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活娱乐 > 生活用书 > 烹饪食谱

古人的餐桌(第2席与历代食家一同赴宴)

  • 定价: ¥48
  • ISBN:978755352271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文化
  • 页数:25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千金翠玉》《兰野椿香》《风菱悠鸣》……《古人的餐桌(第2席与历代食家一同赴宴)》穿越时空,让今人与古人对话,从中窥见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以及千百年来一以贯之又不无发展的”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并于吃喝之外,探寻人与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内容提要

  

    历史和饮食文化随笔,延续《古人的餐桌》的写作风格,从汉至明清的三百多本历代笔记中,寻到食物本味的描写、食物文化的精妙和与食物有关的逸事,成数十篇食趣之文,分为”蔬谷面饭””禽兽六畜””水产海鲜”和”其他”四辑。

作者简介

    芮新林,自喻馋人,四十岁始为文。处女作《寻访上海的30碗面》、《寻访上海的30客生煎》及《寻访上海的30样小吃》被《新闻晚报》连载数月,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2009年通背《论语》,感慨良多,2010年著成《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一书,先后在香港和大陆出版。

目录

第一辑  蔬谷面饭
  千金翠玉
  兰野椿香
  风菱悠鸣
  一瓢一匏
  蹲鸱芋也
  非草非木
  千里莼羹
  馄饨滋味
  贻我来牟
  米从何出
  育稷有黍
第二辑  禽兽六畜
  色如琥珀
  兰薰盈室
  骨间微肉
  落霞孤鹜
  燕雀鸿鹄
  蛙叫鸡名
  竹根稚子
  鞭长奠及
  猩猩之唇
  熊白如玉
  旄象之约
  虎肉豹胎
第三辑  水产海鲜
  贵虾姓龙
  炝虾活跳
  蟹酿堪醉
  小醉螃蜞
  蝤蛑螯然
  江瑶一柱
  西施柔舌
  蛎房开门
  银带纤身
  曲身曼妙
  触须裙飘
  柔软之鱼
  何以娼名
  大小黄鱼
  小梅大头
  有鲟有鳇
  蛇形之鱼
第四辑  其他
  腌腊熏香
  四时点心
  菜谱疑案
  外来香料
  各式筵席
  辟谷长生

前言

  

    《古人的餐桌——邀您共赏来自历代笔记的美味》出版后不到一年,正是因疫情隔离在家,社交活动几乎为零的时段,收到了新林兄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稿件,说是已经写好了“续宴”,而这一本“续宴”的取材范围,已经从第一本“餐桌”来源的二百多本历代笔记,上升到了三百多本。历代笔记是个资源宝库,看这架势,“古人的餐桌”很可能一席席地开下去。这当然是令人向往的。
    与书稿同时收到的,还有一个写序的邀请。说是作为第一桌菜肴的“揭盖者”,且对每一道菜都尝了不止一遍的责任编辑(也可说是负责任的试吃者),理所当然有为第二桌再吆喝的责任。
    编辑生涯二十年,写过的“审稿意见”的数量恐难统计,写序的经验却是零。推辞再三,得到的却还是一个“非你莫属”的肯定。好吧,先不纠结谁来写序的问题。作为“前菜”的序暂放一边,正餐“吃”起来。
    “正餐”的近五十篇文字,每一篇都可谓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一一试吃完毕,感觉食材都是精挑细选、去芜存菁的,烹饪时会针对不同食材选择不同的方法和调料,既增食物风味,叉不夺其本味。当然,就像众口难调,要做到每一道菜每个人部喜欢肯定是不可能的,阅读这些文字也是有门槛的。希望执笔(掌勺)者能尽量兼顾到大多数人,比如,在不损失品质的前提下,文字可以再浅显一些,逻辑可以理得更顺一些。
    将这些意见反馈给新林兄,又经数轮调整与改进,终于将菜单和呈现的文字固定下来。最后的建议是将书名定为《古人的餐桌·第二席——与历代食家一同赴宴》。如果现代食家觉得好,当然还可以有“第三席”“第四席”……
    那么,又回到了“序”的问题。如果还是要担起写序的责任,就老老实实地当“审稿意见”来写吧,说出一二三来,让读者自己判断要不要入席。
    首先是读者对象。是对“饮食”和“文化”都有兴趣者。如果只管“饮食”,那吃出个酸甜苦辣成来就完事了。而“文化”就没那么简单了,除了味道,还可以再深挖的太多了。“满汉席”菜单上的“獾炙哈尔巴小猪子”是什么?龙虾是不是舶来品?“千里莼羹”中的“千里”是地名吗?宋代的夜市上都有哪些点心售卖?海蜇最早于何时出现在古人的餐桌上?我国馔食黄鱼的历史有多久?……这些,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有根有据的答案。新林兄引陈寅恪先生之名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后补充道:“文化盛则文人盛,文人盛则诗赋盛,诗赋盛则酒酎盛,酒酎盛则馔饮盛,馔饮盛则衣食盛,衣食盛则文化盛,文化盛则国祚盛。”(《四时点心》)可见,“饮食”和“文化”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是写作风格。是散文,注人了作者寄托于食物之中的人情,“汤清羹浓……更浓的,是父亲肩杠麻袋的身影!,,(《骨问微肉》)是小说,“麻皮爷叔”于弄堂口每周上演一次“洋钉划鳝丝”的表演,活色生香,比“看武侠小说屠龙刀劈人”还要精彩(《蛇形之鱼》)。是学术论文,考证了“五谷丰登领奖台上”的“黍”,是如何“制律…权轻重”,又是如何与“圭”“撮”“龠”“合”进行换算的(《有稷有黍》)。是侦探报告,通过对《调鼎集》全篇二十万字的逐字校勘,并比对了《本草纲目拾遗》《随园食单》《闲情偶寄》诸多笔记中的相关条目,校正了公开出版的《调鼎集》署名“清·佚名编”“清·童岳荐编撰”的结论,“断案”如下:“《调鼎集》为童岳荐及其后代(或后来)持有《童北砚食规》者,在《食规》基础上,添抄名人著作内容的一本菜谱。”(《菜谱疑案》)
    再就是阅读方式。虽目“赴宴”,不心正襟危坐,也不用前菜、正菜,冷盆、热炒地按顺序来,就当是自助餐吧,打开“菜单”,想吃什么就先点什么。只是在品尝不同的菜肴时,会邂逅不同的食家,他们是历代笔记的作者,听他们聊吃的,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诚如新林兄所言:“历代笔记无疑是虽‘解馋’的书,许多笔记的作者,均乃大家。古代的大家可了不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吃会写。”(《炝虾活跳》)校读过三百多本历代笔记的新林兄是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敢断言,但是“懂吃会写”那是毫无疑问的。而认真读完《古人的餐桌》的各位现代食客,也一定可以“懂吃会说”。
    以上就是作为责任编辑和第一个读者,对于《古人的餐桌》的“试吃报告”。还是不敢称之为“序”,就叫“写在前面”吧,因为虽是本书最后写成的文字,倒真的是放在最前面的。
    本书责编
    2020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