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绘画理论

看画小记

  • 定价: ¥98
  • ISBN:978755964949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68页
  • 作者:陆绍阳|责编:管文
  • 立即节省:
  • 2021-07-01 第1版
  • 2021-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与朋友同看电影的青葱岁月、与每幅作品结缘的奇妙故事、带有鲜明个人倾向的鉴赏体验,在北大东门外的酒吧书店一条街,在希腊爱琴海迪米特里的画室,也在30多年的岁月流逝中娓娓道来。那些不同的瞬间可能被启蒙、被震撼,都与经典之“美”一起被定格在时空中,并不断酝酿发酵,终于像清泉一样从心灵深处涌现出来。
    作者有丰厚的电影专业背景,他对西方艺术的欣赏多从兴趣、直觉和自己的背景知识出发,这些评论未必精到,却足够真诚,也容易与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发生共鸣。这不仅是一本艺术随笔,也是对生活、成长、自然和美的倾心记录。
    全书有40多篇观画随笔,不同时期的作品簇拥一处,如同一座群芳摇曳的花坛,更是一部西方名画的大讲堂。拉斯科洞穴壁画、斯塔比伊壁画、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凡·高、毕加索……以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串起的西方艺术史,是风格、流派的更迭,是对美的规律的发现、舍弃和创造。文章常常仅就一个画家或一幅画展开讨论,却常常带来新思想、新观念的启发。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40多篇观画感言,从西方美术史早期的古埃及、古希腊,一直谈到20世纪的现当代艺术,记文如同宽广的河水一般缓缓流过,记述了所提及画家的生平、作品、时代背景以及所属流派的风格特点,并坦率倾诉了作者观画的见解、心得与dute感受,读后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本书的写作特点是片段截取式,将漫长的西方艺术史定格在作者偏爱的作品和艺术家本身,对一段段截取的片段做较深入的观察分析,并基于这段截面,剖析解读名作传世的秘密。文章常常仅就一个画家或一幅画展开讨论,却常常带来新思想、新观念的启发,40多个艺术大师及作品簇拥一处,使这本书如同一座群芳摇曳的花坛,绚丽芳菲。

作者简介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新闻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评委;《电影艺术》《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核心期刊编委或学术委员;《碧海情未了》《阳光路》《芦花飘飘》等电视剧编导。
    出版的专著有《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电影的斜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目录

序1 让灵魂像清水一样自由流淌
序2 凝视河流的大海
绘画的历程:回到纯粹,或混沌的世界
吹双管笛的人
爱琴文明的一缕艺术曙光
伊萨卡岛上的一尊雕像
哦,那曼妙的背影
一幅美杜莎的镶嵌画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圣三位一体》
天使在歌唱
她走过的路上,万物萌芽滋长
博斯的寓言
浅浅的笑容
苦行僧米开朗基罗
青春大卫
没有一幅画有资格和它挂在一起
天上的爱和世俗的爱
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
他只画烛光照耀的地方
用黑暗绘就光明的伦勃朗
维米尔的画静得让时间也竖起了耳朵
康斯太勃尔让风景画明亮起来
仿佛有一股清泉涤荡着我的心
米勒,大地上的画家
我想让鹅的叫声响彻整个画面
我不会画长翅膀的人
白嘴鸦飞来了
多么精致野蛮的美丽呀!
雷诺阿的如花美眷
画梦
让人战栗的苏里科夫
凡·高是个发光体
在沃纳划的船上
透明发亮的内在光芒
蒙德里安的“格子世界”
我总是在寻求事物的最高现实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眼睛空空的,但有着微弱的闪光
走进内心不朽的梦想
我只不过想要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
贾科梅蒂的那些“筷子人”
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是相通的
钢锭般坚实的工人和麦垛般丰厚的农妇
巴尔蒂斯笔下的“玩偶”
在情感的沸点瞬间凝固
一个保持内心宁静的画家
我害怕漏掉那些引起我眼睛注意的东西
草间弥生眼中的圆点
要表现一个事物,先要远离一个事物
这五幅画就是一部风景画简史
后记 没有经过生命体验的文字是苍白的
参考文献

前言

  

