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阿米尔·汗

  • 定价: ¥118
  • ISBN:978751156537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日报
  • 页数:273页
  • 作者:(印)普拉迪普·昌...
  • 立即节省:
  • 2021-05-01 第1版
  • 2021-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阿米尔·汗的画传,印度作家普拉迪普·昌德拉独家讲述阿米尔·汗的传奇人生。想要了解这位超级巨星银幕背后的风采魅力,这本画传是不二之选!
    普拉迪普·昌德拉还是一位摄影师,他自阿米尔·汗初涉影坛时就开始为其拍摄照片。在这本书里,他将精致的影像、油画、素描以及令人过目难忘的剧照穿插于亲切感人的行文中,展现了一位才气过人、令人尊敬的巨星形象。展读画传,你会发现:了解阿米尔·汗越多,对他的钦佩就越深。他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启发人们思考;他超越了偶像的范畴,甚至超越了时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时代,都需要像阿米尔·汗这样的艺术家,他用行动竖立起一座良知的丰碑。所以,这本画传不只是再现,它传递思想。
    多位印度影视界的专业人士、评论家、诗人,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佳作,为影迷了解阿米尔·汗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大咖助力,共同成就了这部独一无二的画传。
    当然,不容错过的还有精美的装帧,时尚的设计理念既与内容相得益彰,也让阅读赏心悦目。

内容提要

  

    普拉迪普·昌德拉是一位摄影记者,同时也是作家和画家,他与《印度画报周刊》《印度时报》《印度快报》《一周》《周日观察家报》等多家媒体合作。其代表摄影作品包括记录克什米尔难民的《陌生的局内人》、展现拉贾斯坦邦宅邸的《宅院梦幻》,以及关于孟买卡马提普拉红灯区儿童生活的摄影展。他还参与过多场艺术训练营及联展,出版过关于印度画家M.F.侯赛因和影星阿米达普·巴强的画册。他目前居住在孟买。
    普拉迪普·昌德拉自阿米尔·汗初涉影坛时就开始为其拍摄照片。在本书中,他将精美的剧照、油画、素描以及令人过目难忘的肖像照穿插于文中,多角度呈现了阿米尔在其专业领域的敬业精神。
    拉贾特·夏尔马为本书撰写了前言;拉乌夫·艾哈迈德通过近距离接触阿米尔,对他与众不同的、谜一样的光环倍加赞赏;纳伦德拉·库斯努尔描绘了阿米尔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旅程;马扬克·谢卡尔分析了这位演员如何超越自己的影星身份;维卡斯·昌德拉·辛哈为阿米尔经久不衰的卓越成就谱写了一首赞歌;拉伊纳的诗歌勾勒出阿米尔的精神世界。大咖助力,成就了这部独一无二的画传。

目录

前言
作者自序
引言
巴利山:孟买的比弗利山庄
家族谱系
阿米尔-侯赛因-汗的诞生
《冷暖人间》:邻家男孩的塑造
一个纯粹的电影人是怎样炼成的
《印度往事》:首次担当制片人的苦痛
阿米尔·汗
有备而来的演员
他的旋律
第二幕:进军严肃电影,开启导演生涯
以家为重
关于阿米尔·汗的常识
《真相访谈》:写给印度的情书
卓越颂歌
回声
后记
电影作品年表
致谢

前言

  

