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

  • 定价: ¥68
  • ISBN:978752173053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21页
  • 作者:编者:沈琳//戴志...
  • 立即节省:
  • 2021-06-01 第1版
  • 2021-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恶性肿瘤(癌症)更是一块试金石,既照见医生、患者,也照见患者每边每一个人相关的人。肿瘤科女医生的亲口讲述再现了“众病之王”的真实面目,以及在它的阴影笼罩下,病人和家属的真实状况,他们与医生配合,积极求生的一面,他们的绝望与恐惧,都是病房中上演的一幕幕人间真情故事。
    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令讲述者难忘。它将肿瘤科女医生的心历路程真实而充分地展现出来,希望每一位读者能从中看到人性的光与热,看到生命的可贵与不凡,看到医患之间的牵绊与无奈,更感受到人间温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医学人文图书,集合了奋斗在中国肿瘤临床一线的17位女医生在行医生涯中的见闻和感想,感人至深。每一位肿瘤科医生都是一部生命故事存储器,尤其女性对生命有着更加独特的感知能力。参与本书的17位女医生,都是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年以上,临床经验丰富,成熟、理性,日复一日面对各种癌症患者和家庭,对人生的理解也会与众不同、更加深刻。

媒体推荐

    “女医生”是个有温度的、崇高的名词,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感性,安抚着患者的不安,以不逊于男医生的高超医术,缓解患者的病痛。在面对晚期癌症患者时,肿瘤科医生虽然常常无法治愈,但能够给患者延长生命、减少痛苦,或者能让患者与家人好好告别,这就是医疗的价值。我想,这对于当下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
    ——乔杰院士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
    她们的经历折射了医学的本质和肿瘤学临床现状,相信对患者、家属了解医学和医生职业都有教益。而对医学生们,这是一群可以感触到的职业榜样。
    ——柯杨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主任、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目录

巴一:我很早就知道天很高,世界很大,我在哪里
白莉:姥爷曾对我说,不要用病人的眼泪发财
刘天舒:在沉默的时光里,让自己变得枝叶繁茂
李宇红:上天让我生这场病,也许是为了让我成为更好的医生
李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做好,这个世界就好了
李萍萍:人生第一个迷茫路口,我明白了如何善待他人
李燕: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沈琳:在肿瘤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自己
张小田:越珍惜身边的小确幸,幸福感越强
张艳桥:没有赢在起跑线,没有抄近道,我很知足
张晓东:在天堂门口的守护
林洪生:做一个知进退、有分寸的女人
金晶:人生苦短,不愿意自己的余生将就
袁瑛:每周留一天给自己,把生活和工作划个界限
章真:一个人连自己都能面对了,人生也就没有恐惧了
程颖:人生的各种角色,都是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樊青霞:选择当医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后记

前言

  

