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品读京张铁路(精)

  • 定价: ¥78
  • ISBN:978711327572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铁道
  • 页数:34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勘测、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京张高铁是在这条路上的奇迹接力。
    全书透过一张铁路蓝图、一纸清政府的任命书、一个车站,众多的仪器设备、钢轨桥隧,以及铿锵的铜像、珍贵的影集,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京张铁路,带人梳理近代中国铁路、中国工业、乃至中国的发展脉络,共同领略更多的奋斗、更坚韧的自强不息。

内容提要

  

    京张铁路和京张高铁都是中国铁路的里程碑。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清新的文笔,勾勒京张铁路的面貌,讲述跨越百年的传奇,领略铁路文化的魅力。书中透过真实的历史、非凡的人物和事件,探看中华民族经历的艰难与奋斗,感受铁路发展的成功与光荣,传承独特的精神与自信。

作者简介

    周雅麟,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曾任张家口市委宣传部讲师团成员,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女职工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早年挥洒青春激情,而今重拾文学之笔,播种真诚。多次在《人民日报》《人民铁道》《中国铁路文艺》《鸭绿江》《长城文艺》,以及地方和企业报刊发表作品,有的被选入《青年文摘》《时文精选》《精美散文》、中国作家网、大学校刊、中学生课外阅读丛书,有的在相关范围获奖。

目录

第一章·蓝图如画
  相看两不厌
  妙手绘丹青
  此路有多远
  龙行八达岭
第二章·任命光荣
  铁路时代来临
  几个重要人物
  为何选张家口
  降大任于斯人
第三章·青龙桥边
  有一个小站
  有一个家园
  有条人字线
  有座地下站
第四章·科技魅力
  经纬仪传奇
  隧道的故事
  姜妮很亮丽
  钢轨那些事
  跨时空的桥
第五章·詹公风采
  京张铸就辉煌
  无愧铁路之父
  如此心有大爱
  最是讲求完美
第六章·瞬间永恒
  光影在岁月深处
  西直门历经沧桑
  清河水流淌千年
  湖光酒色入怀来
  穿越古道下花园
  宣化府钟声清远
  张家口风雪更迭
后记  品有所获

前言

  

