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职场励志人在职场企业管理工作方法通俗读物书籍。
稻盛和夫工作哲学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华章企业经营管理书籍。
本书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着重阐述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稻盛先生结合自己70余年的工作经验,与读者探讨工作真正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为身在职场的读者点燃指路明灯。这些思想对企业管理者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也是稻盛先生不可动摇的“信念”,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工作哲学”。
媒体推荐
稻盛和夫是我最尊敬的企业家,他的著作让我很受启发。
——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
我把做企业,从当成一种乐趣,到做成事业,再把它当成做人一样。这一路上,我学到了很多。我对稻盛先生的思想、哲学、观点尤为赞赏。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我可能无意之中使用了世界上最高明的经营诀窍,就是拼命地、认真地工作。稻盛和夫讲了很多理念,我看完发现,跟小米讲的惊人一致。
——雷军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章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工作造就人格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那些智慧迸发的瞬间
乍看的不幸,实际上是幸事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要每天反省
第2章 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
改变“心态”
“迷恋”工作
感动给人注入新的动力
“抱着产品睡”
倾听“产品的哭泣声”
成为“自燃型”的人
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
第3章 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不断树立“高目标”
首先“必须得想”
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
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乃是自然的机理
第4章 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比昨天更进一步
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第5章 追求“完美主义”:怎样才能出色工作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橡皮绝对擦不掉的错误
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
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不是“最佳”,而是“完美”
第6章 “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扫地”改变人生
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将创造发明导向成功的“正确的地图”
结语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做人的撜返乃嘉绞綌
附录 干法:经营者应该怎样工作
盛和塾
前言

热爱的力量
曹岫云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稻盛和夫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科学家出身,25岁时在精密陶瓷领域就有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但他却是以企业家出名。稻盛27岁时开始创业,赤手空拳40年间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然而,我认为稻盛先生本质上是哲学家,而且是一位彻底追求正确思考和正确行动的哲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一身而三任,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当今世界上是唯一的。
稻盛先生65岁从经营第一线引退后,将心血倾注于“盛和塾”及“京都奖”等公益活动上。13年后的2010年2月1日,在日本政府再三恳请之下,稻盛先生以78岁高龄毅然出任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仅仅一年就让日航起死回生,并取得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还是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
传奇人物的身上又增添了一笔浓重的传奇色彩。
然而,让稻盛先生成为传奇人物的稻盛哲学却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恰恰相反,这种哲学十分朴实,用稻盛先生自己的话来说甚至有点儿“幼稚”。这种哲学。每位企业家甚至每个人都能掌握,都能实践。当你读完稻盛先生的《千法》一书以后,我相信你自己就能得出上述结论。
读《干法》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强烈感动。为了与读者分享这种感动,我不仅翻译了本书,而且觉得应该借此书中文版出版的机会,将我读此书、译此书时心灵上所受到的冲击,以及我自己的感悟和实践告诉读者。
《干法》从字面上讲,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讲具体的工作方法,而是论述位于工作方法之前的问题。它着重阐述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热爱导致成功
你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吗?如果你想这样,稻盛先生告诉你,这很简单,但前提是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这个词,稻盛先生又常常用“喜欢”“迷恋”这类词来表达。
如果你不喜欢、不热爱你当前的工作,那么在多数情况下,你得马上改变你的心态,哪怕是强迫自己改变。
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就会产生良好的工作结果。你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结果不但能获得周围人的肯定,而且会让你从内心感到满足并产生自信。而这又会成为动力,激励你更努力地投入工作……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就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因为这种良性循环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这就是稻盛先生最重要的人生经验之一。转变自己的心态,从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到喜欢、热爱乃至迷恋自己的工作,稻盛的命运就从这里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
在急功近利的世风中传播稻盛的利他哲学,好比“向沙漠中洒水,在急流中打桩”,需要有明确的信念、强烈的愿望、坚定的意志和甘愿自我牺牲的勇气。
我把传播稻盛哲学看作自己的天职。稻盛先生说:“天职需由自己创造。”而这项事业的最高报酬不是别的,就是磨炼自己的灵魂,使它在人生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
热爱获得天助
天道酬勤。只要热爱工作,只要抱着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动上帝,获得天助。因为这种态度符合天道,与天地宇宙的意志相一致。
稻盛先生在谈到日航重建成功时说:“看到我奋不顾身的样子,神灵、上天,或者说是自然,因感动而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如果不是这样,日航如此奇迹般的回升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不是人的力量,只能说是Something Great,即某种‘伟大之物’在发挥作用。这种‘伟大的存在’让我参与了日航重建,并援助推动重建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功。”
稻盛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现象。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实践稻盛敬天爱人哲学的优秀企业。“一灯照隅是国宝”,一个行业中只要出现一家这样的企业,就能影响整个行业的风气。“一灯照隅,万灯照国”,如果每个行业都出现这样的企业,就可能改变整个商业文明的走向:从利己的文明走向利他的文明。
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因为这就是天意。违背天意,人类将没有未来。
2015年2月5日
曹岫云
后记

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的工作观乃至人生观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它就是: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为什么会想出这个方程式呢?
