲说表达上,重点塑造人物形象,着力阐发人情事理。情节叙述、细节描绘、名物介绍、场景交代等,仅是塑造人物和阐明情理的必要手段。

内容提要

  

    唐耿良为苏州评话《三国》的主要传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成为蜚声书坛的“七煞档”“四响档”之一,在江浙沪被誉为“唐三国”。他的苏州评话《三国》一百回极大地发展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内容,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又多有个人数十年积累的创新之处,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广受听众欢迎。本书遵循越是地方的越具有国际性的原则,忠实于评话的苏州话表达,即用原汁原味的苏州话,对唐耿良先生的《三国》评话录音加以整理,并附有张进先生对每一回书目的点评,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情与人物以及艺术家的表现手法。

目录

序言:存亡继绝返本开新(吴文科)
第一回  赠马
第二回  颜良发兵
第三回  斩颜良
第四回  诛文丑
第五回  陈震下书
第六回  三里桥挑袍
第七回  过两关
第八回  镇国寺
第九回  胡班行刺
第十回  过五关
第十一回  郭家庄
第十二回  收周仓
第十三回  古城相会
第十四回  斩蔡阳
第十五回  赵云战周仓
第十六回  兄弟相会
第十七回  怒打蔡瑁
第十八回  火烧馆驿
第十九回  襄阳大会
第二十回  马跃檀溪
第二十一回  单福投主
第二十二回  走马荐贤
第二十三回  两顾茅庐
第二十四回  三顾茅庐
第二十五回  相堂发令
第二十六回  登台拜将
第二十七回  初闯辕门
第二十八回  三闯辕门
第二十九回  张飞立军令状
第三十回  枪挑韩浩
第三十一回  火烧博望
第三十二回  安林道
第三十三回  张飞拜师
第三十四回  荆州借兵
第三十五回  刘琮降曹
第三十六回  初冲雀尾
第三十七回  火烧新野
第三十八回  白河决水
第三十九回  博陵渡
第四十回  兵进樊城
第四十一回  战樊城
第四十二回  兵发当阳
第四十三回  刘备祭墓
第四十四回  刘备遇险
第四十五回  张飞救刘备
第四十六回  两进当阳
第四十七回  三进当阳
第四十八回  双箭齐发
第四十九回  夺槊三条
第五十回  王德报信
第五十一回  救主出山
第五十二回  相逢张绣
第五十三回  枪挑张绣
第五十四回  张邰诱赵
第五十五回  救主回长坂
第五十六回  喝断长坂桥
第五十七回  汉津口
第五十八回  江夏开丧
第五十九回  鲁肃吊丧
第六十回  孔明过江
第六十一回  舌战群儒
第六十二回  说退陆绩
第六十三回  智激孙权
第六十四回  周瑜会师
第六十五回  辕门拒客
第六十六回  初见周瑜
第六十七回  智激周瑜
第六十八回  劝降孔明
第六十九回  周瑜设计
第七十回  刘备过江
第七十一回  临江会(一)
第七十二回  临江会(二)
第七十三回  临江会(三)
第七十四回  周瑜探营
第七十五回  群英会
第七十六回  蒋干盗书
第七十七回  误杀蔡张
第七十八回  孔明造箭
第七十九回  草船借箭(一)
第八十回  草船借箭(二)
第八十一回  孔明交令
第八十二回  苦肉计(一)
第八十三回  苦肉计(二)
第八十四回  密献诈降书(一)
第八十五回  密献诈降书(二)
第八十六回  蒋干二次过江
第八十七回  连环计(一)
第八十八回  连环计(二)
第八十九回  徐庶脱身
第九十回  横槊赋诗
第九十一回  孔明问病
第九十二回  借东风(一)
第九十三回  借东风(二)
第九十四回  周瑜发令
第九十五回  火烧连环船
第九十六回  赤壁鏖战
第九十七回  聚铁山
第九十八回  劫饷银
第九十九回  华容道
第一百回  华容放曹
附录
  张进评点《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张进)
附记
  苏州评话“唐《三国》”:说法、读法、听法
    ——写在《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问世之际(张进)
后记
  长篇苏州评话《三国》的传承与发展
    ——整理《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有感(唐力行)

前言

  

    唐耿良(1921.1.30-2009.4.21)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为杰出的苏州评话艺术家之一。他是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市民家庭。幼年贫困,生活窘迫,十岁丧母,被迫辍学。为了生计,立志习艺,十二岁拜在擅说《三国》的苏州评话名家唐再良门下,学习说书。为了早日自立,一年后即在苏浙一带跑码头演出。不久日寇占领华东,他在江南沦陷区忍辱求生,备尝艰辛,却在颠沛流离的亡国奴生涯中,养成了发愤图强的不屈意志,练就了十分过硬的谋生本领。小小年纪,已然成为享誉一方的说书先生。其间又得周镛江先生的指导与传授,补习了不少的《三国》回目。二十三岁时,应同行约请,进入上海都市演出,从此如虎归山,书艺大进,很快成为被时人称作“七煞档”1和“四响档”的20世纪中叶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界最具艺术影响力的重要代表性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追求进步,于1951年11月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为发起创办该团的首批十八位核心演员之一3。