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管理学

上下同欲(将团队合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28个领导力法则)

  • 定价: ¥59
  • ISBN:978755945460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241页
  • 作者:南勇|责编:李龙姣
  • 立即节省:
  • 2021-06-01 第1版
  • 2021-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畅销50万册超级爆品《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作者南勇全新力作。
    28个实用技能点,深度还原领导力构建不同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帮你掌握高能团队的底层逻辑,从不同维度、角度、立场,讲透团队实操中的各类问题,指引团队管理者迅速构建个人影响力,团队战斗力,打造能打胜仗的优势团队。
    适合组织的领导、管理者、企业教练、培训师等众多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共5个章节,总结了28个实用技能点,作者从不同维度、角度、立场,讲透了领导者在带团队的不同环节中可能面对的不同细节问题。为领导者在提升自身领导力,运用领导力正确赋能,优化团队执行力,建立属于自己的团队班子等几个方面,提供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观点和建议。

作者简介

    南勇,企业管理专家、经济学专家、励志成功学专家、职业作家。毕业于世界顶级学府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研究科,商学硕士学位。2006年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河北天河汽车销售集团、丰田中国唐山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管理与企业内训工作。
    著有《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系列、《给你一个好团队》系列,《草民经济学》、《是谁在忽悠我们》系列、《销售这么说,顾客听你的》、《革自己的命,要暴力一些》等经管类、励志成功类畅销书,作品热销韩国、中国台湾等市场,并为《商界评论》、《保险行销》及《读者》等国内知名杂志撰写经济与管理类文章,其以一针见血、生动活泼、通俗犀利的文风与扎实、接地气的内容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目录

第一章  领导力内核:99%的领导只有权力,而没有领导力
  感染力  有魅力,别人就会死心塌地追随你
  平衡力  引爆精神能量,助下属超越“不可能”
  自律力  舒适圈里永远孕育不出领导力
  成就感  目标太高易挫败,目标太低没挑战
  知识力  思想的深度,决定了领导力的强度
  格局观  做为整个团队“兜底”的那个人
  价值观  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帮自己和其他人变得越来越好
第二章  领导力赋能:懂授权,才能引爆团队的效率潜能
  选人  尽可能把权力授予员工认可的人
  路径  越能循序渐进,授权的阻力就越小
  陷阱  不要给自己设置太高门槛
  赋 能  疑人要用,用人也要疑
  制度化  保证职权发挥最大效率的保护网
第三章  领导力落地:提升团队执行力,先从领导者自己下手
  决策  越卓越,越能做其他人做不了的决定
  命令  理解到位,才能执行到位
  控制  要“成就”下属,而非“限制”下属
  闭环  硬化软指标,在循环中强化执行力
第四章  领导力建设:不懂培养人,就没资格当领导者
  忠诚度  自己培育的人,才是最靠谱的
  学习力  赋予员工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整体观  像培养“总经理”一样培养“保洁员”
  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信,团队将无所不能
  分工  对所有岗位的员工要一视同仁
  交集型员工  不可或缺是优势,也是陷阱
  轮岗  夯实团队根基,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
第五章  领导力极致:团队越不需要你,你越成功
  原则  管理是做加法,领导是做减法
  定位  做弱势的强势领导者
  壁垒  “太聪明”的领导者往往会成为团队负资产
  关键点  成长总是会有成本的,要感于承担
  策略  有一种大智慧叫放手
后记  领导力与大智若愚

前言

  

