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畅销书“生活需要仪式感”系列作者李思圆励志新作!
自媒体“夜读”栏目所写全部文章,创下总阅读量700万+惊人成绩。那些打不倒我们的,会使我们更强大。
高质感的精美装帧,独特的双封设计,享受高品质的阅读体验。
成年人的崩溃来得突然,但那些挫败只能靠自己治愈。而每一次挫折,都会成为你的铠甲,直到刀枪不入。
内容提要

59篇励志好文,59个戳心瞬间——将文字化为心中的那一束光芒,照亮着你勇敢前行,给你坚定的力量。那些打不倒我们的,会使我们更强大。
生活这个试炼场,其实是很公平的。一个人想要有所长进,就必须扛得住压,担得起责,受得住打击和痛苦。
那些笨拙的努力,那些苦行僧般的坚持,那些毫无理由的相信,终将使你在静默时光中,活出自己的万丈光芒。
作者简介
李思圆,青年作家,十点读书人气作者。文笔有温度,有力量,文风清新自然,朴实真挚。经历过太多发烧、发狂的故事之后才明白,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拥有仪式感,活出真实的自己。已出版《这一世的美好,皆因一个你》。
目录
序言 永不放弃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PART 1 你总要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
慎
真正的自律,就是战胜你自己
位置
一个人的心中,总要有一些纯净和敞亮的信仰
你总要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
让人放心,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你终将成为自己的过来人
每个人的生活,自有其哲学
格局越大的人,越容易走上坡路
恭喜那些不自我炫耀的人
人到中年,突然懂了唐僧
PART 2 自律和不自律,差的是整个人生
美是一种智慧和识见
回归内心找自己
自律和不自律之间,差的是整个人生
家庭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见过好的答案
生活本身,自有万钧之力
努力是这个世上,的天赋和才华
万物皆由心造
为什么要坚持运动?这是我见过好的答案
知道自己要什么
发光的日子,应该有书在
感受你自己
日常的心定
PART 3 真正优秀的人,都学会了沉默
关系
真正优秀的人,都学会了沉默
每天提升自我的八个习惯
真正的努力,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无论到什么年纪,都要坚持这七件事
弯路
好心态的六个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把心情照顾好,比什么都重要
熟不逾矩,是一种的修养
原来这就叫“吸引力法则”
戒
人心似锁
本性具足,无须多求
PART 4 人生常常是拿来忍受的
人生常常是拿来忍受的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赢得人心的三大定律
永远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
《西游记》:人性的三个真相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从沉默寡言开始
一默如雷
清风明月俱在
逢人话三分,不可全抛心
《心灵奇旅》:人到中年,要明白这三个生活真相
PART 5 那些无用的功利时光
在读书中,寻找人生的答案
读书,就是回来做自己
我们都是《局外人》
孤独,是艺术该有的宿命
那些无用的功利时光
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重读《儒林外史》:文学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读书,是一种巨大的福报
每一个人,都是《华兹华斯》
天地有大美
烟霞俱足,风月自赊
真正的读书,都是无用的
前言

永不放弃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1
今年,我刚好30岁。
30,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年纪。虽然皱纹和衰老,不可避免地会逐渐浸入我的皮肤和身体。但我却感觉自己仿佛活得越来越像一个繁花少年,有远方,有诗意,有那坚不可摧的理想和信仰。
它们随着时光周而复始地流转,愈发坚韧地长在我的内心里,我的思想里,乃至我的灵魂里。
我时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我爱上了读书和写作,让我的生命像崭新的日出般,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更新和创造。
或许这最开始没有答案,但我知道,最后的答案是一定会有的,那就是我将永恒地读下去,写下去,直到我走出时间和生命的那一刻。
2