    序2——凝视河流的大海
    我和陆老师的相遇是因为电影。
    25年前,北大博雅塔一侧的小东门外,是一条河流般的街道,街道两侧是书店、咖啡吧和酒吧,我和陆老师的朋友老景在那里开了一家“蓝羊书坊”,那里是我们三个人聚会的地方,在那里还有一家名叫“那里”的酒吧,酒吧是我们一起看电影的地方。
    “蓝羊书坊”人来人往,风云际会,京城里各路人等会时不时出现在那里,书店里有老景按照自己独特口味挑选的书和光碟。老景也会让陆老师给他推荐电影光碟,老景会按照陆老师的推荐先进一张试看,如果喜欢,就会进三两张,不急不躁,等待心有戚戚焉的知音买家。
    老景看上的光碟,三两张足够了,喜欢的书,三两本足矣,老景书店里的书和光碟,每样都是三两份,不多,天下知音能有几人。
    老景的“蓝羊书坊”好像不是卖书的,好像是老景自己一本本整治起来的私人书房,书房里都是可心体己之物,老景每日坐在自己的书房里,闲散地等爱来不来的客人上门。
    我、陆老师、老景,是这条街上的常客,在老景的“蓝羊书坊”和“那里”酒吧,我们见到了许多奇异的朋友,听到了许多奇异的故事。这里有夜半沉吟的醉客,有被一阵夏日暴雨感动而奔跑的女孩,这里的故事本身好似传奇,故事的讲述反而好像是虚伪矫饰的演绎。这里好像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像是波涛汹涌、激流澎湃的大海,《荷马史诗》里吟诵的故事,仿佛都在这里发生过。这条河流一般的街道,记录和见证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朋友,和共同的海量记忆。
    我们在这里淘到中意的光碟,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在这里看,更多的时候是在陆老师北大南门内18 楼的教工宿舍里看。通常陆老师和老景喜欢的电影都是电影的“反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类型片”)。
    教科书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第一次让人们看到“风,吹动了树叶”。电影是视听语言,是迅速运动的光影和声音的结合。我们一起看的电影常常是缓慢的、缓慢的运动,声音很少,有时候几乎要怀疑碟片是不是卡住了,等准备起身调整时,缓慢的画面又开始起身运动。有时候听到布谷鸟长一声短一声地啼叫,竟分不清是片子里的声音,还是北大清华之间树林高处鸟叫互答的声音,需要暂停一下碟片,起身开窗,定定神,辨辨声。
    我们在那时几乎看遍了整个欧美电影史,仿佛是精神感受版的“奥德修斯”。电影这门当时不到百年的崭新艺术,以最奇异的方式创造着观看和感受世界和人心的方式。我们感受着世界,感受着自己。世界如鲸鱼一般缓慢而凶险地翻动它巨大的身躯,并逼迫自己迎接海底的奇异刀锋。
    小津安二郎、侯孝贤、杨德昌、塔尔科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库斯图里察、费穆、沟口健二、阿巴斯、黑泽明、费里尼、帕索里尼、戈达尔……世界在新的感受面前鹑衣百结、沉醉歌吟。
    在这些缓慢如凝视的“反电影”里,我们看到了那些在电影中的绘画:达·芬奇的、米开朗基罗的、拉斐尔的、伦勃朗的、安德烈·卢布廖夫的……流动如河流的影像,在长久的凝视中,逐渐在画框里无限放缓,终于静止。希腊人说:“也许你会忘记我曾给过你什么感受,但是你不会忘记我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你感受到那些事物。”
    这本书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每秒24 帧无穷无尽流动的影像,这是从大海回溯到河流的事物,是从河流回溯到源头,草叶露珠宁静待日晞的事物。
    塔可夫斯基的黑白电影3 个多小时,仿佛就是为了安德烈·卢布廖夫《 圣三位一体》那幅彩色圣像画的1 分钟凝视。
    我和陆老师、老景,在北大小东门外的那条酒吧书店一条街时,就说起一起去希腊的事,说起有机会拜会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事……直到有一天,那条街一下子被推倒,只剩一片瓦砾,所有的人事都如飓风过后般一夜间消失。
    后来,我到了希腊,这已是20 多年后的事。陆老师终于也来到希腊,他在爱琴海的一座小岛上,遇到了一位名叫迪米特里的圣像画家。他走进迪米特里画室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画室中的仿安德烈·卢布廖夫《 圣三位一体》的那幅画。
    陆老师和迪米特里在小画室里开始了关于绘画的对谈。海岛骤然起风,门窗噼啪作响,大风啸叫呜咽,好像要把小画室的顶盖吹跑。迪米特里说:“大风起来的时候,需要把所有的门窗打开,让风穿过,房屋才不会被吹倒。”陆老师向迪米特里讲起他家乡刮台风时的应对方法,也是让门窗洞开,让大风呼啸而过。
    他们两人在门窗大开的画室中,开始了关于艺术的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对谈,他们像失散多年的兄弟一般,一句接一句地讲出对方即将说出的下半句话语。
    迪米特里像一个隐秘修行的圣徒,在小岛的另一侧过着简朴的生活,埋锅垒灶,餐风饮露。他和妻子阿星娜长年在大海边的一间房车里居住,迪米特里夜里常常露宿在大海边的长凳之上。小岛因3600 年前的一次巨大的火山喷发而形成,这里文明的突然消失,使得考古学家认为柏拉图描述的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原型就在这里。
    迪米特里和陆老师之间的谈话内容,就是围绕这本书里的绘画作品展开的,他们如兄弟般的命运相聚之夜,是这本书的缘分具足之时。大风里的谈话,录音机里几乎都听不清语句,仿佛夜风幽灵一般的啸叫……
    迪米特里说,这一夜的谈话,是他一生中重要的时刻,他会细细回味这一次的谈话。
    从海面上沿着悬崖爬上来的大风,穿过迪米特里画室的窗户,呼啸而出,大风刮来刮去,谈话紧凑相续,他们谈话的背景,就是那幅仿安德烈·卢布廖夫《圣三位一体》的圣像画,三位人物各自头顶光晕,侧身颔首,沉静、古远、安详,一动不动。 