此后的近半个世纪中,他曾作为上海文艺界治淮工作队的成员,赴安徽参与了治理淮河的工地劳动,体验到都市里和书台上无法想象的生活滋味;也曾作为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的文工团成员,在朝鲜进行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地演出,经受了那个年代峥嵘岁月的特殊洗礼;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州评弹推陈出新的探索实践中,独立编演或与他人合作了短篇苏州评话《黄继光》《张积慧》《王崇伦》及“中篇苏州评弹”4《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王孝和》《芦苇青青》等新节目,亲历了由挖掘传统的“翻箱底”,到消除糟粕的“斩尾巴”,再到专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大写十三年”1等艺术创演上反反复复的左右摇摆和战战兢兢的曲折徘徊;同时也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国民党潜伏特务并下放劳动而备受折磨的荒诞劫难,以及平反解放之后陆续于1980年和1985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制共一百回传统长篇苏州评话《三国》的音频节目,于1988年在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十六回的苏州评话曲本《三国·群英会》,于1994年在苏州电视台录制长篇苏州评话《三国》中专门围绕关羽展开的《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古城相会》和《华容道》等十二回“关公书”,于1996年和1997年在上海电视台录制共四十六回苏州评话《三国》的视频节目,于2002年应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邀请并在该校汉学教授白素贞(苏珊·布兰德)女士的协助下以访问学者身份借助数码技术录制全部一百回苏州评话《三国》的视频节目,从而为“存亡继绝”2即抢救性地保存苏州评话的艺术传统付出了自觉努力与可贵担当。真可谓人生与历史同频,艺术和时代共振。其间,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及上海评弹团的副团长和艺术委员会主任,应邀做过苏州评弹学校的辅导教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演员;还兼任了中国曲艺研究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及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前身)理事(1953年9月当选)、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1958年8月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1979年11月当选)、理事(1985年4月当选,本届未设常务理事)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今上海市曲艺家协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主席以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社会职务。1989年退休后不久,随次女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养老,但依然坚持艺术活动,不时应邀演出、讲学,积极向海外传播苏州评话,用艺术慰藉北美同胞乡愁。2008年10月,在长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唐力行的协助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长篇人生及艺术回忆录《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中后期苏州评弹发展并代表这一时期苏州评话创演水平的重要曲艺家。
    苏州评话是源于苏州、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在当地俗称“大书”。与俗称“小书”而说唱相间表演并有三弦和琵琶等乐器自行伴奏的苏州弹词一起,统称“说书”。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不仅形成的时间大体相当,一般认为都在明末清初,或者至迟是在清代中叶的乾隆年间(1736—1795);而且一直以来通常都在书场中同台轮替演出,历史上两个曲种的艺人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如光裕社,遵循共同的行业规制及艺术操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继续共同拥有新的行业组织,如1945年由光裕社、润余社和普裕社三个会社合并后所改称的吴县评弹协会,并共同组建了新的演出团体及教育机构,如1951年成立的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和1962年建立的苏州评弹学校等,因此,便经常被习惯性地合称为“苏州评弹”。这使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这两个如影随形长期相伴共同发展的曲艺品种,犹如江南吴语地区说书艺术的一对“龙凤胎”,各自独立却又无法分离。而苏州评话之所以俗称为“大书”,大抵与其所说演节目的题材内容多属朝代更替、英雄征战与侠义公案而擅长表现风云际会、铁马秋风的“宏大叙事”即大格局、大场面、大人物及大悲欢有关,从而与擅长表现凡人小事、家长里短及恋爱婚姻、儿女情长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如苏州弹词等形成鲜明对比。1其美学风范,两相比较,也如艺谚所说,“‘大书’全靠劲”而“‘小书’全靠静”,“‘大书’一股劲”而“‘小书’一段情”,“‘大书’怕做亲”而“‘小书’怕交兵”,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兼擅、各具优长。并且,与苏州弹词的“小书”式表演拥有音乐性的演唱和伴奏不同,苏州评话的“大书”式表演,除了配合说演的表情、动作、身姿、意态等“做功”与口技等技巧,包括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的简单辅助外,艺术表现的主要途径,全赖通常是由一个人进行的徒口式说表叙述以及必要的模拟虚示,包括对故事中人物的代言式模仿即与苏州弹词相通共用的“起脚色”表演。