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彻悟(印度朝圣之旅)/远方译丛

  • 定价: ¥55
  • ISBN:978710019656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页数:331页
  • 作者:(澳)萨拉·麦克唐...
  • 立即节省:
  • 2021-06-01 第1版
  • 2021-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女性作家的视角与关注,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层次的女性世界。极高的可读性,她的观感是异乡人的,她的表达却是非常印度的。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印度是他的精神故乡,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在成年后踏上印度的土地,开启他的“寻根之旅”,写下了包括《幽暗国度》在内的“印度三部曲”。
    印度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既古老,又现代,只有在旅居印度的前记者萨拉·麦克唐纳的笔下,印度的真面目才会逐一展现出来。

内容提要

  

    萨拉·麦克唐纳二十多岁时曾背包在印度游玩,炎热、污染和贫穷是印度留给她的印象,因此,当机场乞丐给她看手相并预言她会为爱重返印度时,她并不相信。然而,十一年之后,预言成真。因为在ABC电台工作的男友被派到新德里,她不得不为爱牺牲,离开悉尼,来到这座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刚安顿下来,萨拉就得了严重的双侧肺炎,陷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她活了下来,并决定直面这些危机,找到内心的平静,于是开启了她在印度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的发现之旅。

媒体推荐

    这就像凯西·莱特(Kathy Lette)和汤姆·罗宾斯(Tom Robbins)在开往瓦拉纳西的慢火车上相遇,比尔·布赖森(Bill Bryson)给他们上了一份印度炸洋葱饼……这是一本非常、非常有趣的书。莎拉·麦克唐纳捕捉到了印度的一切令人沮丧、恼怒和欣喜的人和事,再将它们娓娓道来,让人读得欲罢不能。
    ——彼得·摩尔(Peter Moore),《心碎者的斯瓦希里语》的作者
    一段耐人寻味的自我发现之旅……作者对印度的超凡魅力有着独特的见解。
    ——澳大利亚《周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应验的预言
第一章  魔境重游
第二章  死亡、重生和吐痰
第三章  性、谎言和面子
第四章  三场婚礼和一场葬礼
第五章  给大脑排毒
第六章  锡克圣发
第七章  印度郊区的夏季
第八章  地狱中的天堂
中场休息  我的结婚季节
第九章  大壶节
第十章  幸福难觅
第十一章  踏上应许之地
第十二章  消失的兀鹫
第十三章  拥抱母亲
第十四章  我的女友大师
第十五章  与神面对面
第十六章  万福玛利亚
第十七章  战争与内心的和平
第十八章  众神之地
致谢

前言

  

