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二三事(全新修订版)(精)

  • 定价: ¥49
  • ISBN:9787559653208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20页
  • 作者:庆山|责编:龚将
  • 立即节省:
  • 2021-08-01 第1版
  • 2021-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庆山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是一个执着的探险者,执意地探索着诸如:个人意志、心灵疆域、情爱与生命的谜题。她顺着自己心的方向,有时候走到了时代前面,有时候又逆向到时代后方。
    叙事风格上,这部小说保持了属于作者的独特美感和苍凉,更有一种电影般光影交织的诡异幻觉。无论是村上春树、王家卫、爱尔兰风笛,还是纠缠不清的爱情与绵延不绝的忧郁,以及某些幽微的细节和心理描写,都曾让很多读者为之心动或泪流。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两个带着心灵创伤的女子——莲安和良生,她们在旅途中相遇,又一同踏上寻求自我疗救路途的故事。一路走来,莲安视自由如生命的性格,使她为捍卫心中的美好倏然离去。良生用心抚养她留下的遗孤,并时时反省各自走过的路程,渐渐心有所悟,安然接受命运。小说探究了生命之繁华直至静默的过程,以及人物欲望纠缠直到无爱淡薄的幻灭跌宕。

作者简介

    庆山,著名作家,70年代出生,曾用笔名安妮宝贝。2014年改笔名为“庆山”,出版《得未曾有》。著有《告别薇安》《八月未央》《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眠空》《古书之美》等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摄影散文、文化随笔各式作品。

目录

良生
莲安
沿见
恩和
盈年
《二三事》与《彼岸花》之后记

后记

  

    《二三事》与《彼岸花》之后记
    这两个长篇,写在2000年、2001年。回头望去,差不多己过去二十年。二十年前的我,正处在放任自流、生命力旺盛、意志坚韧、东奔西跑的阶段。换城市、换工作、换住所、谈恋爱、去远方旅行……尝试生活的各种可能性。那时的我,就处在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而上下求索的时期。
    这两个长篇,记录了那时的心境与时代的特征。在故事与小说中,我看到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时的迷惘与内心状态。文字留下特定的时间的印记。而有些心境,则过去了不再回来。
    写作《彼岸花》时,我正决定从上海迁移到北京。辞职之后,在寓所准备写第一个长篇小说。之前,没有人教过我如何写作长篇。我构思了这个小说的框架,尝试起头。然后打开电脑,按照自己的故事写下去。作为第一个长篇,《彼岸花》更像是一种尝试与爆破,而不是技巧与经验完美的作品。
    但当它出版之后,令一些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感受。他们告诉我,被书中这个残酷、悲伤的故事震动,甚至失眠,产生一种恐惧……影视公司和导演也因为这本小说来找我,希望拍摄它。它被连续签约了几次,没有被拍出来。也许是其中的复杂情感难以表达。
    而我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去预设它能让读者产生这种共情。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幻想中的想要表达的故事。关于爱的追寻和不可得。
    人们为什么会被这个故事感动,我并不知道答案。是南生对和平的这份执着,她的顽强个性,还是两个相爱的人被命运拨弄的身不由己,最终成为陌路?对书中的南生而言,她认为自己唯一的信仰与救赎,是爱。对当时的我来说,或许也是这样信念。 写《二三事》时,我在北方城市尝试新生活。一开始,以为自己住一阵就会回去南方。但没有想到,一住直到现在,再也没有回到上海。《二三事》与《彼岸花》延续同一条脉络。以爱为信仰,以爱为救赎。情爱的边界如同深渊,无法触及。挣扎醒来,发现不过一场幻梦。 也可以说,这两个情爱小说,代表我在2000年左右的创作阶段,一种技巧与经验的摸索与积累,也是自己对人生与情感的心路探索。当时的我,身为作者,与书中的人物一样执着和颓废。书中某些想法,如今看来,也是属于年轻的或局限性的认知。但这是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十年之后,我才差不多能够真正解答书中提出过的那些疑问。我知道了答案。我把这一路走过来的一些思考的答案,写在《夏摩山谷》里面。如此对比,能够感觉到自己对人生之观察与审视的视角,究其本质的认知,已发生变化。 也是在二十年后,我碰到那位对“彼岸花”有兴趣的导演。很多人崇拜过他的作品。他温和地问我,南生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我只是把《夏摩山谷》送给了他。 每一个人的个体完成,都需要拥有丰富的过程与故事。这两个长篇,带着当时的时代与环境的种种烙印,也带着我自身生命阶段的鲜明印记。这些小说从技法与主题上来说,并不完美,也不够理性。同时,也是直率、开放而真诚的。相比起之后的我,那时的文字,虽然是少作,但也有着年轻独有的清澈与可贵。 回头再看这两部长篇小说,作为当时的年轻作者,我的表达力充沛,并且放任自己的想象与情绪。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写作,在如何影响着读者的内心。虽然有些颓废,有些边缘,或许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产生新的认知。精神追索,存在疑问与压抑,同时,潜藏着人对内在生命与个体化生长的觉醒与自省的种子。它们不可分。 自2000年开始出版作品,新旧读者不断在发生更替与变化。有些钟爱早期作品的情绪、颓废与情爱的强烈,有些更能懂得后期作品的内在思省。不管如何,珍贵的是这份在读写中联系在一起的生命生长。 当时沉溺在小说与故事里的那些年轻人,大多独自一人在枕边或桌前,在文字中试图安放自己内心的迷惘与孤独。想来,当年的他们,现在也都已进入中年。纷纷成家立业,或许做了父母。回头去看,似乎也就明白人生必须穿越的心境,如同一段段隧道,最终为了通到出口。 每十年,人与之置身其中的时代,以及自我的内在,都会有大的变动与更新。二十年,更是如此。 二十年后,去修订这两部有着特殊阶段烙印的长篇,对我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我也珍惜这样的机会。把文本中一些修辞做适度的改善,并从中回顾自己的人生。我从不觉得自己完美,也不觉得自己写出的是完美的作品。但会继续往前走,不停下脚步。 愿这些过往文字中的标记与声音,能够给现在的你带来一些启发。 2020年12月18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