这使苏州评话的“大书”式表演,较之苏州弹词的“小书”式表演,由于缺少音乐性元素的加持与丰富,可资利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较少,对曲本的文学成色和演员的语言驾驭能力之借重和要求因而更高。诸如情节铺排、细节描绘、人物刻画、场景交代、心理分析、事理发挥、情绪渲染、氛围营造、掌故讲解、名物介绍等口述表演的诸般功能要求,也使知识的广博、观念的新锐、见解的独到、思想的深邃等,成为其徒口说演必须具备且尤为重要的基本素质。至于构思的精致奇巧、悬念的紧张引人、节奏的徐疾有致、语言的机趣生动等,更是其艺术审美以及技巧运用高妙独特、撼人心魄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将叙事、塑人、抒情、写景、状物、造境、说理、讲评等功能集于一个人、系于一张嘴的徒口说演格范,使得“讲论只凭三寸舌,秤评天下浅和深”2成为苏州评话等“大书”表演的根本特点和审美优长,也使“大书”类的曲艺说书形式,由于更加倚重文学性内容的核心支撑及口头叙说的“语音表演”,而被喻为“立体的文学”。对于曲本即演出脚本亦即话本之文学性的高格要求及其不断的研磨营构,也便成为那些艺术上清醒自觉、实践中卓有成就的成功“大书”艺术家们所以安身立命的终生事功与不懈追求。
    ……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包括苏州评话在内的各种曲艺“大书”,对于所有历史事件的演绎即历史题材节目的创演,都不是简单一般的人物事迹介绍和被动重复的历史事件转述,而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再创造和表演意义上的舞台再呈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或者如俗言所说“借壳上市”“借尸还魂”,才是其所以“讲史”和“演义”的审美之道与创演初衷。因此,据唐耿良先生的说演叙述记录整理的长篇苏州评话曲本《三国》,也便有着自己在内容取舍与艺术剪裁包括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想观照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美学追求及趣味特点,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也就是说,打有唐耿良烙印的“唐《三国》”对“三国”时期历史故事的叙述和历史人物的塑造,是从“曹操赠关云长好马”开始,说到“华容道关云长放走曹操”为止,既非“三国历史”的全景描绘,也非“三国人物”的逐一展览,而是着重塑造了关羽、曹操、张飞和刘备等典型形象。选取的事件、关切的人物、表现的情节、蕴含的思想、体现的观念、宣示的价值等,都有自身的侧重与考量,并在叙述表演即讲说表达上,重点塑造人物形象,着力阐发人情事理。情节叙述、细节描绘、名物介绍、场景交代等,仅是塑造人物和阐明情理的必要手段。就像艺谚所云:“说书固然讲故事,有情有理方有书;说透人情参透理,警顽醒愚是正途。”从这个意义上讲,据唐耿良的演述记录整理的长篇苏州评话曲本《三国》亦即“唐《三国》”,由于深刻继承了前辈的艺术创造,又鲜明熔铸了自己的发展创新,同时也融入了整理者的许多心血,不但深得说书美学的精髓,而且具有启迪创演的功用,值得作为说书艺术的经典文献留存,也值得同行在创作表演时借鉴。
    走笔至此,深感有必要说说唐耿良先生的长子唐力行教授及其在整理出版《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中的特殊因缘与特别作用。按照常理,作为人子和知识分子,无论是当年协助父亲整理其人生及艺术回忆录《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还是后来牵头整理“唐《三国》”,都是十分应当并且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他对父亲的敬爱与孝心,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亲情关系与伦理范畴。他的职业虽是大学教授,专业却是历史学及其教学与研究,生于1946年的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任教,并且以对徽商与徽州社会及其历史文化关联的深入和开拓性研究,成为当今显学之一——“徽学”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他的教学及研究方向,主要转向了江南社会文化史,对于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及其历史文化关联的全面深入探究,成了他的主攻方向。为此,他不仅申报成功并领衔承担了“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及“评弹资料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而且借此培养了许多专攻这个领域的硕士与博士;主编推出了《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上中下三卷,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及“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已出十四种)等系列成果,不但在较短的时期内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学术天地,并且显然是在以此表达着他对父亲及其一生钟爱和奉献的苏州评弹艺术的深挚怀念与别样礼敬。是父亲一句一句靠着说演苏州评话挣钱养大了他,养活了他们整个家庭,也是父亲说演的“三国”故事熏染培育了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1通过拓展学术研究的视域和调整学术研究的姿态,将自身的功业与父亲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告慰父亲对于苏州评弹艺术及其发展的热爱与牵念,另一方面也表达自身对于父亲由血脉到文脉的生命延传与精神继承,因而成为自己学术转向和人生转身的朴素初心,进而书写出“孝敬”文化投注在他们父子身上的一段现代佳话!而将由来是以“口头创作,口述表演,口口相授,口耳相传”的曲艺艺术包括苏州评话的此类演出脚本,通过凝结着血缘与亲情的此等情感寄托及其表达方式,别样地整理并留存下来,呈示于世人面前,奉献给艺坛学界,的确使人动容,令人感佩,也让人赞叹!
