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清漳采杏初集(木铎堂藏科举文物谭)(精)

  • 定价: ¥68
  • ISBN:978755983770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24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以“清漳采杏初集”为主书名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作者的收藏始于“清漳书院”的几份考卷;二是“采杏”喻指古代学子高中后的杏园游宴,“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初集”指代本书为作者探索“实物中的科举”的尝试。以“木铎堂藏科举文物谭”为副书名,“木铎堂”为作者的堂号,“科举文物”则是作者藏品种类的全称。从收藏者的观点来研究科举文物中的历史,就等于从科举实物看科举史,从科举实物看中国史;
    本书由五个篇章构成,分别选取科举当中的专有名词作为各部分的篇名,分别为“发蒙”“肄业”“进学”“异闻”和“金榜”,收录三十篇文章,文章中的人物、故事大多有迹可循,实现了科举实物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揭示了近代中国科举的独特面;
    作者是一位叙事高手,其文字极具历史性、趣味性,与其说是对亲身经历的收藏史的讲述,毋宁说是对科举实物的进一步普及与解读;跟随着作者的文笔,我们可以目睹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化时所发生的冲突与融合的科举影像,感受那个时代的变迁、无奈与苍凉。

内容提要

  

    本书为2018年河北省首届十大藏书家贾江溶博士的新作,以科举实物的解读为视角,选取科举当中的“发蒙”“肄业”“进学”“异闻”和“金榜”两个专有名词作为全书五个独立部分的篇名,共收录三十篇文章。其中,“发蒙篇”主要介绍木铎堂科举收藏的缘起、经历、经验和观点;“肄业篇”收录木铎堂科举文献收藏故事;“进学篇”从科举制度研究的视角对科举各阶段程序作简要介绍;“异闻篇”通过对科举相关的奇闻异事的叙述,展现鲜为人知的科举生态;“金榜篇”则有意从别样的视角解读大众熟知的历史名人们与科举史相关但长期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是著者书写“文物中的科举”的一次尝试,也是对木铎堂科举实物收藏的阶段性总结,试图融合科举文物的收藏、科举学的研究,致力科举文化的大众普及,呈现不一样但真实的科举实况。

作者简介

    贾江溶,在读博士,河北医科大学教师,中国教育文物研究会会员,获选“2018年河北省首届十大藏书家”;个人收藏以科举、新学、民国教育等专题稀见教育文献为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西医教育史、科举制度等。

目录

发蒙篇
缘起
木铎
科举试卷辨伪
江南贡院借展记
“收藏”教育史
肄业篇
忘年交
《金石吟》得书记
光绪丙子科江南乡试题目
拍场捡漏记
詹事府执照
武举寻踪
进学篇
蒙学
童礼
助学
学规
黉宫说
穷秀才
《饯秋试诗》
仕途梦的破碎
异闻篇
闱彩
“算命签”
科场案
科场异闻录
经济特科状元与“一门三进士”
连中三元
金榜篇
纪晓岚之谜
魏源的“朋友圈”
虎门销烟逞英豪,不识林君点青衿
状元张謇与江南官立中等商业学堂
清末留比学生照片及同学录