我常常感到自己的人生是富足且幸福的。因为在寻寻觅觅的五年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并勇敢地去追求,且义无反顾地坚守它。
当然,此中的艰难,必然是一份厚重的承担。
但当一个人知道他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走什么样的路时,一切都变得简洁且明亮。
就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其他所有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有时,我们的迷茫和困顿,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并不确定,自己拼尽全力,为之努力的人生,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抑或是不是值得你付出毕生时间和精力去追寻的东西。
3
五年前,我刚开始写作,准确地说,是即便生搬硬套,也要每天练笔一千五百字。
记得在刚开始时,别人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竟然面红耳赤地回答,是因为梦想。
那时我已经是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再提起梦想这两个字,我竟然是羞愧的,忐忑的,甚至是难以启齿的。但五年后的今天,你如果问我,为什么还在坚持着每日的写作,我会落落大方地告诉你,是因为梦想。
有人说,一个人会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渐渐丢失小时候的童真、纯粹和伟大的理想。但幸运的是,仰仗日复一日地读书和写作所给予的庞大力量,我在不断地拾起这些犹如珍宝般的东西。
我不确定它们在俗世的眼光中,究竟还有没有用,也不确定它们对旁人来说,是否微不足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永不放弃去做一名理想主义者。
就如余光中先生在诗里写到的那样:“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4
有时你会发现,在这个世上,有太多值得你去爱的人和事了。但或许,一个人所爱的东西,并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跟着别人的步伐走,更不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欣赏。
……
7
今年,我30岁。
其实,对于年龄,我并没有焦虑。反而每一天的日常,都大抵安安静静,扎扎实实。
就如我曾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写下这样一段话:
喜欢安静的每一刻,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也丰富了起来。想说的话越来越少,想要求得理解的欲望越来越小,所有对生活的觉知和感悟,都跑到了心里,在微风徐徐的时光里,慢慢咀嚼和消化。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内心平静又饱满,仿佛再也装不下其他。
但对于稍纵即逝的时间,我却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因为我还有许多没有读够的书,没有写够的文章,甚至是还没有完整写出的小说。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够,什么又是不够?
其实,一部作品,一个人物,可以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生命力,又怎么能读够。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特别贪心,甚至我每读到一次孑L、孟和老庄,每读到一次《水浒传》和《红楼梦》,每读到一次《德米安》和《荒原狼》,我就感到自己完完整整地拥有着全世界。
关于写作,我也同样贪心。我把自己当作一个登山运动员,所有写过的文字,出过的书,都已经留在了过去,甚至当我写完这本书的那一刻,其实它就已经离我远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投入更多单调、枯燥甚至孤独的时光中去。静下来,沉下来,不断地攀登高峰,不断地去超越过去的自己,不断地去积攒更丰厚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最终打磨出更好的文字。
最后,我想再次借余光中先生的句子,用以自勉。
通向理想的途径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绝不可怜。
人活着,总要有自己的理想,庆幸的是,我终于找到了它,我会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并且会一直读下去,写下去,深深地扎根下去!
