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结伴而行(海上人物剪影)(精)

  • 定价: ¥68
  • ISBN:9787545818864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书店
  • 页数:345页
  • 作者:毛时安|责编:张冉
  • 立即节省:
  • 2021-05-01 第1版
  • 2021-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主要记述了上海文化界名人的活动片断,或通过写序,或发表评论引出人物,以及与这些人物的来往,包括巴金、钱谷融、贺友直等,所以书名主题为“结伴而行”。
    本书收录文章几十篇,正文前有陈思和写的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作者自序“结伴而行”。

内容提要

  

    茨威格在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之所以这样称呼那些时刻,是因为他们宛如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本书作者毛时安,将那些在其生活中出现的人们,比作童年在其头顶流泻而过的浩浩荡荡的银河,这些人和他结伴而行,一路引导他不敢懈怠地前行。巴金、赵长天、钱谷融、贺友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段段意蕴无穷的故事,就请读者们跟随毛时安的笔触走进几十位名家的传奇人生,领略他们不一样的人生风采。

媒体推荐

    时安的文字里充斥着热情.那些记叙海上人物的文章.写作时间贯穿了三四十年,从游戏笔墨到生死与共,经历了漫长的光阴积淀,但一贯地饱含着热情洋溢的精神状态。
    ——陈思和
    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自己对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的强烈担当,作家、艺术家的“伟大”永远不可能同广大人民的幸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一这种崇高的思想、事业相脱离。
    ——徐中玉

作者简介

    毛时安,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著有《毛时安文集》《敲门者》等,主编有《上海文化通史》《海上风艺术文丛》等。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上海文学作品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

目录

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自序结伴而行
一生都把心掏给读者:写在巴老的百岁华诞
好人的心跳:怀念好友赵长天
活出生命的意义
忧患年代的精神坚守:为徐中玉教授百岁华诞而作
琐忆:为钱谷融先生百岁华诞而写点点滴滴
非人磨墨墨磨人:柯灵印象
两束光,教堂的和客厅的:程乃珊和她的《远去的声音》
芦苇与化石:忆罗洛
老将的“刚”与“柔”:林放印象
读学人:读《苏渊雷全集》有感
吴亮和九十年代写作
魏威其人其事
坚如磐石的挚爱:蒋星煜和他的戏曲研究
人生的长笛:记罗其华
他是一块烧尽的煤:为老友沈善增写一些话
时代疾风中的白桦:悼白桦
一介平民一代宗师:怀念贺友直
人书俱老入化境
老沈,走好
冷月清辉:赵冷月书法管窥
俞晓夫:游走在历史、现实和思考之间
岁月的淬火:我看韩天衡的篆刻书法绘画
停止了转动,永远:记徐昌酩
守望与开拓:记一代名净尚长荣
燕子飞过蓝天:记周小燕
具有诗人气质的艺术家:小记胡伟民
静水深流单仰萍
为信仰而创作:剧作家罗怀臻
向天再借五百年:厉震林的艺术场域和思想
永远在燃烧,永远在歌唱:怀念阎肃
同学昌龙
你还认识我吗
一个女孩的故事和想法
“完美”的红色旋风背后
思如涌泉:看戏人看剧作家陈涌泉
天涯有个断肠人
后记

前言

  