    领导力的本质 :先感染别人,才能领导别人
    何谓领导力?
    我们普遍认为领导力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队办事效率的能力。
    显然,领导力是一种能力,而这种力的源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权力”“职权”。
    那么,领导力到底和职权怎样的关系呢?
    没有职权,则谈不上领导;但是有职权,就一定能具备领导力,一定能当个好领导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有权而无力,做不了好领导的管理者可谓比比皆是,一点儿都不新鲜。
    可见,领导力虽然和职权有关,却也有根本性的不同。搞不懂这一点,是绝无可能掌握领导力,做个好领导的。
    那么,真正的领导力到底是什么呢?
    真正的领导力,其实建构在个人影响力之上。也就是说,领导力首先和做人有关。
    招人喜欢的人、使人信服的人、叫人放心的人、令人尊敬的人、被人佩服的人、受人敬畏的人、让人崇拜的人、惹人神往的人……这些典型的人格特质,才是领导力真正的本质。
    拥有了这些人格特质,你就具备了做领导的潜质。这种人格特质本身催生了特殊的资格(被授权),意味着你身边的人相信你的判断,并跟随你的脚步,只要你愿意号召,他们就会以行为做出响应。
    请注意,这里提到的“授权”,并不是一种职权,而是一种影响力和凝聚力。这个“权力”并不是某个上司或某种制度授予你的,而是你的同事和伙伴自愿“授予”你的。换言之,这样的“授权”是非正式的,与团队的任务或使命无直接关系,只是一种群体中常见的自发行为。
    一言以蔽之,这种状态叫作众望所归。这四个字道出了权力的本质。
    可见,权力的本质源于影响力。只要有影响力,就会有权力。
    鉴于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样的逻辑。在管理的世界里,领导力的状态,应该是职权、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统一(同时获得“潜规则”与“明规则”的承认),这种状态可以把领导力的效率发挥到极致;与之相反,领导力的差状态,就是只有职权而没有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样的管理者会举步维艰,职权越大,反弹就越厉害,副作用也就越大,于整个团队都有极大的弊害。后,领导力的中间状态,是没有职权,只有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样的领导力状态利弊参半,处理得好事半功倍、锦上添花,处理得不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因此,争取种状态,亦即职权和影响力和凝聚力完全统一的状态,应该是领导力建设的终极目标。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得到职权的人,在被授权之后展现出强烈的人格魅力,从而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另一种是在得到权力之前便展现出强烈的人格魅力,从而顺理成章地被授予职权。
    显然,无论是哪种方式,人格魅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位的。很难想象一个人在被授予职权后,通过短时间突击努力便神奇地拥有了人格魅力。这便意味着,缺乏人格魅力的人,即便由于某种原因能够获得职权,也必将在领导实践中与实际的领导力失之交臂,从而让自己的领导之路倍加艰辛、充满荆棘。这就是我所谓的“领导力的差状态”。
    那么,只要具备人格魅力,亦即达到可以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状态,是否就一定能当一个好领导呢?
    未必。如何使用权,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只有正确掌握职权的使用方法,并做出明显的成绩,你的魅力和权力才能加码,或至少保持住;反之亦然,如果你不懂职权的使用方法,没有做出成绩,你的魅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失,从而让你失去职权。
    可见,并不是只要有魅力,就一定能做个好领导,只有精通魅力以及职权的使用方法,才能给领导力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因此,如果用一个公式来形容领导力,那么这个公式是:领导力=魅力×成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魅力没成绩,抑或有成绩没魅力,领导力都会大打折扣、残缺不全,迟早会出大问题。这样的案例和经验教训可谓俯拾皆是、屡见不鲜。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对领导力的秘密进行一次彻底解构吧!

后记

  

