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无聊的魅力(精)/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 定价: ¥58
  • ISBN:978753278779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译文
  • 页数:114页
  •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 立即节省:
  • 2021-07-01 第1版
  • 2021-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德波顿相信哲学能让人们更加感受到幸福,他将渊博知识寓于心灵自助风格的浅显文字中,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已经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在本书中,他的视线投向了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平常的我们如何表达悲哀、爱情生活中怎样制造浪漫,也包括他对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画家和思想家作品的特别解读与观察。

内容提要

  

    阿兰·德波顿,英国畅销书作家。擅长以小喻大,举日常琐事,说生活哲理;善于以简御繁,随意点染,引人举一反三。其文委婉飘逸,简练雅洁,深得英伦古典散文之趣旨。
    《无聊的魅力》为随笔集,语言洗练、笔调沉蕴,于纤悉之事、颦笑之间,尝试寻找幸福的主旨。忧伤何以成为快乐,机场何以成为风景,无聊何以变得充满魅力,在一切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幸福,是德波顿一贯的追求。德波顿以其丰沛的意象、横溢的才情,将感性与理性、随想与哲思熔于一炉。读者或可借助英伦才子的生花妙笔,调整心态,转换视野,舒缓生活的压力,体悟人生的真谛。

媒体推荐

    德波顿相信哲学能让人们更加感受到幸福,他将渊博知识寓于心灵自助风格的浅显文字中,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已经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在《无聊的魅力》一书中,他的视线投向了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平常的我们如何表达悲哀、爱情生活中怎样制造浪漫,也包括他对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画家和思想家作品的特别解读与观察。
    ——企鹅出版集团70周年丛书评论

目录

忧伤的快乐
机场散心
为爱撒谎
工作与幸福
成人参观动物园的启迪
单身男人的白日梦
无聊地方的魅力
写作如何再现生活
论漫画之精妙
译后记

前言

  

    文学的意义
    ——新版作品集代总序
    阿兰·德波顿
    在人类为彼此创造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中,有一个门类占据了最大比重,即以某种形式探讨伤痛。郁郁寡欢的爱情,捉襟见肘的生活,与性相关的屈辱,还有歧视、焦虑、较量、遗憾、羞耻、孤立以及饥渴,不一而足;这些伤痛的情绪自古以来就是艺术的主要成分。
    然而在公开的谈论中,我们却常常勉为其难地淡化自身的伤情。聊天时往往故作轻快,插科打诨;我们头顶压力强颜欢笑,就怕吓倒自己,给敌人可乘之机,或让弱者更为担惊受怕。
    结果就是,我们在悲伤之时,还因为无法表达而愈加悲伤——忧郁本是正常的情绪,却得不到公开的名分。于是,我们在隐忍中自我伤害,或者干脆听任命运的摆布。
    既然文化是一部人类伤痛、悲情的历史,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能予以修正,把绝望的情绪拉回人之常情,给苦难的回味送去应有的尊严,而对其中的偶然性或细枝末节按下不表。卡夫卡曾提出:“我们需要的书(尽管也适用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必须是一把利斧,可以劈开心中的冰川。”换言之,找到一种能帮助我们从麻木中解脱的工具,让它担当宣泄的出口,可以让我们放下长久以来对隐忍的执念。
    细数历史上最伟大的悲观主义者,他们中的每一人都能抚慰这种被压抑的苦楚。用塞内加的话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或者就像帕斯卡的叹喟:“人之伟大源于对自身不幸的认知。”而叔本华则留下讽刺的箴言:“人类与生俱来的错误观念只有一个,即以为人生在世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幸福……智者知道,人间其实不值得。”
    这种悲观主义缓和了无处不在的愁绪,让我们承认:人生下来就自带瑕疵,无法长久地把握幸福,容易陷入情欲的围困,甩不掉对地位的痴迷,在意外面前不堪一击,并且毫无例外地,会在寸寸折磨中走向死亡。
    这也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反复遭遇的一类场景:他人也有跟我们同样的悲伤与烦恼。这些情绪并非无关紧要,也无须避之不及,或被认为不值思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艺术作品带我们走近那些对痛苦怀有深刻同情的人,去触摸他们的精神和声音,而且允许我们穿越其间,完成对自身痛苦的体认,继而与人类的共性建立连接,不再感觉孤立和羞耻。我们的尊严因而得以保留,且能渐次揭开最深层的为人真理。于是,我们不仅不会因为痛苦而堕入万劫不复,还会在它的神奇引领下走向升华。
    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组同心圆。所有一眼望穿的事物都在外圈:谋生手段,年龄,教育程度,饮食口味和大致的社会背景。不难发现,太多人对我们的认知停留在这些圈层。而事实上,更内里的圈层才包裹着更隐秘的自身,包括对父母的情感、说不出口的恐惧、脱离现实的梦想、无法达成的抱负、隐秘幽暗的情欲,乃至眼前所有美丽又动人的事物。
    虽说我们也渴望分享内里的圈层,却又总是止步于外面的圈层。每当酒终人散,回到家中,总能听见心中最隐秘的部分在细雨中呼喊。传统上,宗教为这种难耐的寂寞提供了理想的解释和出路。宗教人士总说,人的灵魂由神创造,唯有神才能知晓其问最深层的秘密。人也永远不会真正地孤独,因为神总是与我们同在。宗教以其动人的方式关照到一个重要命题,意识到人对被深刻了解和赞赏的愿望何其猛烈,并且大方地指出,这种愿望永远也无法在其他凡人身上得到满足。
    而在我们的想象空间里,取代宗教地位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爱情膜拜,俗称浪漫主义。它朝我们抛来一个漂亮而轻率的想法,认为只要我们足够幸运和坚定,从而遇到那个被称为灵魂伴侣的高维存在,就有可能打败寂寞,因为他们能读懂我们的所有秘密和怪癖,看清我们的全貌,并且依然为这样的我们陶醉沉迷。然而,浪漫主义过后,满地狼藉,因为现实一再将我们吊打,证明他人永远无法看透我们的全部真相。
    好在,除了爱情和宗教的诺言之外,尚有另一种可用来关照寂寞的资源,并且还更为靠谱,那就是:文学。