    不一样的……
    广义的阅读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
    读书,读我们遇到的事物。孔子弟子说每日三省吾身,告诉我们,还读自己。
    有字的书写在纸上,无字的书铺展在大地。纸上有历史文化,有人与自然,有百科知识,有古今中外,有千秋功业以及后人的评说。大地上山川秀美、植物生长、动物出没,人们辛勤工作、努力生活、富于创造。
    有心人阅读这一切,于一字一句、一草一木、一朝一夕中获得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读京张铁路,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跋涉、不一样的风景。
    这条路是不一样的。它凭着心中的轨迹,在几乎无路可走的世界里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且向西向北,向高处延伸,走了很远,走了一百一十年;它由主干走出了枝枝蔓蔓,一任枝蔓成长,也成了主干。
    它虽然是一条路,却像长江黄河,滋养了中国——中国人的自信。滋养了沿途的父老乡亲,人们在工作中,在火车上,经常会想:我是在老京张啊,不能给詹天佑丢脸!滋养了孩子们,他们把这条路的经典照片用作微信头像、屏幕封面,一看就有精气神。
    它没有故步自封,它在新时代修炼,终于让魂魄一飞冲天,超越自己,跨越百年,飞奔起来。
    詹天佑是不一样的。他用坚实的脚步,从广州西门外十二甫那一幢没落茶商的旧屋,走去上海,走过太平洋,再揣着热爱和本领,千里迢迢走了回来。
    他习惯于走。遇到问题他思考着走,赢得自信他鼓足干劲走。他带着钢轨,在祖国大地,走过山,走过河,从北走到南,从大清走到民国,走出民族的志气,走着铁路网的希望。京张铁路是他足迹的浓缩。
    他的足迹不只限于空间,还在时间里延续。他曾谆谆敬告青年人:“镜以淬而日明,钢以炼而益坚。”
    翻开中国铁路史,后浪奔涌,人才辈出。他们就是以詹公为镜为钢,继承了创新创造的智慧,重振大国工匠的雄风,续写中华儿女的传奇,有了更多詹天佑那样的不一样。
    不一样也属于重走京张路的字迹。重走京张铁路是从博物馆出发的,詹天佑纪念馆,那是一个窗口,一扇大门,走进去再走出来,视角变换,视野开阔,触碰沉睡的历史,听到鲜活的故事,发现深藏的美。
    虽然不是历史资料,也并非风物游记,虽然我的笔笨拙,未必能表达其万一,但我认真地梳理,弄清楚一些事,忠实记录它们的来龙去脉,记录思想和感情,以此表达对京张铁路的敬意。
    一条京张路,百年铁路史。
    有人说,中国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长河,我们永远无法吟诵它的全部,但我们知道它的源头,所以我们会吟诵《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我觉得中国铁路也适合这个比喻,百余年的南北西东、风雨兼程,百余年的拼搏奋进、纵横驰骋,我们无法走遍它所有的里程,但我们确信所有的线路都记得起点。没有谁不知道中国人自主勘测、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条京张路,不只是百年铁路史,也折射了一百一十多年国家民族发展的进程。那里面有血汗、艰难、顽强、奉献。还有美,勇敢的美、智慧的美、创造的美、成功的美。
    博物馆是发现美的引子。它引导我睁大眼睛,在詹天佑走过的地方盘桓流连。
    我的经历是领略美的载体。小时候,家住张家口,父母都是铁路职工,忙,把我交给北京的祖母,隔段时间接回来,再送回去;上学后回到父母身边,寒暑假必去和奶奶团聚;参加工作在张家口,恋人在北京,两地殷勤为探看;结婚生子落户北京,自然要“常回家看看”。
    工作中,接触京张铁路职工。车站的客运员会不厌其烦地讲詹天佑的设计细节;山区的线路工沿着詹天佑的足迹巡检,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汗,冬天还有冰,他们不说什么,意志坚定;绿皮车上的京张包乘组“火”了很多年,是旅客都知道的模范,因为每趟车都评选“詹天佑先进小组”,流动红旗传递在车厢之间……
    如此几十年,我是忠实的旅客,也是京张铁路前行的参与者、见证者。我喜欢这条路上每一处山的深邃水的流转,每一岁草木枯荣四季变换,每一次壁立万仞,每一番豁然开朗。
    当我坐下来记录“读”后感的时候,正是绚丽丰饶的秋天,银杏金黄,果子熟了,空气中飘着甜香。
    盼望已久的京张高铁,进入开通倒计时,还有两个多月。我感觉它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历经山高水远,正沿着既定的方向,全力以赴冲向终点。
    我隐隐地激动。我甚至提前到了终点,仿佛看见了冠军,面对喝彩之后,回转过身,虔诚安静地凝视远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是故乡,是起步的地方,是来时的路。
    果然,京张高铁沿线、站点、列车上,到处都有老京张的元素。这是一种回望、追思,是抬起手来,向最初的榜样敬礼。
    习近平总书记对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作了重要指示,他说:“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80后”的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王洪雨,在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中讲,两条铁路,同样的始发,同样的到站,同样穿越八达岭,同样跨过官厅湖,特别是有的路段,老京张融入了新高铁,它们是彼此的一部分。
    一条线,两条路,一种接力,两个奇迹。
    相隔一个世纪,却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血是中华民族的血,息是自强不息的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证明中国人能行,建成了“第一”;我证明中国人优秀,建出了“智能、精品”。
    所以,无法将两条路分开。纵然我最初是考察詹天佑纪念馆的文物,也不得不承认,京张铁路作为起点,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再造辉煌,孕育新的起点。我在路上走,看到古木迎春,老树新枝,盘根错节,开枝散叶,在中国千万里铁道线上,传播能量,飘洒芬芳。
    京张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我愿让我的文字匍匐在里程碑周围,告诉后来的人们,这段里程有什么不一样。
    当然,在安静的午后,在暮色苍茫的傍晚,这些卑微的文字也许按捺不住自己的热情,啾啾如鸟叫虫鸣,闪烁似点点繁星,它们倾诉希望,真诚祝福——
    愿21世纪的中国铁路,不只是铁路,是祖国发展中的每一条路,科技创新,再接再厉,有更硬的核心技术,有更宽广绚丽的前景。

后记

  

