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财政金融、保险证券

阻击金融危机(历史的经验)(精)/新全球文明史译丛

  • 定价: ¥62
  • ISBN:978730820845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大学
  • 页数:294页
  • 作者:(美)加里·B.戈顿...
  • 立即节省:
  • 2021-07-01 第1版
  • 2021-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从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着手,探讨了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诞生之前与之后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及最后平息的,并比较了其中的异同。作者深入探究了当时的“信息环境”,追溯了国家银行的票据、支票与清算中心的历史,以此来说明保持稳定的金融秩序的关键在于:散播信息要非常谨慎。最后,作者还认为,美联储等机构对近期的金融危机的反应机制启发了我们重新看待现代经济的运行机制。本书描绘的美国阻击金融危机的历史及其宝贵经验可以给当今世界以相当程度的参考,尤其对金融资产不断膨胀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金融危机因为其强大的破坏性而成为世界性难题。与此同时,我们对危机造成的恐慌也缺少应对手段,因而无法有效控制危机造成的损失。如果我们没有应对金融危机的适当方法,那人类社会将永无宁日。《阻击金融危机(历史的经验)(精)/新全球文明史译丛》是一部战胜金融危机的实操指南,通过描绘美国阻击金融危机的历史及其宝贵经验可以给当今世界以相当程度的参考。

媒体推荐

    金融危机是复杂的经济和政治事件,因而有必要从历史的视角对此进行审视。在本书中,两位优秀的金融史学家为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总结了一些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银行危机的经验教训。他们对危机的描述引人入胜,对危机的分析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
    ——美联储前主席本·S.伯南克
    根据我的研究,戈顿和塔尔曼对19世纪居于美国金融体系中心地位的纽约银行所经历的恐慌的历史记载之详尽,至今仍无人超越。两位作者从当时纽约媒体的报道中敏锐地汲取素材,并基于银行报告中真实的金融数据对恐慌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把那个时代的恐慌真实呈现了出来。仅这些细节就足以使金融历史学家对此书爱不释手。
    ——《卡托商业与政府评论)
    此书是有关危机文献的重要补充,因为它将2008年美联储应对危机的方式与纽约票据清算所协会应对恐慌的方式进行了比较……此书比《伦巴德街:货币市场的描述》要强百倍。
    ——《经济学原理》
    因为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研究金融危机史和经济学方面的权威人士,他们的建议非常值得一听……在本书中,戈顿和塔尔曼对危机进行了清晰简洁的描述,并指出2008年危机与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的银行业恐慌在本质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有关金融危机方面的书和论文车载斗量,但提出具体应对措施的却寥若晨星。在书中,作者就金融危机的本质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应对危机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并总结了历次危机的教训。在细读本书后,经济学家和金融市场监管者会发现其信息量巨大,是金融系统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必读书。
    ——《商业经济学》
    本书应当是所有央行的经济学家书架上的必备书。
    ——经济史协会

目录

1 应对金融危机:以史为鉴
2 纽约票据清算所协会
3 恐慌伊始
4 国民银行时期的恐慌中纽约票据清算所的所作所为
5 信息生产、抑制及紧急流动性支持
6 美联储时代的“大而不能倒”
7 保付支票及货币溢价
8 银行暂停支付期间储户信心的变化
9 危机余波
10 警钟长鸣——怎样才能终结金融危机
11 历史视域下的现代金融危机
12 应对危机的指导原则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A:表8.1的详细内容
附录B:票据清算所支票托收流程
附录C:货币溢价对黄金输点及黄金进口的影响
附录D:1860-1914年美国的货币构成
人名翻译对照表

前言

  