写于2020.12.20
成都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慎
有一句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实不仅下棋如此,人生亦如此。有时你或因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动错了一个念头,轻则损名折利,重则积错难返。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守住口,护住心。
1
慎言,避灾
有句话说,祸从口出。
通常我们身体出问题,大体是因吃坏了东西。但我们惹了祸,却多半由于言语不慎。所以,但凡说出的话,都需反复斟酌。
能不说的,不说。不能说的,一字也不泄露。可说可不说的,最好沉默。
《旧唐书》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代功臣刘文静,曾经与李渊的宠臣裴寂不和。有一次他对弟弟说道:“有一天会杀死裴寂的!”其实这不过是他酒后失言,逞一时口舌之快。不料却被刘文静的一个姬妾听到,传到了李渊那里。最终刘文静就因为这一句不该说的话,获罪被杀。
《曾国藩传》也有一则故事。
曾国藩在打下了太平天国后,雄踞东南,俨然拥有半壁江山。这时,湘江名士王闽运来到曾府上,他一心寻找明主,想做开国功臣。见面之后,他劝曾国藩不要帮助朝廷,而是拥兵自重,乘机自立,并且要曾国藩以韩信为前车之鉴。
曾国藩见王闽运说得滔滔不绝,却始终微笑不语,只是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面上比画。只见桌面上写着一连串的“妄”字,此时王闽运才恍然大悟,自己差点犯了大忌。
《周易》有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你的思想。一旦你多言说错了话,无论是说者无心,还是听者有意,都易让自己惹祸上身。
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这给孑L子以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并以“三缄其口”教诲弟子。
古往今来,寡言保身的人,实有大智慧。在与人交谈时,说话一定要深思熟虑,切不可轻言妄语。
2
慎行,少悔
《吕氏春秋》中有言:“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意思是,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多番考虑周全,如果莽撞行事,只会给自己带来遗憾和懊悔。
明朝首辅大臣徐溥,一生严于律己。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装豆子的瓶子,时刻提醒自己慎行。每当自己做对一件事,就往瓶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行为上有什么过失,就往另一个瓶子内投一粒黑豆。这两瓶豆子时刻提醒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久而久之,黄豆越积越多,而黑豆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做事前能多方思忖最终的“后果”,就不会在事后去妄想那些不切实际的“如果”。
《三国演义》中,有两则故事。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了报吴国夺荆州、关羽被杀的仇,准备即刻启程,率大军攻打吴国。当时诸葛亮深谋远虑,劝他为大局着想,当下最重要的不是报私仇,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先忍辱负重,联吴抗曹。但刘备当时被怒气冲昏了头,他下旨说,以后谁敢阻止伐吴者,定斩不赦,群臣虽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也不敢再劝谏。
果不其然,由于蜀兵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之入夏后,天气炎热,士气低落,后来刘备为了避暑,在山林中安营扎寨,谁知吴国将领陆逊看准时机,火烧连营七百里,最终刘备战败,病死在白帝城。
建安五年,袁绍准备起兵攻打曹操。当时,他手下的谋臣田丰曾劝阻他说,曹操善用兵,变化无穷,不能轻视,最好按兵不动,跟曹操打持久战和游击战。但袁绍太急于求成,结果曹操抓住时机,突袭袁绍所布置在乌巢的粮仓,致使袁绍大军惨败于官渡之战。
有一句话说,冲动是魔鬼。
人一生的成败、得失与对错,并不在于一时的辉煌,一两次的意气用事,就可以让你功亏一篑。
所以,凡事三思而行,不可莽撞,不可冒失,不可轻率,如此方能不入困境。
3
慎独,安心
《中庸》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要看他在最细微、最隐蔽、最不易被察觉时的所言所行。
元朝的大学问家许衡,曾在盛夏时经过河阳,由于路途遥远,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
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
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
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多时刻,当一个人学会慎独,不是为了让别人赞扬,而是让自己无愧亦无咎。
清代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三十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
一次离任时,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见状将赠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重臣曾国藩,从未因为自己位高权重而谋取个人私欲。他非常喜欢书法,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有一个县令投其所好,送给他一本王羲之的书法。
这本书法是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异常珍贵,价值连城。曾国藩爱不释手,但后来依旧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县令,并说:“我年过五十,能看到这样的东西是我的福气,但不能留下。”并在当天日记中写下八个字: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有史以来,无论是为官政要,抑或平民百姓,最过不了的,是自己的“良心关”;最抵御不了的,是在名利诱惑下的思想松动;最难恪守的,是为人处世始终如一的清白和坦荡。
做了亏心事,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违背了原则和底线,以为天不知地不知;行不正,身不端,以为可以掩人耳目。但最难欺骗过去的,其实就是自己。
慎独,并非为了得到好名声,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心安。
人这一生,高明之处,就在于一个“慎”字。
慎言,可避灾。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慎行,可少悔。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慎独,可心安。多少心虚,皆因缺乏敬畏。
与朋友们共勉。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