    有人说,能当医生的都是万里挑一、天赋异禀的人,是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以此推算,这群象牙塔里的佼佼者应该会拥有很轻松惬意的人生才对。
    然而,现实中,这群“聪明人”却正数十年如一日地、笨笨地过着学无止境的生活,一刻不敢懈怠,只要稍一偷懒,就会被高速发展的医学大时代无情地抛下,连招呼都不打。一旦扎进了医学这条艰辛、崎岖又漫长的道路,就得有股不惜力的“笨”劲儿,才能走得长、走得远。
    医疗应该是最复杂、最特殊的“服务”行业,兼具治疗身疾、安抚心伤的双重责任。从医四十年,我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付出比很多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更多的努力,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过“有担当”的日子。
    医生是一个违反自然规律的职业,我们的工作是打破和逆转“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创造生命的奇迹。本书记录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其中许多是与我相识多年的朋友。这17位医生姐妹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拥有不同的性格,经历过不同的年代。书中讲述了她们与肿瘤患者之间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故事,把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患者在面对癌症时的生命状态鲜活地展现出来。在面对晚期癌症患者时,肿瘤科医生虽然常常无法治愈,但能够给患者延长生命、减少痛苦,或者能让患者与家人好好告别,这就是医疗最大的价值。我想,这对于当下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
    相对于肿瘤大夫,产科和生殖医学的医生或许更幸运些吧,能够微笑着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每当收到不同家庭发来的健康孩子的视频和照片,我都真心为他们高兴。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对我最大的鼓舞和支持,也是使我坚持不断迎难而上的原动力。见证了数不清的女性成为妈妈的喜悦,我深知“母亲”两个字不只是责任,更是沉淀了无数的爱和岁月。与书中同行姐妹们一样,每一位女医师都努力着,希望在医者、妻子、母亲、女儿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角色,但全身心完成繁重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和学习任务之后,身体常常疲惫不堪。哄孩子睡觉,讲故事把自己讲得呼呼大睡,还醒着的儿子会用肉肉的小手摇着我的胳膊,叫着:“妈妈,后来呢?还没讲完呢……”作为母亲,女医师在陪伴与生活照护上有很多的亏欠,但我们的爱从未缺乏。正如《钱氏家训》的前言中提到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医者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以及对生命负责的精神和态度,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并会内化成为子女内心强大的力量,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困难。
    美国一家报社曾举办过一次主题为“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的有奖征文活动,最终居首位的是“历尽风险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急患者生命的医生”,当病人终于康复时,医生得到的是一种“爱情爆发般的幸福感”。2019年末,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我作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领导组组长驰援武汉。在这66天里,我流了这一辈子最多的眼泪,在一开始的救治困难阶段,呼吸机不够,急得直掉泪;后来救治效果越来越好,病人出院时给我们的每一句感谢、每一句关心,都会让我感动落泪;在危难之时,来自各个方面的关心支持,医疗队战友的团结不退缩,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经常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对医生来说,患者的信任是我们努力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健康福祉的源泉,这些幸福感、成就感足以弥补之前所有的辛劳。
    疫情中,对于我们是谁、何为女医生的天职、我们有多团结和多强大,我和同人有了更深的思索和共识。女医师们用温柔、坚定和力量传递着坚定的信念,让更多人战胜病魔、重拾健康。我相信,看完肿瘤科女医生分享的经历与感悟,会让每一个人都真切地体会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期待。
    “女医生”是个有温度的、崇高的名词,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感性,安抚着患者的不安,以不逊于男医生的高超医术,缓解患者的病痛。她们身兼多重职责,不敢轻言放弃,以柔弱之躯,承生命之重,用誓言传承使命,用坚守诠释初心。
    高尚并不是医生的选择,而是全心全意、不断付出的报偿。弗洛伊德曾说:“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他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当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事业与家庭就没有矛盾,而是会相辅相成。我相信,生活的险阻尽管无处不在,但只要有大胆向前的梦想和勇气,命运终将向我们示以无尽的繁华和灿烂。
    乔杰
    2021年5月

后记

  

