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文物考古

从鸦片到议会--马地臣和渣甸(上下)

  • 定价: ¥158
  • ISBN:978751204442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线装书局
  • 页数:706页
  • 作者:袁峰|责编:于建平
  • 立即节省:
  • 2021-07-01 第1版
  • 2021-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客观分析马地臣和渣甸在对华贸易、鸦片走私、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态度和作用。避免了对待历史人物要么先入为主、以偏概全,要么只字不提、忽略不计的两种倾向。
    本书分析了当时英国对华贸易状况,极力鼓吹发动对华战争,对推动英国国会做出“鸦片战争”决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书有助于加深对鸦片战争成因和英国对华贸易史的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独辟蹊径,从英国商人马地臣、渣甸两人的生平事迹入手,从微观层面考察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宏观状况,从细微角度剖析恢宏庞大的历史事件,这个视角和思路是难能可贵的。
    本书研究对象马地臣和渣甸,堪称一对最佳生意拍档。两人共同创办了“怡和洋行”——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成立于中国,并且唯一延续至今的外资企业。两人都是在中国声名狼藉、在英国享有盛誉的人物;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去国离乡,不约而同地选择侨居中国,白手起家开创商业帝国;两人都是惯于商战、善于应变、长于借势,最终富甲一方、落叶归根。渣甸虽然年长马地臣12岁,但两人生平经历交叉,商业眼光和政治见解较为一致。他们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身上隐藏着一部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英关系简史。

作者简介

    袁峰,男,工商管理硕士,供职于黄埔海关,业余时间致力于中国海关史和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史研究。2008年获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工程师);2012年参与编写《新编海关词典》(中国海关出版社,2012年版),2016年出版专著《黄埔海关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

目录

上部  怡和洋行创始人——马地臣
  第一章  怡和洋行创始人
    一、散商崛起
    二、怡和洋行创始
    三、早期经商(1818-1834年)
    四、宝顺洋行
    五、怡和洋行发展
  第二章  鸦片走私巨魁
    一、鸦片流毒中国
    二、黄埔鸦片基地
    三、伶仃走私网络
    四、拓展沿海市场
    五、对抗地方当局
    六、大发战争横财
  第三章  丹麦驻广州首任领事
    一、东印度公司管理散商
    二、英印散商兼任领事
    三、丹麦驻广州领事
  第四章  狂热好战分子
    一、积极鼓吹战争
    二、幕后献策谋划
    三、支持割占香港
    四、参与鸦片战争
  第五章  金融行业巨贾
    一、存贷业务
    二、保险业务
  第六章  社会活动
    一、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人
    二、“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首届会长
    三、“广州英国商会”首届主席
    四、“广州外侨总商会”首届主席
    五、“在华海员之友联合会”委员
    六、“刘易斯岛”岛主
    七、英国从男爵
    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九、大英轮船公司董事会主席
    十、捐资设立中文教授职位
  第七章  英国国会议员
    一、议会改革
    二、担任议员
  第八章  经商之道
    一、合伙经营行号,广泛开展合作
    二、充分评估风险,维护商业信誉
    三、掌握贸易规则,及时调整策略
    四、推崇自由贸易,善用最新技术
    五、注重亲情乡情,强化利益纽带
    六、积极参与政治,稳做“红顶商人”
  第九章  从政之路
    一、创办报刊,宣传主张
    二、寻求共识,结成同盟
    三、参与社团,扩大影响
  第十章  最后岁月
  附录
    一、马地臣生平
    二、马地臣研究刍议
    三、任职粤海关黄埔分关之谜
    四、《英国对华贸易现状和展望》
    五、《英中关系评论暨改善方案》
    六、翻译感言
下部  “铁头老鼠”——渣甸
  第一章  外科医生
    一、  第一次前往中国(1802年)
    二、  第二次前往中国(1804年)
    三、数次前往中国(1806-1817年)
  第二章  港脚贸易
  第三章  沿海走私
  第四章  交往行商
    一、十三行商
    二、租赁商馆
    三、兴泰商欠
  第五章  鼓吹强硬
    一、支持律劳卑
    二、反对妥协忍让
  第六章  社会活动
    一、“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第二任会长
    二、“马礼逊教育会”司库
    三、“中华医药传教会”副会长
    四、“海员医院筹备会”主席
    五、其他
  第七章  煽动战争
  第八章  最后岁月
  附录
    一、渣甸生平
    二、渣甸主要家庭成员
    三、怡和洋行沿革表
    四、散商跨国任职情况(1779-1839年)
    五、鸦片在广州价格表(1804-1839年)
    六、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广州口岸“西学东渐”的发展及影响
    七、广州十三行地名位置略考
    八、人为因素对近代珠江航道的影响
    九、《黄埔船澳图》中的长洲岛机构
    十、从世界博览会展品到近代广东大宗出口货物
后记