    到2021年的1月30日,我们将迎来唐耿良先生的百年诞辰。在这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特别时节即将到来之际,一百回唐耿良说演本长篇传统苏州评话《三国》曲本的整理完成及隆重出版,无疑是对唐耿良先生在天之灵的深切告慰与最好怀念,也是对他一生说演传扬苏州评话辛勤实践及卓越贡献的特别表彰与特殊礼赞。尤其面对当今时代包括苏州评话在内的文艺创演,因普遍存在着“内容生产”的严重不足而出现大面积“曲本荒”与“剧本荒”的尴尬状况,则“唐《三国》’’的整理完成与出版问世,不仅会给苏州评话的艺术传承和学术研究提供典型资源与参考便利,而且会给苏州评话的曲本创作与舞台表演提供直观示范与经典启迪。功用是丰富的,价值是多维的。令人瞩目!也让人期待!
    是为序。
    吴文科
    2020年8月28日夜
    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锐.唱文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后记

  

    长篇苏州评话《三国》的传承与发展
    ——整理《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有感
    唐力行
    2021年1月30日是父亲唐耿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父亲自幼便因家境贫寒丧母辍学,十三岁拜评话名家唐再良为师,随师在码头学艺八个月后就开始闯荡江湖鬻艺谋生了。从1934年初登书坛破口开讲《三国》起,从此游走于江浙码头,锻炼书艺,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开始享誉江南。1944年父亲进入上海,跻身于上海响档的行列,成为蜚声江南的“七煞档”“四响档”之一,他表演的评话《三国》被誉为“唐《三国》”。我们谨以这本《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化作一瓣心香献给他老人家,以作永远的纪念。
    一
    父亲从艺之途并不平坦。他的成功,一是得益于良师栽培。父亲曾说:“现在所知最早演说苏州评话《三国》的是陈汉章。一传其子陈鲁卿,再传至同光年问的朱春华。朱书艺高超,未授徒而英年早逝,致使苏州光裕社说《三国》的艺人断档。弹词艺人许文安觉得《三国》失传太可惜了,一次他路经玄妙观三清殿后,听到一位露天说书人在说《三国》,此人是在朱舂华生前说书时去书场偷学得来的,可谓朱的私淑弟子。许文安当即萌生一个想法,放弃弹词《描金凤》,每天去露天书场偷学《三国》,成为朱春华再传的私淑弟子。光裕社是高台说书,露天说书是平台说书,高台说书不能拜平台说书为师,许文安就在光裕社公所里,向朱春华的牌位磕头拜师,改行说起了《三国》。由于许文安说功细腻,对朱春华的本子有所发展,成为说《三国》的响档。清末民初许文安又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兆麟,他起角色有造诣,气魄很大;还有就是唐再良,他说表亲切,娓娓动听。这两位说《三国》的响档又收了不少徒弟,繁衍了不少人才,使评话《三国》呈现兴旺局面。”《三国》这部书自清代嘉庆、道光以来,分为四个传承系脉,名气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要数陈汉章系脉,其他还有熊士良、夏锦峰和郭少梅三个系脉。拜得名师的父亲,得到唐再良先生悉心指导,成长为《三国》陈汉章一脉的第六代传人。 二是得益于勤奋好学。父亲虽然小学四年级便辍学了,但他从艺之后坚持天天秉烛夜读,努力提高文学、历史修养和艺术素养。他曾回忆:“当时我也读了一些书,像《三国志》《水浒》《红楼梦》《康熙字典》《辞源》等,以丰富自己的文学、历史知识的修养。夜书场下来,秉烛夜读至深夜已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和乐趣。同时还要去观摩京剧、昆曲以及其他地方戏曲,从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中汲取营养。此外,我还从电影、话剧这些现代表演艺术中学习借鉴,提高艺术素养。”1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仍保持着天天读书看报的习惯,从而造就了他“说书说势”的特点。张振华曾说:“他不仅说书,而且还介绍时代背景、时代趋势。他通过天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代背景,穿插一些噱头,深受听客的欢迎。