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纯粹译丛

  • 定价: ¥98
  • ISBN:978755983809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846页
  • 作者:(苏联)弗·克·阿...
  • 立即节省:
  • 2021-08-01 第1版
  • 2021-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是一部有着很高知名度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它既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梭罗《瓦尔登湖》相媲美的自然文学经典。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西蒙推出此中文版翻译力作,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精彩可期的自然主义文学阅读盛宴。

内容提要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其报告既描写了美丽的乌苏里自然风景,也涉及了生活其间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东北的人文风情。在考察原始森林时,阿尔谢尼耶夫遇到了一位向导——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老猎人德尔苏对山林无比熟悉,能灵敏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是一部精彩的自然主义文学力作。

目录

上册目录
第一章  玻璃沟
第二章  初遇德尔苏
第三章  打野猪
第四章  朝鲜屯见闻
第五章  勒富河下游
第六章  兴凯湖上的暴风雪
第七章  启程前的准备和考察队的装备(1906 年)
第八章  溯乌苏里江而上
第九章  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第十章  伏锦河谷
第十一章  穿过原始森林
第十二章  大森林
第十三章  翻越锡霍特山脉去海边
第十四章  奥耳加湾
第十五章  阿尔扎马索夫卡河畔历险记
第十六章  弗拉基米尔湾
第十七章  德尔苏.乌扎拉
第十八章  阿姆巴
第十九章  里伏锦
第二十章  可诅咒的地方
第二十一章  返回海滨
第二十二章  鹿鸣
第二十三章  猎熊
第二十四章  遇到红胡子
第二十五章  森林大火
第二十六章  冬季远行
第二十七章  到伊曼去
第二十八章  艰难的处境
第二十九章  从瓦贡别到帕罗沃齐
附录
  植物和动物名称俄语、拉丁语、汉语对照表
地名索引
下册目录
第一章  出发
第二章  在海湾
第三章  第一次行军
第四章  在深山里
第五章  山洪
第六章  回到海滨
第七章  漫游小克马
第八章  大克马河
第九章  李淳宾
第十章  可怕的发现
第十一章  渡河遇险
第十二章  捕貂的朝鲜人
第十三章  瀑布
第十四章  艰苦的路程
第十五章  库松河下游
第十六章  索伦人
第十七章  外乌苏里地区的心脏
第十八章  遗言
第十九章  海把头归来
第二十章  翻越锡霍特山脉
第二十一章  冬天的节日
第二十二章  老虎的袭击
第二十三章  旅行结束
第二十四章  德尔苏之死
附录
  植物和动物名称俄语、拉丁语、汉语对照表
地名索引
作者对某些章节地理状况的说明
译后记
  关于作者旅行家、科学家、作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前言

  

    序言
    张炜
    今天要谈到一部杰作,出自俄罗斯,它是阿尔谢尼耶夫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这部作品翻译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组织翻译的内部参考资料。它的老版本是上、下两册,纸张和装订技术都似乎不如现在“先进”,但翻阅起来那么舒服。我有一个朋友就说,他最不愿看现在的出版物,一股化纤味,封面花哨,华而不实。他最爱读以前出版的鲁迅作品选,那么朴素自然。过去是铅字印刷,仔细看书上的字都是有力度的,稍稍压进了纸里。后来电脑排版告别了“铅与火”,印在纸上的字只是浅浅的一层,字体也不好看,感觉是轻浮的,很长时间难以习惯。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是一个地理探险学者对东北乌苏里地区的考察笔记,其中有山脉、河流、动物以及罕有的人迹记录。它读起来不完全像一部地理志或单纯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首长诗。一位朴实的、有学问有修养的学人,笔下流淌的文字是最朴素、最动人的。这是那些拿腔拿调、所谓专业修养的空头文学家不可再现也不可演绎的文本。这本书我读得很早,当年躺在胶东半岛的大炕上,拿起来就读,每一次都陷入感动。比如写兴凯湖风暴的一章:学者和一位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一起去探究那里的地形地貌。老人只会说很少几句俄语,他在湖岸仰脸一看天色,发出警告说要快走快走,不然就来不及了。学者迟疑不决时,猎人已经急急伏身,拼命拽草。学者惊问为什么要这样,猎人嘴里蹦出一个字:死。
    接下来写了整个得救的过程。学者被老猎人的满脸惊恐吓住了,没有也来不及听更多的解释,只好跟上老人拼命拔草。但老人特意留下了几处草棵没有拔掉。大风暴说来就来,气温陡然下降,他们赶紧动手搭帐篷,而帐篷就拴在那些没有拔掉的茅草棵上。刚才拽下的大量茅草全部堆进帐篷里,他们两个拱了进去。这一夜的大风雪太骇人了,如果不是这个帐篷和这堆茅草,他们这一次必死无疑。
    书中的某一章这样写北极星:长长的夜晚,学者和老猎人一块儿烤火聊天。篝火里的木柴不时发出炸响。老猎人是万物有灵论者,他把一切都说成“人”:这炸响的木柴是“坏人”,正常燃烧的木柴是“好人”。他们仰望北方的天空,老人指着北极星说:“那是一个最大的人。”北极星看上去只是一个不甚清晰的亮点,渺小而微弱,但它恒定不动,是用来指引方向的,所以老人说它是“最大的人”。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读到哪一部荒野之诗比《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更美,滋味更绵长、更丰富从容,也更激动人心。这部作品冷静而激越,实在难以超越。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文学写作,认为杰作只会出于职业作者之手,只会是一门娴熟机巧的“专业”。最好的文学很可能不是文学家写就的,而是另一些不以文学为志业的人,他们以非专业的心态、非文学的目的创造出来的文字,却能踞于最高的地位。这样的作品因为特别纯粹的气质,往往是那些匠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2021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