    时安兄:
    前天晚上你把三十来篇散文稿传到我的邮箱。我当晚来不及拜读,第二天白天有事,到了晚上才打开电脑逐一读来,原来也只是想浏览一遍,但读着读着,竟不想睡觉了,一口气读了下去。虽然老眼昏花,却也津津有味,虽然血压很高,却仍然浮想联翩,连带着对三四十年来的种种回忆,你,还有你所写的海上人物。除了沪上画家我不太熟悉,你所写的大多数人物,也都是我熟悉的师长朋友,于是,作者的你,所写的对象人物,还有读者的我,构成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感情圈,我沉醉在其中。
    你说你要把这些文章编成一个散文集,要我为之作序。我没有二话就答应下来,随即把手边的事情都往后推一推,准备先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也不是你的任务特别重要,而是我的感情特别需要,人渐渐老去,时时会感受孤独感突然袭来,莫名所以。你和我的个性不同,你比较热情外向,而我总是落落寡合,但有些地方,我们的情绪似能相通。譬如你写纪念赵长天的文章,写到你有次请长天、福先他们吃饭,嫌环境不好,觉得没有吃好,希望再补请一次,但是长天却走了,再也没有机会了。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自然想到,2002年,上海作家协会安排我与长天、福先,还有于建明,一起去埃及访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回来后一直说,大家聚一聚,聚一聚,但总是在这段时间谁身体欠佳,或者那段时间谁又特别忙,总是说,有机会,过段时间再聚,一晃很多年过去,谁也想不到,身体最好的长天竞突然撒手了。这当然不是一顿饭的纠结,而是在我们这段年龄里生命无常的感受特别强烈。还有,你写中学同学昌龙,写到同学中三个人最要好,后来一个被水淹死了,后来又一个患了绝症……这种情景,我在写我的中学回忆《1966-1970:暗淡岁月》里也有同样的情景,少年时期的好朋友,几十年过去,这个没有了,那个也没有了,不说也罢,说起来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情。自前年以来,我周围的许多尊敬的朋友和长辈纷纷谢世,数片落叶而知秋近,孤独的时候,心里总是凉飕飕的。今读你的散文.又勾起我久久缠绕于心间挥之不去的寂寞之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你与我的心性不同,你要比我乐观向上,你的文字里充斥着热情。你那些记叙海上人物的文章,写作时间贯穿了三四十年,从游戏笔墨到生死与共,经历了漫长的光阴积淀,但一贯地饱含着热情洋溢的精神状态。你在描写你与徐中玉先生、罗洛先生还有赵长天等一起共事的时候,都提到那段曾经被不愉快的世事所困扰的时期,你既坦率地为时代阴影留下见证,也用你特有的奋进态度,写出了知识分子在困境里的坚韧与挣扎。你还有一个长处是知足常乐,以平民出身感到自豪,珍惜人生的努力,所以你的文章里始终透着一种来自民间的朴素哲学:你很少众睡独醒,愤世嫉俗,也很少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而这两点,恰恰是当下很多知识分子痼疾)。你喜欢在现实环境中实实在在地做事,对于现实中取得一点成绩,都会由衷地高兴自得。你在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编过刊物,后来又到上海作协、上海文化局、艺术创作中心担任一些领导工作,抓过创作,写过评论,渐渐在工作岗位上成就了一个文艺评论家的功德。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有因有果,每一步路都是用自己的脚走出来的,这样的人生就过得踏实。我读你写中学同学的那篇文章尤其喜欢,文字里就渗透了这种可贵的平民人生观。
    ……
    时安兄啊,读着你这篇《为信仰而创作》,我想得很多很多,这个题目固然是从剧作家文本那里来的,但又何尝不是说破了我们的“信仰”呢?四十年前我们意气风发走上文坛,围绕在《上海文学》杂志社的周围,从事文学批评:三十年前我们在《上海文论》上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后来遇到一些风波,我和晓明,还有你,三人跑到南京一起编完最后一期特辑,从南京回来的火车上我们大谈文学与当下局势,旁若无人,不说我们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道”,倒也真有一点“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我提到“粪土”也是有原因的,记得你当时说了一句让我们大笑不止的话.你说:“我正准备端着大粪,朝这帮人浇呢!”——也许你已经忘了吧?但是,要说到“信仰”,我们对文学、对学术、对拨乱反正的虔诚追求,何尝不是“信仰”的操守和坚持呢7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你在作家协会、文化局等单位兢兢业业地工作,我仍然在大学里自由自在地教书,我们都是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履行自己的责任和实践,虽然交往不频繁,但肃肃赫赫,交通成和,彼此都有呼应。这种同声相应、司气相求几十年,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也无非是那个让知识分子面对风云而从容淡定的“信仰”。
    时安兄,我很久没有写这样的文字了,老友面前难免伤感一番。现在你的《结伴而行——海上人物剪影》出版在即,我略写几旬,聊以助兴。如觉得不算冒昧,权作序言。希望新书早日问世。
    在此,祈保重身体,文思旺健。
    思和于血压奔腾中昏昏书写
    2019年2月27日鱼焦了斋

后记

  

    很多人说我勤奋,写了那么多。其实我知道自己是个慵懒的人。凡事都拖拖拉拉。这本书责编小张去年就把校样给了我。因为2020年的新冠疫情,我有了借口——其实我总是能为自己的懒惰找到借口一拖延到了今天。当然,也确实心情受到干扰,为那些在疫情中挣扎的生灵揪着心。
    但是,有一点我是保证的。就是作为一个终生以写作为业的人,我对自己的文字是高度负责的。每一篇文字中都流淌着我的情感和血脉,渗透了我对人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始终恪守着我为自己立下的写作信条,“修辞立其诚:以无比的真诚对待世界,以无比的热诚对待生活,以无比的坦诚对待内心,以无比的虔诚对待写作”。
    诚如前人所云,字字句旬皆自肺腑流出。那篇写赵长天的《好人的心跳》,我发给时任《文汇报》文艺部主任的郑逸文,也是以文会友。没想到她立即拍板全文发表。我们曾一起互相鼓励度过了上海文学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成了无话不谈以心相交的朋友。这文章里有许多上世纪90年代的往事,写得特别克制,措辞含蓄委婉。没想到拼版校对时,文艺部的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编辑读得潸然泪下。发表后许多报刊转载,感动了许多朋友。
    2019年4月8日,老友作家沈善增追思会。我4月6日下午下飞机到了郑州宾馆打开电脑就写,当晚看戏。早上4点继续赶写,终于在清晨把文章发到上海作协薛舒那里。8点半开研讨会。下午一点多乘飞机到合肥,驱车4小时到安庆,7点吃晚餐。9点多回宾馆继续修改、校对文章。赶在会前把修改稿再次发给薛舒。 2019年1月15日诗人白桦去世当天一早,我发了他去世的一条微信。年轻的《光明日报》驻沪记者颜维琦闻讯立即向我约稿。我忙完白天的工作,马不停蹄人不解甲,一口气写到晚上10点。没想到《光明日报》第二天一早就刊登,成为全国主流媒体唯一的见报的怀念文章。 我想,勉力地进入我身边那些人的精神世界,也想让这个世界知道和记住这些人。哪怕是一点不认识的平凡而普通的人。其实,从生命的意义看,所有的人都是平凡而普通,都会在大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才知道什么是人情。 疫情终于暂时过去,春暖花开的时节就在窗前。此刻,我要感谢多年老友陈思和为拙著写的如此令人感动的序文。感谢王为松先生、齐书深先生、孙瑜先生,以及责编张冉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感谢摄影家朋友为书中那些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动人瞬间。谢谢所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师长、朋友们。 2021年3月15日 于正午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