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医药.卫生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定价: ¥68
  • ISBN:978755352283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文化
  • 页数:444页
  • 作者:(美)洛莉·戈特利...
  • 立即节省:
  • 2021-06-01 第1版
  • 2023-07-01 第18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2019年美国《纽约时报》《时代》《人物》《欧普拉》杂志等各大媒体年度必读书,美国亚马逊年度TOP10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单;出版2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60多个语言版本,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本书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曾是好莱坞编剧,后来改变职业轨道,成为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她出色的故事写作技巧与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相结合,带来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机锋处处、温柔风趣,既幽默犀利,更催人泪下。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心理治疗的意义,更能体会到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你以为自己被困住了,但其实你是有可能做出改变的。

内容提要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安全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勇敢地面对自己,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69岁、离过三次婚,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70岁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20多岁、有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诉说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所有人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在这本书中,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目录

第一部分
  1 到处是蠢货
  2 世事难两全
  3 每次走一步
  4 聪明的那个,还是好看的那个
  5 练瑜伽不如躺着
  6 寻找温德尔
  7 觉知的起点
  8 罗西
  9 我们的自拍照
  10 此刻就是未来
  11 告别好莱坞
  12 欢迎来到荷兰
  13 孩子应对悲伤的方式
  14 解剖课
  15 不要蛋黄酱
  16 完美之选
  17 没有记忆也没有期望
第二部分
  18 治疗师的聚会
  19 当我们做梦
  20 第一次忏悔
  21 戴着保险套做心理治疗
  22 牢笼
  23 乔氏超市
  24 做一个了结
  25 快递小哥
  26 不期而遇
  27 温德尔的母亲
  28 上瘾
  29 盖比是谁
  30 钟上的时间
第三部分
  31 徘徊的子宫
  32 紧急治疗
  33 因果报应
  34 就由它去吧
  35 二选一
  36 渴求的速度
  37 终极问题
  38 乐高乐园
  39 人类如何作出改变
  40 父亲们
  41 完满还是绝望
  42 我的“聂萨玛”
  43 垂死之人的言语禁忌
  44 来自男友的邮件
  45 温德尔的胡子
第四部分
  46 蜜蜂
  47 肯尼亚
  48 心理免疫系统
  49 是业务咨询还是心理治疗
  50 葬礼狂人
  51 亲爱的麦伦
  52 母亲们
  53 拥抱
  54 别搞砸了
  55 这是我的派对,想哭你就哭出来
  56 幸福就在有时
  57 星期三的温德尔
  58 对话中的暂停
鸣谢

前言

  

