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 定价: ¥59
  • ISBN:978752172942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56页
  • 作者:(美)苏珊娜·卡哈...
  • 立即节省:
  • 2021-08-01 第1版
  • 2021-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美国知名记者苏珊娜·卡哈兰基于自己也曾被误诊为精神病人的独特经历,在这本书中,她通过调查,解读了罗森汉实验背后的秘密,揭示了该实验如何改变了现代医学的进程。苏珊娜通过细腻的笔触,充足的史料,提出了如下深刻且迫切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界定精神疾病的标准?我们应该如何区分精神疾病与大脑疾病?我们应该如何重塑精神病学?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罹患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比例不断升高,在其他疾病逐渐得到治愈和攻克的同时,心理及精神类的病症治疗方面仍未达到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内心的病魔所困扰。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如何区分精神障碍与生理性疾病,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相信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内容提要

  

    2009年,《纽约邮报》记者苏珊娜·卡哈兰的工作和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搅乱——她出现了神经错乱、幻视等症状。医生认为她得了精神分裂症,但精神病类的药物却让她的症状越发严重。好在,她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来自叙利亚的神经病理学家,通过大脑活体组织检查,她的病症被确诊为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经过治疗,她恢复了健康。
    2012年,苏珊娜写作并出版了《燃烧的大脑》(Brain on Fire)一书,讲述了她的故事。之后,她开始思考:为何精神疾病会被轻易误诊?精神病究竟应该被如何界定和诊断?如何区分大脑疾病和精神疾病?
    于是,她开始调研精神病史,并重点研究了知名的罗森汉实验及其参与者。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罗森汉进行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和其他7个正常人伪装了幻听等症状,结果被“成功”地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顺利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项实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深远影响。
    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名为《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常常是要么没用、要么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它们。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
    在这本新书中,苏珊娜·卡哈兰基于其个人经历及对精神病学史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病学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对精神病史及精神病诊断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媒体推荐

    这是一个精心构思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卡哈兰的研究细致入微,并因此赢得了戴维·罗森汉教授家人的信任。这本书的内容令人信服,见解深刻。
    ——《泰晤士报》
    在这本书中,卡哈兰对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的知名研究进行了详尽的重新审读。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对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精神学界的争议有深刻的洞见。
    ——《福布斯》杂志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部侦探小说,作者卡哈兰发掘出的信息非常有意义,它讲述了知名心理学家罗森汉的研究,以及她写作这本书的全部经历。基于此,卡哈兰在书中也质疑了精神病学史及诊断标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细约时报》
    这本书详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谜题,阐述了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精神疾病的罗森汉实验。
    ——《人物》

作者简介

    苏珊娜·卡哈兰,在《纽约邮报》做调查记者长达十年之久,她的作品亦曾见诸《纽约时报》、《美国科学》和英国版《魅力》杂志。她凭借“我的疯狂岁月”一文获得美国“志留人协会”(Society of Silurians)最佳新闻专题奖,并在该文的基础上写作本小说。

目录

前言  精神病学史就是一个雷区
第一部分
  第1章  我的大脑“着火”了
  第2章  内莉·布莱去精神病院当“卧底”了
  第3章  我们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第4章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第5章  寻找神秘的罗森汉
第二部分
  第6章  为何去精神病院当“卧底”?
  第7章  制订“卧底计划”
  第8章  启动“卧底计划”
  第9章  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
  第10章  精神病院的9天体验
第三部分
  第11章  寻找其他“卧底”
  第12章  只有病人知道谁是正常人
  第13章  罗森汉到底想保护谁?
  第14章  比尔·安德伍德的8天卧底经历
  第15章  与众不同的11号病房
  第16章  精神病人也有行为正常的时候
  第17章  罗斯玛丽·肯尼迪的遭遇
第四部分
  第18章  发现罗森汉笔记中的错误
  第19章  揭开罗森汉研究的疑团
  第20章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第21章  挑战结构式临床访谈
第五部分
  第22章  没有写进报告里的假病人
  第23章  罗森汉为何删除研究数据
  第24章  精神卫生保健体系的惨状
  第25章  寻找真正的假病人
  第26章  盛行的学术欺诈之风
  第27章  信任是治疗的基石
结语
致谢