    阿米尔·汗:“执迷不悟”者
    初识阿米尔·汗是在我主持的电视节目《你的法庭》的录制现场。那是1998年夏天,他的影片《古拉姆》刚刚上映。走进演播室时,他穿着紧身背心皮夹克,戴着机车手套,一副浪子派头。录制过程中,阿米尔应观众的要求唱起《共游肯达拉》,这首歌当时风靡全国。随后,他讲述起自己为表演片中特技差点丧命的故事,让演播室里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为了让影片看起来更真实,阿米尔跃至行驶中的火车前,在最后的毫发之间得以脱身,才没有被火车碾死。他对工作就是如此痴迷。
    当普拉迪普·昌德拉告诉我他在做一本关于阿米尔·汗的画册,我觉得此事颇具挑战性。阿米尔的生活中有太多色彩,想要在一本书中将其全部呈现几乎不可能。与此同时,我又对普拉迪普的能力很有信心。我们二人相识已有30余年,与他共事的记忆总是令人愉悦。在我任《旁观者》杂志主编期间,他是我最欣赏的摄影师。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制作了一篇关于阿米达普·巴强(印度著名影星)的封面报道,普拉迪普不仅拍出了一批出色的照片,还收集到许多关于这位巨星生平的有趣逸事。几年后,我着手一篇关于德鲁拜·安巴尼和努斯里·瓦迪亚的封面报道,那是这两位商界巨鳄之间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几乎找不到两人的好照片,这两位也从不让任何摄影师近身。截稿的那晚,普拉迪普与我一起在办公室熬到半夜,但我们没有可用在封面上的照片。第二天一早,我就要搭飞机去伦敦。普拉迪普告诉我:“老板,别担心,放心去吧,我会搞到照片。”他信守诺言,当真交出德鲁拜和努斯里的精彩照片。
    1985年6月,我制作了一期关于昌德拉斯瓦米(具有争议的“性力派”教士,被许多人称作“神人”)的封面报道,那是对这个骗子的首次全面曝光。昌德拉斯瓦米显然气得发疯。我得知他在孟买会见名人,于是有意做一次后续报道,因而需要图片支持,但我手下的记者和摄影人员都无法接近他,普拉迪普再一次挺身相助。他不仅设法搞到昌德拉斯瓦米的照片,还拍到影星拉杰·巴巴尔和丝米塔·帕蒂尔造访这个饱受争议的骗子的画面。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拉杰和丝米塔给昌’德拉斯瓦米带了午饭。
    我知道普拉迪普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他痴迷于自己的相机,照片就是他的生命。正因如此,他的摄影作品非同一般,他的每张照片都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同样知道,阿米尔·汗很少把关于自己的报道和图片放在心上。他可能是唯一一个拒绝在杜莎夫人蜡像馆竖蜡像的人。为制作他的首档电视真人秀节目《真相访谈》,对一些隐匿于社会中的痼疾予以鞭挞,他停接商业活动,损失近10亿卢比。除了阿米尔,谁还有这样的勇气?正是这些造就了阿米尔·汗与其他电影明星的不同之处。他无疑是最成功的演员之一,但从来不耍巨星派头。他热衷于用自己的创造才能向公众传递信息,却并不想利用自己的明星身份进入政界或成为全职活动家。阿米尔有着智慧的头脑、独特的人格。
    我仍记得他提及过的关于拍摄《印度往事》的逸事。他说,贾韦德·阿赫塔尔告诉他拍这样一部电影简直是自杀。阿米尔曾经找贾韦德为影片作词,看完剧本后,贾韦德告诉他,这绝对是一部票房大败的电影。阿米尔答道:“贾韦德先生,我要拍这部电影是受到内心的指引,如果你不想写,没有问题,我不会不高兴。”贾韦德说:“既然你决定破釜沉舟,让我也出一份力。”结果,《印度往事》票房大卖。不仅仅《印度往事》是这样,阿米尔每次打算拍一部新片,某个亲近的人都会告诉他,后果一定一团糟。阿米尔开始为《芭萨提的颜色》进行筹备时,他的姐姐警告他说,关于巴加特。辛格(印度独立运动中对抗英属印度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革命者之一)的电影已经有四部,再拍一部同样题材的片子肯定不会成功,阿米尔没听劝告。后来,《芭萨提的颜色》获得巨大成功。
    当阿米尔把《地球上的星星》的题材告诉友人,大家的反馈都是:听起来像一部关于读写障碍的纪录片。他们告诉他:“这次你肯定要翻船。”结果影片收获满满,证实了阿米尔与其信念的正确性。
    阿米尔之所以成为成功案例,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他从内心出发,思考问题,用头脑指挥自己的行动。工作时,他全身心投入,与外界隔绝。阿米尔在《未知死亡》一片中扮演的角色每15分钟就失忆一次,阿米尔告诉我,拍完那部片子以后很多天,他还是常常忘记人脸和事情。2013年的某期《你的法庭》节目中,他讲述自己在《印度往事》中扮演布万以后,在很多天的时间里都习惯采取双腿分立、挺胸抬头的姿势,就像布万在影片中那样。
    在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中,44岁的阿米尔扮演了一个大学生,让我吃惊不已。他控制饮食,花大量时间在健身房里,并且让自己找到青少年的状态。他体重下降,脸上的荣光却丝毫未减,让我十分惊讶。阿米尔总是能量饱满,我问他秘诀是什么,他带我去见他在孟买的饮食专家维诺德·A.杜兰达医生。医生给我做了几项检查后,给出的建议颇为复杂。他要求我大幅减少热量摄入,同时又让我每两小时进食一次,采用由鸡蛋、饼干、水果、碳水和蔬菜构成的健康食谱。这对我来说太烦琐了,阿米尔把我带回他家,坐在地上花几分钟时间列出了一份详细的饮食计划。我永远也忘不了他的热心和人情味。当然,这份饮食计划对我奏了效,我在四个月的时间内体重减了10公斤。我至今还欠着阿米尔这份人情。
    对朋友的信心一直是推动我前进的动力,我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发现普拉迪普这本关于阿米尔·汗的书不同于一般的画册。
    (作者系印度电视台总编辑)

后记

  