    序: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很多人对这份职业充满幻想。
    遇到走不出的麻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一位心理咨询师谈话。这场谈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张张嘴,问题就会好转。这种改变是怎么来的?——人们愿意将其归因为助人者的能力:心理咨询师有大智慧,洞悉了人性奥秘。哪怕咨询中一声轻微的“嗯哼”或“啊哈”,仿佛也带着意味深远的禅意。
    我在网上开了一门心理咨询师的教学课,每天在后台收到各种各样的提问。问得最多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对咨询师本身的好奇:“心理咨询师吸收了那么多的负能量,如何化解?”“遇到特别不喜欢的来访者怎么办?”以及,“咨询师有没有想不开的事?”我总觉得,这些问题背后,暗含着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迷思,用过度理想化的方式,叩问其存在的真实性:身为一个活着的人,你也有普通人的痛苦吗?这种疑问某种意义上是个悖论——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体味真实的人生;假如你也深陷痛苦,你凭什么帮助别人?
    最初几十年,心理学界的确暗藏着这样一股风气,要求心理咨询师尽可能地节制,在职业状态中丝毫不露破绽,没有私欲,没有波澜,扮演一种所谓“空白幕布”的角色。哪怕来访者在他们面前欣喜若狂或是暴跳如雷,他们也可以眼皮都不动一下,保持平静的分析状态。好像在说:你怎么样都好,而我心如止水。这个房间是与外界绝缘的。一切痛苦都可以被这里包容和化解。
    你正在惊疑不定:世上真有这样的所在,做得到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这时你听到洛莉·戈特利布的声音,她说:“我做不到。”洛莉是我的同行,一位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女人、一位单身母亲、一个小有名气的专栏作家。曾经在好莱坞拥有一份事业,人到中年改弦易辙,在心理咨询领域重新找寻方向。她一边做着心理咨询师,一边如实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她很确定:自己并不是什么有魔力的巫师,只是一个在来访者面前常常一筹莫展的普通人。
    说出这一点需要勇气。在这个自传体的故事中,洛莉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开放了她的咨询室,同时也打开了内心。她承认,在这份职业中常常遇到困扰,有时甚至难以撑持。“要心怀慈悲”,她在咨询中默默自我安慰。
    跟来访者的关系让她耗尽心神。洛莉并不是新手,在书中,她展示了娴熟的专业工作技能,即使如此,她也呈现了困扰和无力。来访者们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敲打着她的情感软肋。有人傲慢无比,肆意评判挑剔;也有人看似顺从,一涉及关键问题就装聋作哑,让她无力施展;有的来访者让她心痛,也有的使她困扰;有的用一个错误将自己禁锢一辈子,让她深感无力。最大的挑战则是死亡——她要和一位身患不治之症的来访者一起,直面生命的终点。
    她看似平静,实则竭尽全力地应对这一切,“要心怀慈悲。”这个故事揭露了某种关于人生的真相。人们有时会期待人生是存在某种标准答案的,心理咨询师也许在专业学习中已经提前获知了这些答案——至少有通往答案的“办法”。而真相令人失望。当然了,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学过一些心理学的办法,在这本书里,洛莉也会分享作为专业人士的一部分思考和操作。但总的来说,你会看到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始终是一条常识:
    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我们期待心理学为人生提供一份万试万灵的解忧良方,我们真正幻想的是,或许我们这一生(至少绝大多数时候),是有办法免除痛苦的。只要足够努力,找准方向,生命的苦痛无常会不会就是可以随时拂去的尘埃?“万一这些痛苦不会改变呢?”这是我们最不愿意戳穿的真相。
    虽然无力,但不得不承认现实。沉溺于“不痛苦”的幻想,否认痛苦,有时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跟普通人相比,心理咨询师对此认识更明确,也更熟悉如何与之相处。每一次洛莉承认她的无力,都要承担由此而来的反噬。她也有应对无力感的策略,比如默念“心怀慈悲”,比如咨询间隙跟同事在咖啡间吐槽,又比如定期参加督导小组,从同伴的反馈中获取支持。作为同样爱写东西的人,我猜她把这些体验转化成文字,也是应对无力感的策略之一。
    但最根本的办法,说来说去只有一个,就是诚实。诚实地承担来访者遭遇的无常,也诚实接受自己哪怕有此觉悟,仍会有无法负担之重。
    “那样的话,心理咨询还有什么用?”人们可能会问。
    要我来说,答案就是没用。当然,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人们可以有机会讲述这些痛苦,多多少少会让人得到一点告慰。讲述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再问,意义究竟有多大呢?很难说得清。“这样有什么用呢?”——问题慢慢有了答案。
    洛莉用她的故事告诉你,她不确定有没有用,但她发现了这些问题可以寄放在语言中,暴露在阳光下,不是只能假装视而不见。这已经够了。
    讲述的好处就在讲述本身。就像人们总在说的:“你该找个人聊聊了。”她用亲身的经历践行这个过程。你可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这比阅读任何一个来访者的故事更加动人心魄。你看着她的挣扎、犹疑、试图遮掩,最终鼓起勇气说出来。
    说出来了,一切都没有变。当然不会变。
    一秒后和一秒前,世界还是一样。咨询室没变,钟表还在嘀嗒嘀嗒,咨询师还坐在沙发上,看着你微笑。你看看自己,所有的痛苦也都还在。但你知道,这样就已经有些改变发生了。
    我们改变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或者说,只要能够看到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改变了面对问题的态度:在书里,有人更积极地找人求助,有人更坚定地付出了代价;有人会调整计划,定出更合理的日程表;有人会及时行乐,把握当下能把握的每一分钟;有人会说出他对一件事的真实感受,即使它可能让别人不舒服;有人终于为曾经犯下的错误忏悔,不在乎是否获得原谅……这些过程很痛苦,同时也是改变的必经之路。人们在生活中走过无数弯路,确认可不可以逃避。而最后你会发现,整本书都在讲这个故事:洛莉的故事,所有人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这就是心理学为什么用看上去如此无力的方式——交谈——去应对看起来如此无可改变之事。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我们才有勇气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有智慧去思考为什么做,或者,还存在哪些不同的选择。语言让我们沉静,不急着改变,而是储备时间与能源。交谈让我们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也接纳我们用来逃避痛苦的徒劳无功的尝试。等做好准备,它会转变成更积极的行为。
    故事的最后,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可以变好一些。
    这是一个好故事。每个人的改变都足够公平,与他们为之投入的代价相比,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正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洛莉用她和来访者们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段对话提醒你:不要心存幻想。这个世界没有奇迹。你无法逃避你所遇到的痛苦,心理学也不能提供任何幻想,但不要忘了,世界上也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一些人,可以直面这个无处可逃的、困惑的、痛苦的你。你们坐在一起,随便谈谈。你可以言说真实的你,而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奇迹所在。
    李松蔚
    (临床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