前言

  

    下面的故事是真实的,但也不完全是真实的。
    这是5213号病人第一次住院治疗。病人名叫戴维·卢里,是一名广告文案撰稿人,现年39岁,已婚,有两个孩子。他出现了幻听。
    精神病医生开始对他进行摄入性会谈,问了一些定性的问题,比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在哪里?今天是几号?现任美国总统是谁?
    “我叫戴维·卢里,现在在哈弗福德州立医院,今天是1969年2月6日,现任总统是理查德·尼克松。”他的回答完全正确。
    接着,医生又问病人听到了什么。
    病人的回答是:“听到了空声。里面什么也没有,完全就是空虚的噪声。”
    “你能听出是谁的声音吗?”医生问。
    “不能。”
    “你听到的是男声还是女声?”
    “都是男声。”
    “此刻你还能听到吗?”
    “不能。”
    “你觉得它们是真实的吗?”
    “不是,我确信不是真实的,但我无法让它们停下来。”
    接下来,他们的话题又转到了生活上。医生和卢里谈到了他的偏执和不满,以及能力不如同辈的内心感受。他们还谈到了卢里的童年、他的父母以及他和母亲的关系。卢里的父母都是虔诚的犹太教正统派教徒,他与母亲的关系曾一度十分紧张,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有所缓和。他们还聊到了卢里的婚姻问题和愤怒情绪。他有时会对孩子发火,怒火难以平息。会谈就这样持续了半小时,医生记录了将近两页的笔记。
    医生告诉卢里,他得了精神分裂症。
    但问题是,戴维·卢里并没有出现幻听,他不是广告文案撰稿人,卢里也不是他的姓。事实上,戴维·卢里根本不存在。
    下面这位女士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你可以把她想象成任何一位你喜欢的熟人。她的生活开始崩溃时,她才二十岁出头。她无法专心工作,睡不着觉,在人群中总是心神不宁。即使躲在公寓里,她也会看到和听到很多不存在的事情,比如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总是令她产生怀疑、恐惧和愤怒的情绪。她会在屋里走来走去,实在忍受不了时,她便冲出屋子,在拥挤的城市街道徘徊。过往行人都会盯着她看,而她则竭力避开他们的目光。
    她的家人越来越担心她。他们把她接回去一起住,但她逃走了。她认为这是他们精心设计的阴谋,是在害她。他们把她送到医院,她和现实越来越脱节。疲惫的医护人员不仅限制了她的行动,还对她使用了镇静剂。她开始出现一些“症状”,比如不由自主地挥动双臂,浑身发抖。医生都惊呆了,但找不出原因,只好加大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医学检查做了一次又一次,也没有什么结果,她的精神变得越来越不正常,更加爱发脾气。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后来,她就像一个被放了气的气球,突然蔫了,完全崩溃。她逐渐失去了读写能力,也不开口说话了,常常好几个小时对着电视机屏幕发呆。有时她会烦躁不安,双腿抽筋。医生最后认为他们无法对她继续进行治疗,于是就在她的病历上写下了“转到精神科”这几个字。
    医生的诊断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与戴维·卢里不同的是,这位女士的确存在。24岁的我要不是有一位医生的帮助,恐怕早就成了她的样子。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医生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幸运地判断对了我的病情,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指出我的身体症状只是脑部发炎,这才让我免于被误诊,没有被转移到精神科病房。要不是这个小小的命运转折,我原本可自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就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我就有可能成为崩坏的精神卫生保健体系的牺牲品。
    据我了解,最初共有8位身体健康且心智正常的假病人,那个化名为戴维·卢里的是其中第一位假病人。大约50年前,他们自愿潜伏进入精神病院,亲自检验医生和工作人员能否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这项研究之后颠覆了整个精神病学领域,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美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基于该研究的论文《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重塑了精神病学,并引发了一场有关如何恰当治疗精神病人以及如何定义“精神病”的大讨论。
    虽然原因与方式有别,但戴维·卢里和我扮演了同样的角色。我们都是正常人世界和精神病人世界之间的特使,是帮助他人了解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分歧的桥梁。
    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用医学史专家爱德华·肖特的话说:“精神病学史就是一个雷区。”读者应该小心飞弹碎片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