他的成功,说明他善于开动脑筋,注意书目中人物的分析。”《书坛周刊》第28期(1949年1月9日)刊出了一篇署名为知音客的文章——《唐耿良的现代三国》,“唐耿良的唯一特点,在台上说法现形,飘逸自然,显得非常轻松,噱头俯拾即是,妙在将古比今,雅俗共赏,并不低级,完全仿效已故英烈名家许继祥的作风,不过嗓音既较继祥嘹亮,虽角色不能起足,可是他身材并不魁梧,在台上跳来跳去,也很有劲。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这部敷陈历史的《三国志》,在他口中说来,描摹刘关张、赵子龙、曹操、鲁肃、诸葛亮等角色的个性行动,好像近代人物,如在目前,并不陌生。因此使新型书场的座上女听客,也听得趣味尽然,绝不厌倦,所以被称现代三国”。这一特点,是长期读书积累的结果,所谓自然成。父亲七十岁退休后寓居加拿大,2004年我妹妹力敏去探亲,临行前父亲关照她买一台手提电脑带去。那年父亲已八十五岁了,在妹妹的帮助下,他学会了上网,从此可以方便了解天下大事,尤其是苏州评弹的信息。他又学会了五笔输入,开始在电脑上写作。文化的积累与书艺的精进是相得益彰的。《醒木一声驻流年——唐耿良传》的作者解军说:在评话《三国》众多角色中,听众分明可以感觉到他就是“活张飞”“活鲁肃”“活周瑜”。他说表稳健、从容、富有书卷气,这是说《三国》者的最佳风范。彭本乐认为唐耿良的《三国》,既合情理,又颇夸张;既重史实,又富想象;既重说表,又多角色;既讲历史,又论现实。报人秦绿枝也说过,“唐耿良好在什么地方,所说的《三国》也比其他人说的《三国》有水平。什么道理?他的文化基础好,他的理论基础好,条分缕析,所以讲得好!”作家沈善增说,唐耿良的唐派《三国》富有文学性,是他最喜欢的。评弹作家窦福龙也说,在演说《三国》的诸多名家中,他最推崇唐耿良的《三国》。 三是得益于他热爱评弹事业,以评话为自己的生命,一生孜孜以求、决不言弃的精神。初出道时,他在码头上说演师传的六十回《三国》,从《相堂发令》开始,到《华容放曹》结束,共六十回书,可以说一个多月时间。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一辈子追求发展、创新和完善《三国》。一次他去浒墅关荷园书场说书,书场老板告诉他附近农村有一位说《三国》的响档周镛江,因年迈、双目失明,蜗居在家。父亲知道周镛江是清同治年间夏锦峰的学生。周镛江曾收过两个学生,一个转业,一个病故,这一脉的《三国》眼看就要失传了。父亲特地赶往周镛江家中,谦诚表示要向老前辈学习,恭恭敬敬地邀请他住到书场去。在荷园的一个多月里,周镛江天天听父亲的书,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方法。上午则在房间里教给父亲从《曹操赠马》,到《刘皇叔三顾茅庐》的十六回书。过去父亲只能说从《相堂发令》开始的六十回书,在码头上日夜两场只能说一个月,现在有了周镛江的前段书,可以说到四十多天了,内容大大充实。其中《千里走单骑》这一段书,父亲在接下来的第二只码头就说开了,很受听众的欢迎。彭本乐先生说:“唐耿良先生从学艺开始,直到耄耋之年,几乎是穷毕生之精力在改进、充实和提高《三国》。在《别梦依稀》中,详细记述了他听书、学书、看书、补书、改书,甚至‘偷’书经历。终使他幼功扎实,见多识广。唐耿良先生是唐再良的学生,是‘唐派’《三国》的传人。但他几十年来博采众长,将评话《三国》的三种流派’之长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他自已的艺术特色。”比照现在“唐《三国》”一百回来看,原来从周镛江那里学来的十六回书,从《赠马》到《三顾茅庐》已扩展到二十四回书了,增加了八回。原来从唐再良那里学来的六十回书,现在从《相堂发令》到《华容放曹》已扩展为七十六回了,增加了十六回。这新增的二十四回不是无源之水,是父亲从各个流派《三国》中继承而来,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使之融合、拓展到“唐《三国》”的体系之中。从唐再良和周镛江那里继承来的七十八回,也经过了他的筛选,剔除了书中的宿命论及迷信细节,并做了一些整理加工。 例如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一节,诸葛亮明知关羽必然要放走曹操,为什么不派张飞、赵云去把守华容道呢?原来的解释是曹操天命未绝,诸葛亮顺天行事,让关羽去把曹操放走的。现在父亲做了这样的解释:诸葛亮考虑到当时的力量对比,曹操不能死,曹操如死,中原空虚,刘备寄居江夏羽毛未丰,不可能去夺取中原,这就给孙权、周瑜以机会,如果周瑜取得中原,江东实力大大增强,刘备就难以抗衡,鼎足而立的均势就会遭到破坏。留下曹操,周瑜不但取不到中原,而且还怕曹操背后袭击以报赤壁之仇,也不敢去攻击刘备。