    在本书出版前最后的日子里,我做,一个梦。
    梦里,小青坐在病床上与我拥抱,她化了漂亮的妆,鲜红的嘴唇看起来十分健康,她说她的病已经全好了。
    我半夜醒来,给她发微信,无回应,于是联系了她的医生,也是我的朋友。医生说,很遗憾没能留住她。
    小青用这种方式与我告别,我相信,她是回家了,从此再无病痛。
    工作原因,我与肿瘤科医生打交道很多年,在诊室、手术室、病房旁观他们的工作,体会他们的工作、感受,写他们的故事。当沈琳教授邀请我参与这本《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的记录时,我自信满满,我以为我能理解肿瘤科医生的工作,我以为我能理解癌症患者的心情,我以为我能听懂她们对死亡的感悟……
    直到遇见小青,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骄傲的自以为是。
    我和她只是2020年底在北京有短暂的交集,两个月后我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她给我最后的语音留言,是在我梦见她的11天前发来的,听得出来她用了很大的力气,但声音依然虚弱到几乎听不清楚。她告诉我,她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干枯了,整个世界也都干枯了。
    我不知道“干枯”是一种什么感觉,也不知道该对她说些什么——面对死亡,我是如此无知。
    所以,人类的悲喜真的能相通吗?托尔斯泰在晚年的病痛中写作的《伊凡·伊里奇之死》给出的答案是:不能。身患癌症的伊凡·伊里奇离开之前,亲人(他的妻子,他的子女)也无法感受到对方内心那种跌入黑洞深渊的痛苦与呻吟。杨绛先生在她96岁高龄所著的《走到人生边上》的自序中写道:本文,是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挣扎着写成的。 说到底,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一个人的事。 记录肿瘤科医生的故事,避不开疾病和死亡,我想,这些故事的意义,也许在于在癌症不可避免地来临时,能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一些方向,比如如何选择适度而不浪费资源的医疗方案?如何在虚幻的期望与有品质的临终生活之间做出抉择?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要面对的生命课题。 说来满心惭愧,书稿的完成,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横跨了两年多时间。李洁教授说“常常想忙完这段时间就好了,结果发现越来越忙,好像越来越不会‘就好了’”,这份书稿很长时间就是这种状态。2019年8月19日,我从北京飞到重庆,在学术会议间隙完成对程颖、张艳桥两位教授的访谈,一周后的25日,我们一家三口飞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从此开始异国他乡的漂泊。这场迁徙历时近两年,考察、申请、安顿老人、跨国搬家、给女儿找学校、租房买车、办定居的各种手续……一路就像网游里的打怪升级,一个BOSS(怪物首领)接着一个BOSS,一关接着一关。 50多个小时的录音文件趴在电脑里,从北京带到了马德里,我却似乎永远没有坐到书桌前的时间。尽管医生中没有人催我交稿,沈琳教授更是反过来安慰我“不着急,慢慢来,先把生活安排好”,但稿子拖久了就像患上某种慢性病,每时每刻侵扰着你的心,让你不得安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把地球上的人类都关在了家里,我也终于可以安静地坐在电脑前,治愈这场“慢性病”。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周婷,她是沈琳院长的秘书,她一加入,出版工作就驶上了高速路。收集每一位医生的审稿意见、照片、对本书的反馈,对接出版社各种出版事宜,各种法律文件……如果没有周婷,这些烦琐的工作一定会让我的拖延症复发。周婷的敬业与责任心,让出版前的工作变得有序而高效,这本历时几年的书,终于完成了关键的最后一公里。 在此,要特别感谢周婷,也感谢中信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 信任,是最让人不敢辜负的东西。 曾有人总结出女人最重要的几点:思想独立,有主见,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上进心,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做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拥有快乐和成就感;经济独立,不依赖男人。 这正是这17位肿瘤科女医生最真实的写照,她们是中国肿瘤界最耀眼的一群女医生,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都能独当一面;她们看过外面的世界,也遇过各种各样的人;她们独立、理性、成熟。她们也曾走过一地鸡毛的生活,一边搞临床,一边读书,一边带娃,等安顿完娃后夜深人静开始写标书、写论文,掐着各种deadline(截止时间)过日子……如今,皆已成往事,回想起来云淡风轻。 女人之间聊到深处,会不自觉放下防备,聊起成长、工作、感情、婚姻、疾病、父母、子女等等,一些只会对闺密说的隐私,就这样对我敞开,不介意把最真实的自己展露出来,而边上的录音笔一直开着。每次结束访谈后,她们都会说“不知不觉就说多了,从来没有把自己如此暴露过”。要知道,对于成熟、理性的成年人,对别人暴露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只有足够真诚才敢如此真实。这份真诚与信任,让我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份访谈录音,也更谨慎地对内容进行取舍。我一直认为文字如同医生的手术刀,无论对被访谈者,还是对读者,“do no harm”(不伤害)都是第一要义。 两年多前开始的访谈,我是带着许多的人生困惑在向她们寻找答案,但是两年后的今天,当初的困惑我竟然统统不记得了,是已找到了答案,还是已经放弃治疗?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想,就像“什么是幸福”这个永恒的哲学追问,也许时间本身,就是一切的答案吧。 好医生最擅于从一团乱麻中找出最重要的问题,并进行排序,尤其肿瘤内科的医生,面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各种复杂情况,他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抽丝剥茧,给出建议。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我对这17位女医生进行访谈的最大收获。 人生在世,我们似乎将太多的东西揽入怀里,所以我们会不时发生崩盘,甚至引擎熄火。是信息过剩,还是行李太多?什么才是必不可缺,什么并非非有不可?这些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不同的解答,因为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面对纷繁复杂、干头万绪的生活,像医生看病一样,学会取舍与排序,都是重要的能力。 让我最感动的,是沈琳教授说的“认命”,这个词,编辑曾建议改掉,我坚持原样呈现。生了病要认命,人生有缺憾也要认命,这种认命,并不是消极悲观,而是理性对待现实,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纳目己不能改变的。 这种认命,正如曾被关押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心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曾说的——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 戴志悦 202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