    2013年,本书的英文版面世之后,阿米尔出演了两部以女性权利为主题的影片,两部影片各自成为不同风格的影坛经典——《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他还为卓娅·阿赫塔尔导演的现代家庭喜剧《心跳零距离》中的家犬担任诙谐的旁白配音。另外,阿米尔还与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就水资源保护展开合作,这与他顺应时代需求且充满爱心的演员形象相吻合。他的家乡所在的这个邦长期以来受旱情困扰,而他的这一举措如今已经颇见成效。
    虽然影片《神秘巨星》只获得不温不火的成功,但它反映了千禧一代的时代精神——顶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为了个人理想努力奋斗。片中心怀音乐梦想的女孩来自保守的穆斯林家庭,这为影片丰富的背景添加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家人不允许年轻的女孩追逐音乐梦想,但她通过匿名把自己的歌发到网上的方式秘密地保有这份热爱。女孩的母亲虽然被保守的家庭观念束缚,但仍然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帮助女孩获得成功。后来,这个女孩成为网络时代的终极幻想——互联网上的超级巨星,却没有人在现实中认识她。影片捕捉到年轻人的焦虑情绪,同时再一次宣告了阿米尔之所以成为如此巨星的原因——因为他对最新的社会风潮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他甚至一举将年轻的赛伊拉·沃西推至明星地位。后来,赛伊拉放弃了对演艺事业的追求,退入精神世界,虔心信教,有些人认为这是她对自己“神秘巨星”一角的悖离,但其他人则认为她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是这个理想并非演艺事业,而是宗教。 《摔跤吧!爸爸》是阿米尔职业生涯中最热门的力作之一。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讲述了一位父亲与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影片在世界各地大获成功,不仅在商业上大热,同时也广受评论家赞誉,成功地打动亿万普通人的心。受传统桎梏至深的哈里亚纳邦以杀害女婴而知名,而马哈维亚·珀尕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尽艰辛把女儿培养成世界级的摔跤选手,他的故事让全印度人民感到骄傲。影片中珀尕家两姐妹吉塔和芭比塔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她们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女性。那之后,哈里亚纳邦也摆脱了保守之邦的名声,转而成为一条向外输送运动健将的传送带——其中就有许多追随珀尕姐妹脚步的女摔跤手。 让大家感到吃惊的是《摔跤吧!爸爸》在印度之外获得的巨大成功,尤其是在中国。从未有哪部印度影片在国门之外获得如此佳绩,已经在中国成为一则都市传奇。分析家纷纷挠头,无法解释该片为何在中国如此风靡。虽然印度和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交集,但两国的文化却因循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印度与中国的电影产业有着不同的审美——前者总是与歌舞相联系,后者则充斥着精湛的武术片段。但《摔跤吧!爸爸》跨越了这一鸿沟。作为一名一心望子成龙的家长,马哈维亚·珀尕甚至粉碎了姐妹俩的少女之梦,这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毕竟,“虎妈”现象最初就是在中国社会形成的。孩子要遵守孝道、为父母争光的说法,也让中国观众深有感触。中国当下的这代人是靠过去20年的艰苦奋斗才获得今日的繁荣,他们对成功背后的驱动力十分认同。《摔跤吧!爸爸》将这些元素完美融合。希望该片在中国获得的成功并非印度电影的昙花一现,希望以后的影片能够继续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 《摔跤吧!爸爸》制作期间,萨尔曼·汗同时在拍摄另一部以摔跤为主题的影片,萨尔曼是阿米尔多年的朋友兼竞争对手,也是印度电影界三大“汗”之一。但阿米尔对谁在做什么从不担心,他集中精神,心无旁骛,并不在意自己是先手还是下风。曾经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一年只拍一部影片,他说自己不介意甚至两三年才出一部片子,重要的是要把它做好。他就像影坛巨擘迪利普·库马尔一样,库马尔一辈子只拍了60部影片,但仍被尊为演艺之王。阿米尔与迪利普·库马尔一样,也不喜欢把自己过多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他选影片时非常挑剔,一旦应下邀约,就会全身心投入。阿米尔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这一点可以在《摔跤吧!爸爸》里看出——把自己的感情和决心全部投到将自己的女儿培养为世界冠军这件事上来。或许另外的两位“汗”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阿米尔真心相信,让他感到享受的,并不是影片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制作影片的过程。 遗憾的是,阿米尔的上一部影片《印度暴徒》虽然由最大的影视公司之一雅什一拉吉出品,并且有阿米达普·巴强加盟出演,却遭遇票房惨败。大家对影片的期望值很高,因为这是阿米达普与阿米尔在大银幕上首次合作。在这部影片中,阿米尔回归了传统的宝莱坞大杂烩电影类型。或许他应该继续自己以励志故事为主题的影片类型,是这些影片成就了他的“完美先生”之名。在一个极其注重最新作品成功与否的行业里,《印度暴徒》的失败可能挫伤了他作为最卖座明星的可信度,不过,阿米尔并不担心——他有自信会做好下一部作品。 很高兴我的这本书即将在中国出版,希望它能够被中围众多的阿米尔·汗的影迷读到。中国在我心中占有非同寻常的位置,我曾经作为香港《亚洲周刊》的特约记者工作了12年,《南华早报》开辟印度版时,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固定撰稿人,我记得在该版面刊登过一篇关于阿米尔的文章,是一篇配图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