有了曹操牵制江东,刘备可以从容地先取荆州为家,后得西蜀东川以定三分天下,然后徐图一统。诸葛亮权衡利弊,放曹比杀曹更有利,故而派关羽去守华容道,以保持一个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既删除了曹操天命未绝的宿命论,又体现了诸葛亮老谋深算的智慧。 …… 说好评话,还应该有生活的阅历,哪怕受点挫折,翻点筋斗。秦绿枝曾经这样说:父亲“到老来,日子过得相对安定了,思想上用不着反复折腾了,再专心致志地钻研那部赖以安身立命的传统经典,说表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我听来,似能从大处着眼,含有慨叹、大江东去‘一时多少豪杰’的意味。他还有‘副产品’,即那篇《三国用人之道》,可以说是早于易中天先生《品三国》好多年的以古鉴今之作,在一些企业单位宣讲过。中国说书人其实是民间的历史时事评论员。想到唐耿良出国前或有时从国外回来,我们偶尔有聚晤的机会,交谈也不多。却正像《红楼梦》里葫芦庙的对联提示的,彼此都翻过大筋斗,感情反而比早先接近了。现在他离去了,我很怅惘,我们这一辈饱尝辛酸的人已所剩无几了”。 父亲是不幸的,他们这一代人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悲催;父亲也是幸运的,熬过了“文革”的他又得到三十年的生命,让他可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留下自己说的《三国》的同时,他还争分夺秒地写下了三十余万言的回忆录《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作家顾绍文说:“唐先生很幸福,既留下了《三国》,也留下了这本书。一个人只要能够留下其中一样就很厉害,就能传之于史,何况他留下了两份。我也希望其他的艺人可以如此。” 细细数来,父亲留下的文化“遗产”有: 1980年和1985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制共一百回传统长篇苏州评话《三国》的音频节目(上海声像出版社,2006年) 苏州评话十六回曲本《三国·群英会》(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 1994年在苏州电视台录制长篇苏州评话《三国》十二回“关公书”。 1996年和1997年在上海电视台录制共计四十六回苏州评话《三国》的视频节目。 2002年,应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邀请,并在该校汉学教授白素贞女士的协助下,以访问学者身份借助数码技术录制全部一百回苏州评话《三国》的视频节目。其中《千里走单骑》(DVD十六回)、《诸葛亮出山》(DVD二十四回)已分别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 《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商务印书馆(台北),2007年。 《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商务印书馆(北京),2008年。 《别梦依稀——说书人唐耿良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北京),2015年。 有关父亲历年编说新书的目录,可参见解军著《醒木一声驻流年——唐耿良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附录《唐耿良新编书目一览》。还有,就是我们这本《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商务印书馆(北京),2021年。最后,我想引用父亲在《别梦依稀——我的说书生涯》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我遥望滔滔长江水,怀念着与我这说书人相伴数十年的三国英雄,不禁背诵起《三国演义》小说的开卷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今我白发苍然,这一辈子做了演说《三国》的渔翁樵夫。“青山依旧在”,但是“是非成败”未必“转头空”。刘、关、张身上所体现的忠诚不渝、大义凛然、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这是永恒的。这或许就是我们说书人的价值吧。 2020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