    品有所获
    品读京张铁路的过程是一个集中学习的过程。
    有个品字,就不只是了解新情况,还在司空见惯里获得新发现,从旧故事中触动新灵感,于不经意间捕捉萤火般一闪而过的思想的光亮。
    博物馆是人类的宝藏,不同的博物馆见证和积淀了不同的人杰地灵,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的探寻价值。
    世界博物馆大到英、法、美,以及俄罗斯等国的艺术殿堂,小到隐藏在曼哈顿废弃货梯里的袖珍博物馆(此馆的展品定期更换、流动展出),馆藏丰富,久负盛名。
    我国博物馆日益发展,数量众多,种类纷繁。近几年,大到国家、省级博物院,小到地区、企业、乡村专题博物馆(陈列馆),不断延伸展览功能,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参观者领略和采撷文化特色,进一步成为了人们长知识、受教育、陶冶精神的上佳场所。
    中国铁道博物馆有三个展馆,各有特点。其中詹天佑纪念馆位于北京八达岭,馆内展陈着关于詹天佑生平、京张铁路等各种文物2000余件。
    我在中国铁道博物馆潜心参观,去的最多的是詹天佑纪念馆,它成为品读京张铁路的首要一环。这本书,就是以博物馆的文物(实物)为着眼点,以翔实的资料、拓展的视野和相关思考为主线,读一条路的内涵,品路上的阴晴深浅。
    有朋友说,品这个字,用的人太多了,会俗。我想,吃饭喝水是最免不了的俗事,但若认真品出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感受一餐一饭的爱心、一羹一汤的暖意、一杯茶的浮沉回甘,俗,即不俗。 品读京张铁路图,知道它不仅是一条路的蓝图,而且以此垫底,叠加出无数蓝图,奠定中国人自主创新、谋求幸福的基础。 品读清政府给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任命书,可以透过一张纸,梳理近代中国铁路、中国工业,乃至中国的发展脉络。 品读青龙桥车站,不仅有资料、照片,而且车站本身就是经典,是鲜活的标本,一边在历史里证明,一边在现实中前行。 品读那些工业感、机械感很强的仪器设备、钢轨桥隧,瞥见科学技术在中国、在世界的轨迹。即使在探讨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双刃剑的今天,也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连同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实在太重要了。 京张铁路建成,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终于追上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脚步,而其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21世纪,中国智能高铁和中国5G通信等技术一起,跻身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努力走在前面,抢占开启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先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欣慰和骄傲之余回味历史,也会警醒,作为发展中国家,创新创造,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品读一座铜像,比仰望看见得更多。詹天佑在我的眼中丰满起来。他有工学专家的特点、民族英雄气质,也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甚至脾气个性。虽然我无法把它们都写下来,但把一个榜样拉近,听他谈心,任他给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并且通过他,认识和学习优秀的人们的优秀品质,是一件很好的事。 品读《京张路工撮影》集,我竞断定,它简直就是京张铁路的组成部分。当我把老京张与新高铁,那些基本重叠的车站挑出来,然后去一一探寻,探寻新与旧的联系、旧到新的足迹,便有了意外的感动和惊喜。 通过品读,我更了解京张铁路。原来在这条路上走,看到贫瘠土壤里开出的独特花朵,只是欣赏和赞美。现在,我像有人蹲守牡丹花开那样,俯下身,认真去看这朵京张铁路的花,怎样积累养分、孕育种子、深植大地,然后一点一点用力,向上拱,终于破土而出。我看到了积累和创造的过程。 通过品读,我有了更多的关注。京张铁路、京张高铁在纵横的中国铁路中里程并不长,体量也不大,但凭着它们的引领,我关注更长的铁路、更深的隧道、更大的桥梁,更多的努力和创造。中国铁路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也关注公路、航路、水路、奋斗者的路……中国大地的美景由一条条路编织而成,每一条路的质量和走向,都关乎国家富强、人民福祉,关乎我们每个人。 通过品读,我学会更深入地思考。虽然思考的碎片像知识的碎片一样常常散落,但还是有一些,印象深刻。 当我从八达岭长城站出来,走进詹天佑纪念馆、中国长城博物馆、梦幻长城球幕影院,再读“世界奇迹,历史丰碑”这部长城的史诗,重温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这段辉煌的历程,我想,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在浩渺时空的坐标,都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标志,它们之中特有的神秘符号和精神元素,像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奇迹一样,都将沉淀为坚韧的文化基因、文化精髓,凝炼成中华文化,充实和光大我们国家的文明史,源源不断,给后人以力量。 当我来到张家口车务段,听段领导一面细数老京张的“建线”经验,一面对新高铁由衷称赞——生活设施纳人整体建设,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我感慨国力增强、铁路进步,生产发展与人文关怀紧密相连。我想起,从2008年中国第一条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到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张智能高铁,我都亲身经历、亲自目睹了它们开通运营。十年多时间,中国高铁不仅营业里程迅猛增长,而且综合品质不断提升,“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精品工程”涵盖到一条铁路的方方面面。 京张铁路是时代的产物,当我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并与当下联系起来,透过国内国外,全球全世界政治、经济、疫情灾害等新情况新考验,对国家利益、民族纷争、人类与地球的矛盾,等等,就有了更多的觉察和重视。 也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个普通人,不思过往,不忧未来,可矣。但是,历史车轮滚滚,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沦为新的“阿Q”?世界风云变幻,谁知道古今中外那些倏忽而至的侵略与灾难,会不会以新的形式重演? 也许所有个体的思想和行动,都有助于解决问题。毕竟滴水虽小,汇成江海;跬步持续,可至千里。毕竟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如果每个人,心中有理想的蓝图;肩上有自觉的担当;手里把握住科学技术的分量;放眼历史和未来,看得见榜样,看得见时代的灼灼之光,那么,我们的家,我们的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子孙,何其幸哉。 通过品读,我也知道自己对京张铁路的了解、理解、得到的启示,及其影响的判断,都还不够,还不到位。好在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新老铁路在京张,京张永远在路上。我当心怀赤诚,继续努力。 感谢以往有那么多专家学者,研究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留下资料专著;那么多历史文化工作者关注张家口,编写史籍丛书,让我学习参考,受益匪浅。 感谢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同志热心提供情况,还有很多朋友,给予我宝贵的支持与帮助。 当然也感谢每一位热爱京张铁路,愿意一起“品读”的读者。谢谢。 二○二○年秋,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