    后记领导力与大智若愚
    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过企业高管说这样的话:在用人方面,我不喜欢太聪明的人,喜欢用傻一点的人。聪明的人不听话,心眼儿多,你说一句,他有八句在那儿等着,不好使;傻的人听话、朴实,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使。
    换句话说,这些高管的逻辑是,一个称职的职场中人,应该具有这样的特质:少想,多做。把“想”这个事儿交给自己的领导,自己只需按照领导的意思“做”。
    如果能拥有这样的员工,那就是一支“梦之队”。
    这些人往往拿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言论作理论依据: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由此,他们下了结论:老子提倡“愚民思维”。所以说“管理”这个事儿,要求员工必须“傻”一点儿,不能太聪明。员工越傻越好管,越容易管出样子来;反过来说,员工越聪明越不好管,越容易出乱子。
    可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教化、重教育的民族,而这样的文化之所以能千百年传承下来,与中华文明的启蒙者——那些智慧深邃、目光长远的先贤们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而他们中的佼佼者老子居然会提倡所谓的“愚民思想”,显然是一件不合逻辑、极其荒谬的事情。
    那么,老子为什么会说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样的话呢?这句话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显然,问题出在“愚”与“智”这两个关键字上。从结论上讲,这里的“智”,指的是“小聪明”“小心眼”:而“愚”,才是“大聪明”“大智慧”。这便是“大智若愚”的意思。 所以,老子的“愚民思维”,说白了就是希望天下百姓都能拥有“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天下大治”;否则,如果民间“小聪明”泛滥,自私自利、钩心斗角,不良风气猖獗,则会“天下大乱”。这才是老子的本意,是他真正想要说的话。 事实上,即便是那些希望下属员工“傻”一点的企业高管们,其本心也是这个意思:不喜欢下属有太多小心眼和私心杂念,因为这样的员工确实难管,这样的团队确实容。易“一团糟”。 问题是,员工“傻”一点,就真的能得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让自己的团队“长治久安”了吗? 未必。理由很简单:“傻”与“聪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再“傻”的员工,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多、职场历练的积累,也会逐渐“聪明”起来,那时你该怎么办?这还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如果你的下属员工一直是“傻”的状态,他们就很难成才,很难独当一面。团队人才匮乏、后继无人,便不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而作为一个管理者,没有后续人才接班,没有能人巧匠辅佐,孤家寡人一个,岂不是要活活累死自己?所以,极为讽刺的是,恰恰是这些希望下属“傻”的管理者,在下属办事不力时最常用的口头禅却是:你们什么事都要问我,就不会自己动动脑子?可见,这些人的内心深处是极为纠结矛盾的。顺利的时候希望下属“傻”,不顺的时候希望下属“聪明”。自己心里都没个准谱儿,又让下属如何是从呢? 总之,“傻”的员工只会被动做事,缺乏真正的生产力;而“聪明”的员工才能主动做事,拥有强大的生产力。哪个是“人才”,哪个是“蠢材”;孰优孰劣,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所以,归根结底,“傻”不是办法。真正的出路,还是“聪明”.也只有“聪明”。只不过,必须是“大聪明”,不能是“小聪明”。这才是对“领导力”的考验。 换言之,只想做小事,不妨把下属“变傻”;而要想成大事,则必须把下属“变聪明”。同样的道理,只图一时安逸,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管理者”,不妨把下属“变傻”;而要想长治久安,做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则必须把下属“变聪明”。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那么,如何才能把下属“变聪明”,而且是“大聪明”呢? 首先,需要领导者自己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功力深厚、气场强大,拥有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本事;其次,需要领导者博闻强记、谦虚好学,率先垂范、身先士卒,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地培养、熏陶自己的下属员工;最后,需要领导者登高望远、博采众长,勇于探索、试错,在长期艰苦的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使其能够在自己的团队中不断地复制、传承下去。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 古今中外所有卓越的领导者,莫不如此;古今中外所有强大的团队,莫不如是。 “海底捞”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这家企业的员工有个特点,那就是基本上都出身于四川省的某个穷乡僻壤。因为文化水平较低,见识较浅,且天性淳朴、吃苦耐劳,所以这些山里的苦孩子们确实好管,工作效率确实极高。这便是“海底捞”超强竞争力的最初来源,也是竞争对手们倍感眼红的主要标的。对这一点,海底捞的管理层也从不讳言。 : 不过,这些高管们明白:这一竞争优势只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原因很简单:毕竟这些孩子们已经走出穷困的山区,来到繁华的城市。随着见多识广,孩子们的思想迟早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单纯”上面,显然不是长久之策。真正有效的办法,只能是“教育”,而且是尽可能早、尽可能快地教育。要赶在孩子们沾染上城市里的某些坏习气之前,将正确的价值观与丰富的职业技能教给他们,让他们真正成才。“海底捞”的高管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现如今,支撑“海底捞”庞大管理体系的,几乎全部都是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部都是那些曾经的“大山里的孩子”。 这个故事,传神地演绎了“智”与“愚”之间的逻辑关系。 希望能够对那些渴望获得卓越“领导力”的人们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