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人生在有限生命中不懈追寻的激情,在每个人的心底激起回响;人生大地般宽广的气质,给予对生活失望的人莫大的安慰与力量。
《人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代表作,是影响万千年轻人的文学经典。
《人生》写的是每个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
内容提要

本书以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面临的艰难选择,具有巨大的共情力量,说出了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
媒体推荐
路遥写出了亿万中国人的经验、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痛苦。当我们拿起《人生》的时候,我想亿万人都会觉得这说的是我的事,是我的情感。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阅读《人生》时泪不能尽,觉得自己的生活道路、人生和命运跟路遥产生了某种共振,他的作品今天仍然跟我们的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格非(作家,清华大学教授)
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路遥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
——王安忆(作家)
《人生》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路遥对我来说是一个启蒙者,他让我对这个深信不疑的世界,开始懂得一点怀疑。
——贾樟柯(导演)
作者简介
路遥(1949.12.2-1992.11.17),1949年生于陕北,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发表《人生》,轰动。1988年完成《平凡的世界》全三部,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人生》无目录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第一章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蹿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子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他是刚从公社开毕教师会回来的,此刻,浑身大汗淋漓,汗衫和那件漂亮的深蓝的确良夏衣提在手里,匆忙地进了村,上了□(特殊字体)畔,一头扑进了家门。他刚站在自家窑里的脚地上,就听见外面传来一声低沉的闷雷的吼声。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老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他们显然庆幸儿子赶在大雨之前进了家门。同时,在他们看来,亲爱的儿子走了不是五天,而是五年;像是从什么天涯海角归来似的。
老父亲立刻凑到煤油灯前,笑嘻嘻地用小指头上专心留下的那个长指甲打掉了一朵灯花,满窑里立刻亮堂了许多。他喜爱地看着儿子,嘴张了几下,也没有说出什么来。老母亲赶紧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馍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锅台上,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炒鸡蛋,烙白面饼;她还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上,嗔怒地说:“二杆子!操心凉了!”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他把母亲披在他身上的衣服重新放在炕上,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的脸顿时又都恢复了核桃皮状,不由得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一道闪电几乎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接着,像山崩地陷一般响了一声可怕的炸雷。听见外面立刻刮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得啪啪价响。
老两口愣怔地望了半天儿子的背影,不知他倒究怎啦。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
“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架啦?”父亲接看母亲问。
“没……”
“那倒究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的,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面包啦,蛋糕啦,硬给他们手里塞;说他们牙口不好,这些东西又有“养料”,又绵软,吃到肚子里好消化。今儿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看把娃娃愁成个啥!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他把烟灰在炕栏石上磕掉,用挽在胸前纽扣上的手帕揩去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身子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倒究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你看把你妈都急成啥啦!”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开的嘴巴半天也合不拢了。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存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