    谈及银行恐慌这一话题,恐怕只有少数人才能完全理解;多数人都怠于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唯恐给自己带来麻烦。他们往往只是根据事情的表面就轻率地认定是银行在恐慌。
    (布朗宁,1869)
    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人去做,深入剖析金融危机更是如此。什么是金融危机?应该如何识别金融危机?像中央银行或私人银行票据清算所这样重要的机构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金融市场秩序?金融市场怎样才算“恢复常态”?2007-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表明,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重要问题的答案。虽然以前我们也曾经历过金融危机,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有一定的选择性,并没有任何一个委员能决定人们应该铭记或遗忘哪段历史。一些历史事件是会被铭记还是被遗忘,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07-2008年发生的银行恐慌表明,即使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也无法完全避免大规模的银行挤兑。在发生金融危机时,由于投资者和储户们不堪重负,不得不到银行提现以获得其资产的“流动性”,这样许多银行就濒临破产,只有在中央银行和国家财政部门的出面干预下,整个金融系统才能免于崩溃。在2007年之前,金融市场专家、政策制定者,尤其是普通民众,甚至做梦都想不到会发生金融危机。或许根本就没有人意识到银行会在诸如将大量融资资金作为利润主要来源的经营方式上发生重要改变。然而,美国在2007-2008年的确发生了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时,金融危机的发生简直出乎人们的意料,使人难以想象,似乎是凭空出现的。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然而,这场金融危机就好似历史的匆匆过客,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事实上,研究过这段历史的人也并不多。这段尘封的历史直到现在才逐渐得以恢复原貌。本书正是讲述这段历史。
    2007-2008年的银行恐慌本不该发生,即使这种恐慌在过去曾经发生过。但一般人认为“过去”与“现在”有着本质区别,了解过去对现在毫无用处。当然,过去和现在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一篇经济学的文章曾经指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会的经济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经济数据并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预测未来。”此观点出自20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距2007一2008年的恐慌有5年多的时间。当然,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出具体解释。如果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或许对2007-2008年发生的恐慌并不感到吃惊,因为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短期债务本身就容易受挤兑的影响,即受大规模现金需求的影响。2007-2008年发生的银行恐慌表明,过去的事情与现在的事情之间的共性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产生的一门学科,那些经历过早期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宏观经济学家目睹了当时那种经济凋敝的情景。为了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及其对人们的影响,兰德尔·帕克(Randall Parker,2002)对那一代经济学家进行了采访。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回忆道:“记得有一次我们吃晚饭时,听见有人敲门,开门后发现是一个孩子,他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我快要饿死了,您能给我一个土豆或10美分吗?,”(29)①莫西·阿布拉莫维奇(Moses Abramovitz)谈道:“曼哈顿的情况令人很不安。在大街上,你会看到一些卖苹果的小贩或者失业者买一小盒苹果,把它放在街角的折叠椅上,用手绢把它们擦了又擦,然后拿出来卖,以挣几个便士养活一家老小。”(64)他们正是目睹了这种状况,才决心成为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说道:“我觉得经济大萧条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我因此而成为一名经济学家。”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在没有一定标准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理解或洞察事物的本质?其实这是一个我们并不愿讨论的哲学问题。在此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金融危机时,除了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之外别无选择。在此感谢玛吉·雅各布森(Maggie Jacobson)和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对本书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感谢杰里米·阿塔克(Jeremy Atack)、霍华德·博登霍恩(Howard Bodenhorn)、迈克尔·波尔多(Michael Bordo)、查尔斯·卡罗米里斯(CharlesCalomiris)、安德鲁·科尔曼(Andrew Coleman)、本·克雷格(BenCraig)、斯坦利·恩格尔曼(Stanley Engerman)、金达·哈切姆(Kinda Hachem)、埃里克·希尔特(Eric Hilt)、加里·科恩布利斯(Gary Kornblith)、阿尔文·克里希纳穆西(Arvind Krishnamurthy)、乔恩·莫恩(Jon Moen)、休·洛克夫(Hugh Rockoff)、乔治·塞尔金(George Selgin)、理查德·塞拉(Richard Sylla)、拉里·沃尔(Larry Wall)、沃伦·韦伯(Warren Weber)、David Weiman(大卫·韦曼)和尤金·怀特(EugeneWhite)等经济学者;感谢埃尔默·威克(Elmus Wicker)和休·洛克夫(Hugh Rockoff)纪念会、2015年亚特兰大联邦货币金融史会、2015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局夏季货币经济学研讨会的所有与会人员对我们原创性的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还要感谢来自纽约票据清算所协会档案馆的鲍勃·查克拉沃蒂(BobChakravorti)和米尔亚娜·奥罗维克(Mirjana Orovic)的帮助。感谢乔治·贝里(George Berry)、托马斯·邦切克(Thomas Bonczek)、陈嘉禄(Jialu Chen)、保罗·科斯塔(Paulo Costa)、格兰特·戈林(GrantGoehring)、阿伦·古普塔(Arun Gupta)、马一鸣(Yiming Ma)和马库斯·沙克(Markus Shak)等对本书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阿尔温·蔡斯勒(Arwin Zeissler)对本书的无私奉献。
    最后,还要感谢奥古斯托·德·拉·托雷(Augusto de la Torre)、吉列尔莫·佩里(Guillermo Perry)、塞尔吉奥·施穆克勒(SergioSchmukler)、路易斯·瑟文(Luis Serven)和爱德华多·利维·耶亚蒂(Eduardo Levy Yeyati),是你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第六章的部分内容摘自《美国经济评论》中的论文《美联储面前的大而不倒》,106卷,2016年第5期第28-32页)。
    本书纯系笔者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美联储及其附属机构工作人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