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感受自由

  • 定价: ¥86
  • ISBN:978753278611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译文
  • 页数:442页
  • 作者:(英)扎迪·史密斯...
  • 立即节省:
  • 2021-06-01 第1版
  • 2021-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扎迪·史密斯的这些文章是她在奥巴马任职总统时,往来于英国和美国的八年间所写的,因此是一个过去的时代的产物,但也是一个更温和、更富含希望的时代的来信。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曾首发于不同的媒体,是作家对当时当下的事件的即发反应;因而随着所处环境的更迭,再度阅读这些文字将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的感受。她始终坚守着自己从中成长的80年代伦敦西北区的文化土壤,越是强调自己的写作的生发地,就越渴望抓紧它。同时,她也是最后一代伴随着印刷品而非电子页面成长起来的作家。比起说服读者认同某种观点,她更倾向于塑造一种思维的方式。那是在她看来更重要的事情:看待事物和思考的方式。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扎迪·史密斯过去十年间的非虚构创作,从时政、艺术、哲学、文学、生活与个人经验,全方位地展现了她在这一领域的du创性。其中既有对眼下这个时代的深入体察,也延续了作家一贯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和反思,体现了她多元的文化洞见。扎迪·史密斯敏锐的观察力如同她钟爱的舞蹈,肆意自由地在不同的领域内穿行。她用这种方式梳理归拢自己看似芜杂的思绪,又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好奇心;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学院派写作,她的口吻亲密却不过度私人化,视野宽广而不受限,往往能同时看到事物的两面;比起说服读者认同某种观点,她更倾向于塑造一种思维的方式。本书可以视作扎迪·史密斯对过去十年间自我写作生涯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也证实了她不仅是一个天才的小说家,更是一位善于思辨的评论者。

作者简介

    扎迪·史密斯,1975年生于英国伦敦西北,1994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98年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她迄今创作的三部长篇三次入围布克奖,并分别斩获诸多文学奖项;作为英国青年一代作家的代表,她被推举为“种族、年轻、女性”的代言人。
    1997年,扎迪的处女作《白牙》的创作构思引起英国文坛注意,出版后被誉为“新千年第一部伟大小说”。小说以其诙谐幽默的文风、错综复杂的故事、漫长的历史跨度和对移民生活的全方位描述,堪称“当代英国多元文化的代言书”。
    2003年,她的第二部长篇《签名收藏家》夺得《犹太季刊》颁发的温盖特奖,进入柑橘奖和《星期日时报》青年作家奖决选名单。同年,被文学杂志《格兰塔》选为20位最佳青年作家之一。
    完成第二部小说后,扎迪获得出访美国的机会,在哈佛进修一年。这一段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学术素养,也为下一部小说的美国背景埋下了伏笔。《美》当年一经推出便进入布克奖决选名单,2006年更为她赢得柑橘奖。小说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成功模式,入选《纽约书评》、《时报》、《出版人周刊》、《洛杉矶时报》等书评版年度十佳图书。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在世间
  伦敦西北之蓝调
  一个国家的四季挽歌
  藩篱:英国脱欧日记
  论乐观主义和灰心失望
第二部  在台下
  “为什么?”世代
  饶舌之神建立的王朝
  异母兄弟
  调谐简纪
  意志的窗口:《失常》
  给写作者的舞蹈课
第三部  在画廊
  在午夜时分杀死奥逊·威尔斯
  燃烧的六月
  “他们叫我疯子”:
  观杰里·丹齐克镜头下的比莉·哈乐黛有感
  巴尔塔萨·登纳的《老妇人》
  马克·布拉德福德的《尼亚加拉》
  一只寡言的鸟:
利奈特·伊阿德姆—博阿基耶绘画里的叙事奥秘
  地图的断壁残垣:评莎拉·施的《离心机》
  进与出
第四部  在书架上
  J.G.巴拉德的《撞车》
  哈尼夫·库雷西的《郊区佛陀》
  浅谈《西北》
  《哈泼斯》杂志专栏
  那个不是我的我
第五部  感受自由
  书写人生
  浴室
  人和尸体之比
  遇见贾斯汀·比伯!
  花园之爱
  思想的影子
  找到你的乐土
  欢喜
后记
图片出处说明
文章出处说明