前言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研究成果颇丰,但学界对英印散商个体的研究始终十分匮乏。本书作者独辟蹊径,从英国商人马地臣、渣甸两人的生平事迹入手,从微观层面考察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宏观状况,从细微角度剖析恢宏庞大的历史事件,这个视角和思路是难能可贵的。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本书研究对象马地臣和渣甸,堪称一对最佳生意拍档。两人共同创办了“怡和洋行”——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成立于中国,并且唯一延续至今的外资企业。两人都是在中国声名狼藉、在英国享有盛誉的人物;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去国离乡,不约而同地选择侨居中国,白手起家开创商业帝国;两人都是惯于商战、善于应变、长于借势,最终富甲一方、落叶归根。渣甸虽然年长马地臣12岁,但两人生平经历交叉,商业眼光和政治见解较为一致。他们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身上隐藏着一部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英关系简史。
    史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在档案稀缺、资料阙如的情况下,本书作者把匠心运用于研究之中,既博采众长又去伪存真,既广引群收又精雕细琢,既举其大纲又详其细目。慎思明辨,积千言以至鸿篇;治学不辍,累万语乃有巨制。虽然难以还原全部史实,但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看到严谨真实的历史脉络,倒不枉费作者的初衷。
    当然,总有一些人会怀疑史学研究的意义。他们认为实用才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殊不知,推动社会进步的不仅仅是实用技术,更有文化传承。人类既要有面向未来的进取心,也要有追问过去的好奇心。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却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历史有时就像是“罗生门”,扑朔迷离,激发着每一位愿意亲近历史的人不断追求真相,而真相里往往隐藏着有益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史学研究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写作和研究,需要一个志向、一份兴趣、一种情怀。本书作者长期工作在科学技术一线,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科技事业。在业余时间里,他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思考和写作。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如果没有不忘初心的毅力和志向,没有刻苦钻研的耐心和韧劲,是无法将这样的研究进行下去的。我很欣喜看到本书顺利出版,并乐于将此书介绍给大家。
    是为序。
    袁树林

后记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对历史而言,个人命运可能隐藏在很小的一个小数点里,但对个人而言,却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数年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研究近代中英关系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马地臣和渣甸,努力记录漫长历史中的一个个散落的“小数点”,或考究志乘,或揆诸档案,或徵之典籍;竭力不放过鸿篇巨制里的只言片语,不错失高束庋藏中的沧海遗珠,不遗漏浩繁卷帙内的雪泥鸿爪。而且,不限于仅仅研究马地臣、渣甸的个人生平,更是致力研究以他们为代表的散商群体对近代中英关系的影响,悉力拓展一块至今尚未引起充分重视的研究领域。
    《鬼谷子·抵巇》曰:“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100多年后的今天,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研究马地臣、渣甸,既可以有足够广阔的时空进行观察,又不存在身处当年的情景设定,也不会有愤懑仇视、失去理智的情绪宣泄。当然,这并不意味研究历史时没有立场。历史本身具有客观性,对历史的研究和评价却具有主观性、当代性,正如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本人不揣谫陋,尽可能理性客观地记录历史,尽量减少主观的个人评价,剀切敷陈一段历史,勾勒出马地臣和渣甸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影响,爰书其事以告读者,由读者自己去判断,而不是先人为主地诱导读者、给读者以桎梏。微言精义总是胜过连篇累牍地刻板说教。 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囿于史事微茫、资料匮乏,以及研究深度不足、广度不够和学术水平有限,本书所做的些微研究确实难以完整还原马地臣、渣甸的人生拼图,展现他们“百分之一百的人生”和更为深入地研究散商影响。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和同事们,尤其是我可爱的女儿袁婉清,你们长期的支持和鼓励促使我在繁重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和著述。祝愿你们今生所有的坚持,都如我一样源于热爱。 八年钩沉辑佚,六载展纸濡墨; 而今奉充邺架,敬请方家郢政。 袁峰 2019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