后记

  

    要了解阿兰·德波顿的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本人。
    首先他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他23岁时发表的《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1993)就热销200万册,后来的《拥抱逝水年华》(Hou Prowst Can Change Your Lift,1997)、《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2004)和《幸福的建筑》(The Arcbitecture of Happiness,2006)等著作更是让他名利双收,更不用提在各种畅销书排行榜上经常出现的《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和《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了。同时,他又被社会权威机构认可,获英国皇家建筑学院荣誉院士头衔,并当选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在“大众”和“精英”两个阵营左右逢源,既是德波顿成功的结果,也是德波顿成功的秘诀。
    德波顿一直游走在专业与通俗之间。他的作品把人生感悟融入哲学思想,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哲学”。这个世界不缺乏哲学家,也不缺乏哲学思想。但普罗大众距离哲学却非常遥远。虽然哲学同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一样,都是对人本身的探讨,其终极旨归必然是人的幸福,但平凡大众却很难因其受益。
    我们可以不太恰当地把德波顿比作美国的奥普拉。德波顿把哲学思想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英国民众,奥普拉读书会把严肃文学作品推荐给美国读者。两人都很成功,在庞大的受众群体中产生影响,让大量的读者对陌生的领域产生探究的兴趣。他们的成功,源自他们拉近了专业领域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人们获得了暂时超验的可能。 德波顿同奥普拉一样,也饱受訾议。毕竟,对哲学阐述的深入,德波顿很难企及专业的哲学家,正如奥普拉不能企及专业文学批评家一样。但普通读者,又有几人能够读懂艰涩的哲学原著呢?在阅读德波顿之后,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如果因此对哲学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一窥哲学的堂奥,则能更有力地证明德波顿的价值。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严肃作品的读者群体严重萎缩,在当今时代,德波顿以其丰沛的意象、横溢的才情,将艰涩生僻的哲学思想,化作通俗易懂的活泼文字,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 在具体的创作题材方面,德波顿也一直独辟蹊径,充当跨界的舞者。例如他的《工作颂歌》(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2009)用工作之外的眼光来看待工作,像旅人发现风景一般,在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工作环境中,发现美和诗意。《机场里的小旅行》(Heathrow Dairy:A Week at the Airpoft,2009)也一样,用乘客之外的眼光来看待机场。如果你不是在步履匆匆地赶飞机,而是把机场当作旅游景点,你就会发现很多为人忽略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生活的意义。《写给无神论者》(Religion for Atheists,2012)则是用宗教之外的眼光看待宗教的细节,会发现宗教仪式性的细节本身,能够通过作用于参与者的身体,达到抚慰心灵的目的。一切的不同,全在于你是否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风景不在别处,而是在你的眼中。 德波顿自由地穿行于文学、艺术、哲学、建筑、旅游、职业等领域,用独具一格的眼光审视司空见惯的事物,从中发掘出富含意义的细节,尽管题材和领域变幻多端,但他的写作主题始终一致,即人生的幸福。当今世界,人们似乎越来越难获得幸福。交通和通讯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沟通却越来越少;地球的人口越来越多,人类却越来越孤独;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人类的满足感却越来越低;生活中的烦恼绝大部分来自心灵的状态,而休闲产业追求的目的却是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舒适。总之,社会多方面的发展,与人类的幸福日渐背离。阅读德波顿,向他学习如何调整心态,转换视野,更加弥足珍贵。 德波顿不仅将建筑、哲学、文学等高深学问从高头讲章中解放出来,让普通人能够从中获益,还通过录制电视节目宣传自己的幸福主张,同时躬行实践,在伦敦创建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2008),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幸福教育。德波顿的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做法,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对德波顿作品的引进和推介,让中国读者也得以借助这位英伦才子的生花妙笔,体悟人生的真谛。 《无聊的魅力》是一部随笔集,关照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短小精悍的篇幅,体现德波顿标签式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关注。如何让忧伤成为快乐,如何让机场成为景点,如何让成年人享受动物园之旅,如何让无聊成为魅力。总之,如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幸福,是德波顿一以贯之的追求。阅读这本集子,让读者暂时突破自身的惯性,踏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本书,也是译者的愿望和祝福。 写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