    澳大利亚记者萨拉·麦克唐纳(Sarah Macdonald)已出版的作品并不少,只有这本《彻悟:印度朝圣之旅》(Holy Cow!: An Indian Adventure)成了国际畅销书,2002年出版不久即被众多媒体列为印度旅行最佳读物之一。印度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特点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关于印度的旅行著作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尽管如此,萨拉·麦克唐纳这本书仍然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大获成功,后来居上。这种成功可能是一种意外,一种只有置于印度那样光怪陆离的文化环境才可以理解的机缘巧合。
    这本书是萨拉·麦克唐纳对自己1999-2001年两年多印度生活的回忆。她此前到过一次印度,那是1988年冬天,22岁的她结束欧洲旅行、返回澳大利亚之前,在印度做了两个月的背包客。那一次的旅行印象使她急于离开,下决心不再回来。就在她一心想着永久告别酷热、污染与贫穷的印度时,一个机场卫生间的清理工向她和她的同伴乞讨零钱,之后主动给她们看手相,预言她会晚婚,会再度返回并爱上印度。1999年11月,她果然重返印度,因为她的记者男友长驻印度,她经过慎重考虑,放弃自己在悉尼的工作,来印度和男友乔纳森一起生活。
    她和乔纳森的爱情发展顺利,一年多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但乔纳森的工作决定了他时常都不会待在他们在新德里的家,有时会去危险的地方,甚至在危险的地方停留很久。那两年偏偏是南亚的多事之秋,客机失事,克什米尔战争,教派暴力冲突,而且,还有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的恐怖袭击——那意味着阿富汗战争的开启。可以理解萨拉和乔纳森聚少离多,她必须独自度过许多个印度特有的湿热、喧嚣和混杂着怪异气味的日日夜夜。萨拉一开始适应得很不好,一场严重的双侧肺炎几乎要了她的命。但她慢慢地恢复,或者说新生了。这本书就是对这个新生过程的记录,当然是极为有趣又不失深刻思考的记录。
    好的旅行作家是苏菲诗人与探险家的合体,好的旅行写作是考察报告与个人体验的结合。所谓结合,未必按某种固定的比例,其问甘苦得失,只有写作者自己知道。《彻悟:印度朝圣之旅》再次验证了这一点:个人独有的体验与观察总是值得叙述的。不止一个评论家把萨拉此书的相当大一部分视为一种宗教民族志的写作,尽管会有人说这种“一日看尽长安花”式的宗教考察欠缺历史深度,但对于普通游客,特别是对那种怀着灵性情怀去印度寻觅开悟点化的游客来说,萨拉提供了最广泛的示范。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近距离接触了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和著名的灵修实践:印度教、锡克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帕西拜火教、耆那教、基督教、犹太教、瑜伽灵修以及各种古老与崭新的信仰实践。萨拉在信仰方面的观摩与尝试,数量之多自然是一般旅游者无法相比的,体验的深度也令人叹赏。每一次灵性探险都在她心里沉淀了明亮与力量:“我的这些经历化作一团火苗,温暖着我。”
    近年来女性作家在旅行文学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她们的视角与关注使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真实了。《彻悟:印度朝圣之旅》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层次的女性世界。萨拉描述了各个社会等级的女性,她们的梦想、快乐、抵抗、顺从、智慧、绝望、悲伤、狭隘、宽容,以及最重要的,她们的爱: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他人的爱。在一个性别严重不平等的社会,作为女性的萨拉主要和其他女性接触,也就有机会深刻了解一般男性旅行者无从(甚至也无意)窥见的文化秘密。她的女性关注与敏感还让她注意到,信仰世界里同样存在着深入骨髓的性别不公,但也存在着某些女性对这种不公的持续抵抗,比如她写到某位藏传佛教女尼为女性隐修者所建的别院,以及尊者对这种努力的理解与支持。必须承认,女性视角成就了此书,这种视角不只是向外的,还是向内的,是不问断地观察和解剖自己,一方面与世界、与自己达成和解,另一方面绝不放弃对基本价值的肯定与坚持。
    《彻悟:印度朝圣之旅》一书最突出之处还是其极高的可读性。萨拉的写作风格好像是专为印度准备的——几乎每一篇故事、每一帧画面、每一股思绪,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一瞬间发生反转。印度社会无处不在的强烈反差和乱糟糟(所谓“有组织的混乱”),赤贫与豪富,凶残与仁爱,智慧与愚蠢,美丽与丑陋,狂喜与悲恸,宁静与喧嚣,洁净与肮脏,一切差异总是迅速发展到极致,萨拉把这种最不可思议的复杂性表达得恰到好处,展现出力道与韵律的平衡。可以说,她的观感是异乡人的,她的表达却是非常印度的。她这样写6月的酷热:“有几次我被热得哭,但眼泪还没流到眼角就蒸发了。”她这样写克什米尔的莲花:“它们从烂泥里,从粪便里,从拥挤且破败不堪的土地上,开出了精致、完美的花朵。”她写自己在印度开车:“我潇洒又自信,只剐蹭了几次,我就成了公路之王。”
    书的结尾,萨拉在返回悉尼的飞机上回首两年来的印度之旅,深情地说:“我从印度带回来一件比神圣的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我的身体中正在孕育一个新生命,是我在印度的最后一个周末怀上的。……这个在印度‘制造’的孩子将永远提醒我,在某种程度上,印度造就了我。”听起来有点老套,不过老套反映了一种真实:此刻都是过去生成的,只要我们对此刻有一点珍惜,过去就是值得回味、值得感激的。
    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