后记

  

    没有经过生命体验的文字是苍白的
    这些文字是近些年来,我看博物馆、画展、艺术家传记以及各种画册后记下来的感受。
    我跟绘画的结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家里订了一本《少年文艺》,这本杂志每期封底上都会刊登一幅世界名画,《吹笛少年》《戴金盔的男子》《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等至今难忘,可见图像的力量并不比文字弱。
    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时,我从电影美术专业的好友靳超和导演系的章明那里获得了很多绘画方面的资讯。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能看到很多画展,我也经常到中田美术馆对面的三联书店买画册。那时看画,主要还是想对自己所学的导演专业有所帮助,毕竟绘画的构图、色彩,以及对景深的处理等,都和导演专业知识有密切关联。后来,我在北大讲“视听语言”课,经常会把电影中解释不了的现象用画作来解释,比如,在讲解20世纪30年代法国电影的一个主要流派“诗意现实主义”时,我会介绍怀斯的作品,通过讲述他如何用诗意的方式表现严酷的现实来诠释桐应的电影理论。
    2018年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上美术馆馆藏作品展”,有一大批绘画人师的原作集中展出,那是一次视觉盛宴。上海、杭州也举办了多次绘画大师的展览,比如霍普、罗马尼亚的画家巴巴、哥伦比亚的画家博特罗等,这使我对画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现在,去国外的机会多了,最常去的就是美术馆,近距离看原作和看画册的感觉完全不同,油画的肌理、笔触,不同画家采用的技法等,只有近距离观看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特有的风格。还有,在看画册时,对尺幅是没有概念的,存现场看到那些大尺幅的作品时,视觉冲击力就完全不同。 这本随笔不是艺术家的传记,我对西方美术史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我不是一个画家,也没法对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从技法层面上做出准确的评价。我喜欢随笔这种彤式,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说的是绘画,但不经意地可以联系到文学和电影;它是随想式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也不在意在各个时空中穿越;它是随性的,是一些个人的见解,或许只是一些猜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是一些触动我的画面和文字。我总觉得,没有经过生命体验的文字是苍白的!那些艺术家原本和你没有关系,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中,但有时候他们说的一句话、给出的一个画面,突然就一头扎进了你的心里,成为你灵魂的一部分。有时是因为他们说出了我的心声,我就变成了他们的同路人,或者说心甘情愿成为他们的追随者! 我很喜欢读那些大艺术家的自述和访谈文字,他们对艺术和生活、艺术和传统、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技巧的关系,进行过持续而深入的思考,这些无疑都是艺术的本质问题。有时,一个大画家的思考深度一点不亚于一个哲学家。我要把他们的言论记下来,或者变成一篇文章的标题,止更多人读到。还有一些记述是这些艺术家的行为感动了我,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懈,纯粹而执着,像一个苦行僧般行走在艺术的山道上,对他们来说,绘画即信仰!还有就是他们的画作,当他们把那个时间凝同,把这一瞬间放在你面前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其中有巨幅画作,也有一本书大小的作品,不管是描绘狂风暴雨般的历史风云,还是日常家居牛活,在他们的画笔下,这个时间变得无比重要!这时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它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时间停止,用这种方式抵达了永恒! 表面上看,因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技法的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不同面貌。但实际上,画家都是在思考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是物质存在的,我们的精神思维如何对待它,每人有一把尺,一头写着客体,一头写着主体,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位置。有的艺术家千方百计接近对象,隐藏起自我,把知觉依附在对象上;有的艺术家更愿意探寻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注重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甚至无限地放大知觉。其实,当画家画出一座山时,山就不是原先那座山了,他们已经将自己的知觉依附在上头了,观者被打动,是因为感受到山的孤寂、静谧、雄奇等,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生活境遇带入了其中。那一刻,画家和观者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心灵就是充盈的,彼此的生命会像汩汩冒着气泡的水一样沸腾起来。 风吹过时,有人觉得那是空气的流动,有人能够感受到那是微风,那是混合着沙粒的风,那是让皮肤上的毛孔收紧的风。我想把那些感受记下来,成为我的一部分精神寄托和与时间展开的对话,以此向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致敬! 2019年12月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