前言

  

    我在罗马与老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他们中有一人转身对我说:“当然,你迄今的写作生涯是一出历时十五年的心理剧。”大家都笑起来—我也跟着笑了—但这句话有点刺痛我,我连续几个星期为话里的含义所烦扰。现在,我就把这句话写在这篇前言里。确实,多年来,我一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经常疑惑我究竟有没有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显得荒唐可笑。我想这种焦虑源自我知道自己不具备真正的资格写我所写的东西。我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名副其实的文学或电影方面的教授,不是政治学家、专业的乐评人或训练有素的记者。我在创意写作系教书,本身却没有创意写作的艺术硕士学位,也没有博士学位。我的根据——不过尔尔——几乎总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我感到这一点——你呢?我突然有此想法——你呢?
    论述一个人情感体验的文章,从本质上讲,是站不住脚的。这些文章唯一的特点是自由。同理,读者也异常自由,因为我没有一丝比她高明的地方,谈不上权威。她可以随时随地反驳我的感受,她可以说:“不,我从未那样觉得”或“天哪,我根本没有过那样的念头!”
    写作(对我而言)是三个不稳定的、变幻无常的要素的交集:语言、世界、自我。第一个要素从不完全属于我;第二个我只能略知一二;第三个则是对前两个要素可变、即兴的回应。若说我的写作是一出心理剧,我想不是因为我,像网上讲的,有如此多的感受,而是因为对我来说,准确地平衡这三种要素、赋予每种其该有的分量,这从不是不言自明的。我试图从“自我”——自我的界限不定、自我的语言不纯、自我的世界决非“不言自明”——这个要素出发、同时又面向“自我”而写作。我希望读者,和作者一样,时常寻思她到底有多自由,并理所当然地认为,阅读具有和写作同等的自由度和紧迫感。
    一点说明:我发现我对人类自我的有点模棱两可的看法,完全不合潮流。读者拿在手里读到的这些文章,是我在奥巴马任职总统的八年间,在英国和美国所写的,因此是一个过去的世界的产物。当然,面对我们眼下的局势,在大西洋两岸,几乎不可能再保有任何模棱两可的感受。今天,数百万或多或少散漫无组织的自我,必定将不知不觉团结起来,加入抗议、社会活动、游行、投票、控诉、捍卫的行列,变成狂热分子、政治说客、士兵、辩护人、历史学家、专家、评论家。人不能拿空气与火搏斗。但同样地,若忘了怎么辨识自由,则谈不上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我将这些文章送给仍好奇什么是自由的读者——请他们按照需求利用、改写、拆解、推翻或无视!
    扎迪 ? 史密斯
    纽约
    2017年1月18日

后记

  

    这本书里的大多数文章是应鲍勃·西尔弗斯、大卫·雷姆尼克和黛博拉·特雷斯曼之邀而写的。我感谢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有幸遇到很多编辑和审阅我的初稿的人:感谢你们,克蕾茜达·莱申、西蒙·普罗瑟、乔治·加勒特、安·戈多弗、达里尔·平克尼、尼基塔·拉尔万尼、希尔顿·阿尔斯,我以前的助手德温·雅各布森和我现在的助手波特·耶尔顿。感谢你,杰玛·西夫,想到雇我为《哈泼斯》杂志撰稿一段时间。感谢你,凯蒂·马伦,接受我离题万里的作品。感谢你,克里斯托弗·斯威特,约我写一点对比莉的看法。特别感谢德沃拉·鲍姆,作为初稿审阅人、友人和伦敦最聪明的女人。尼克:grazie infunit(感谢不尽),因为书的标题、审阅初稿、评注、文章、链接、书、观点——及其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