前言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代大业元年(605)始至1905年正式废止,沿用了13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考试制度。作为一项抡材考试制度而赓续千年,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也正因如此,它吸引了中外众多的探秘者。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详细考察中国的科举制度后认为科举制度中的“秀才”“举人”“进士”三种科名类似于欧洲大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将中国古老而神秘的“学位考试”介绍到了欧洲。1613年来华的葡萄牙人曾德昭(Alvaro Semedo)同样醉心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研究,在其所著《大中国志》中设有专章,对科举考试各阶段的报名、应试、场规、阅卷、录取等环节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这位在华生活数十年的耶稣会士显然对乡试贡院进行过实地考察:“当官员会集时,学士们(在大省和学府为数超过 7000)便在早晨九时入场,遵守秩序,毫无倾轧……进场时,先搜查他们是否夹带东西,那怕从某人身上搜出一片纸,也立刻把他驱逐。为减少搜查遇到的麻烦,他们都得披头散发,光腿,穿麻绳鞋,穿的衣服没有里子,也没有折叠,脖子上挂着墨盒和毛笔。”
    然而,囿于清末新学人士对科举制度的否定评价,现今的人们对于科举制度多持有偏见,科举制度也长期背负了“腐朽”“落后”的恶名。而事实果真如此么?清末同文馆的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Martin)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持有不同的观点,据其所著《汉学菁华》第十七章《科举考试》所载,“美国政府组织因考虑引入一个竞争性考试制度而提出的改革方案对其他国家的经验做了及时的调查。英国、法国、普鲁士都已经在公共服务部门的某些分支中实行了竞争性考试制度……但是在这些国家中,这种实验最近刚刚开始,而且适用范围也很有限。假如我们想要了解这一机制在大规模和长期条件下运行的状态,我们就得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东方,以便我们能全面了解其优点和缺点”。在丁韪良看来,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将对美国的政府管理机构带来有益的影响。
    1921年 7月,孙中山先生在题为“五权宪法”的演讲中也提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还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事实上,科举制度中的“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等核心价值正是科举制度经久不衰的密钥,在维系古代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科举考试也早已超越了其制度本身,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或许,我们还未曾真正了解科举。《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为何发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的名字有何含义?“光耀门楣”在科举中的表现又有哪些?或者说科举社会的原生态是怎样的面貌?科举制度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有怎样的影响?又能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
    目前,我国的科举学研究因在科举实物史料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故尚停留在“科举制度史”的研究范畴,目前的科举制度研究却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科举史的原貌。更甚者,一些低劣的科举文献伪造品常常进入科举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一些地方文博馆的“猎奇”新闻也常见诸报刊。这些现象的背后正透露出科举学研究与科举实物文献收藏长期割裂的问题。更为严峻的是,我国至今尚未建成一座“国”字头的科举博物馆,大量散在民间的珍贵科举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随时面临着散佚的风险。
    2006年的一次偶然机遇,开启了我长达 15年的科举实物文献收藏和研究,我现已藏有数千种各级各类科举实物文献,内容基本涵盖了科举考试各个环节,具有多样性、系统性特点。其中既有报名投考、点名、应试、阅卷、放榜等相关实物,如私塾课本、塾师聘书、童试试题、试卷、准考证、四川学政的规银册、悬挂于贡院外的考场告示、乡试题目和试卷等等,又有考生“算命签”、科举闱彩、贡院号舍的设计图纸等科举衍生文献。另外,我还藏有极为罕见的武科举各环节的实物,如武童试内场试卷、武科举外场成绩册、兵部发武会试公文,等等。2020年 4月,由我编著的《贾江溶藏稀见清代科举史料汇编》(影印本,全20册)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国第一部科举实物专题史料丛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将科举实物收藏与科举学研究相结合的设想。
    这次再将撰写的稿件集结成书,目的在于分享科举实物文献收藏的经历、经验和方法,同时以对科举实物的解读为切口,呈现具有趣味性的科举史。本书共收录 30篇文章,在编排上为了突出各部分的特点,同时保持叙事的连贯性,我特意选取了科举考试中的专有名词作为各部分的篇名,设计为发蒙、肄业、进学、异闻和金榜五个部分。其中“发蒙篇”主要介绍木铎堂科举实物文献收藏的缘起、经历、经验和观点;“肄业篇”收录木铎堂科举实物文献收藏的故事;“进学篇”则从科举制度研究的视角对科举各阶段程序作简要介绍;“异闻篇”通过对与科举相关的奇闻异事的叙述,展现鲜为人知的科举生态;“金榜篇”则有意从别样的视角解读大众熟知的历史名人。
    本书是我书写“实物中的科举”的一次尝试,也是对木铎堂科举实物收藏的阶段性总结,或许能够在科举文物的收藏、科举学的研究以及科举文化的大众普及方面发挥些许功效。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鲁朝阳兄及黄婷婷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恩师翟海魂教授对我的教诲和对我学术研究的引领,使我对这些教育瑰宝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解读;也感恩家人多年来默默的支持和陪伴,给予我勇气和信念继续前行。
    相信不久的将来,科举实物的收藏、保护和研究事业将呈现更加广阔的前景。
    贾江溶记于木铎堂
    202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