因为我初中升学考试、大学升学考试、就职考试,每次都不理想,志愿都落空。所以参加工作以后我就不断思考:“像自己这样平凡的人,如果想要度过一个美好的人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
同时,观察周围,既有工作和人生都很成功的人,也有很失败的人。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为什么有的人人生和工作都很顺利,有的人却不顺利,这中间有没有什么法则可寻?”
这样,在京瓷创业后不久,我就想出了这个方程式。此后,我就遵循这个方程式努力工作,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不仅我自己努力实践这个方程式,而且一有机会我也会向员工们解释这个方程式的重要性。
这个方程式由“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三个要素组成。所谓“能力”,就是指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这是由父母或上天给予的。带着优秀的资质来到这世上,在漫长的人生中,这是最初被给予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但是,由于它是先天的,所以不涉及每个人的意志和责任。这种可称为天赋之才的“能力”,如果用分数来表示,就因人而异,从“0分”到“100分”。
要在这个“能力”之上再乘以“热情”这个要素。“热情”又可称为“努力”。从缺乏干劲、霸气、朝气、懒散潦倒的人,到对人生和工作充满火焰般热情拼命工作的人,这中间也有个人的差别,也从0分到100分。
不过,这个“热情”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
我把这个“热情”发挥到极致,持续做出了无限度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从创建京瓷到今天为止,我从“付出加倍于人的努力,至少能达到一般人的水准吧’这一想法出发,全身心投人,不分昼夜地工作。
我把这个“能力”和“热情”的乘积用分数来表示。
比如某人很健康,头脑聪明,“能力”打90分。但他因为有能力而过分自信,不肯认真努力,“热情”只够30分,那么,“90分的能力”乘以“30分的努力”,结果是2700分。
另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至多只比平均值略高,只能打60分,但因为缺乏能力所以必须格外努力,因此热情燃烧、拼命努力。他的“热情”可打90分,那么“60分的能力”乘以“90分的努力”,结果就是5400分。
这就是说,同刚才那位有才能的人物相比,分数高出一倍。所以,即使能力很平凡,但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此外,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乘以“思维方式”。我认为,这个“思维方式”最为重要。与“能力”和“热情”不同,“思维方式”的分值从“-100分”到“100分”,变化的幅度很大。
不厌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诚的人生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负值。
如果是这样,那么因为是乘法,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人生·工作的结果就会是一个更大的正值。相反,如果持有负面的“思维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负数,乘积一下就成了负值,而“能力”越强,“热情”越高,反而会给人生和工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无情的事实。
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具备“60分能力”和“90分热情”的那个人,如果他持有作为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达到90分,那么方程式的值是60乘以90再乘以90,乘积为486 000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高分。
相反,如果“能力”和“热情”的分值相同,“思维方式”只是稍稍偏向否定,比如仅是-1分,那么,乘积立即变为-5400分。如果是负面的-90分,即“思维方式”极其恶劣,那么最终得分就是486 000分,他的人生将会是悲惨的下场。
最近就有一些风险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才华出众、热情洋溢,创建的企业一举上市,就获得了巨额财富。然而,他们以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逐渐变得旁若无人、一意孤行,最终失足落马,顷刻从华丽的舞台上消失,受到社会的制裁。这种人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变成了负值。
我认为,这类负面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改正,不管你有多少财富,你都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
要度过幸福的人生。要把工作做到最好、事业做到最大。就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正确的、正面的“思维方式”。
如今,回顾自己70余年的人生,我可以向大家断言,这个“人生方程式”,真实地、准确地表述了我们的工作和人生,它可以成为指示方向的路标,引导我们度过更加美好的人生。
诸位读者,我也希望你们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满怀“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所持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正面面对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如果能做到这些,我可以保证,你们的人生一定会硕果累累,一定会幸福美满。
在本书结束的时候,作为结束语,我想向大家介绍,给工作和人生带来硕果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内容:
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能同情他人、宽厚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勤奋努力;不自私,无贪欲;有感恩心,懂得知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等等。
对人类的未来承担重任的年轻的读者们,衷心祝愿你们通过持有上述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努力工作,走上人生幸福的光明大道。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为什么而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就是劳动的价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义。
诚然,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只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等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他说:
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
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我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他已70多岁,只有小学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几十年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又苦又累,不胜厌烦,有时也想辞职不干,但他还是承受住了这种种劳苦,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这样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感悟。
像这位木工师傅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我的心。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地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同时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你们承担着对未来的责任,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希望你们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时你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
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这一点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作物是甘薯。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是优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获取生活食粮的手段,同时也是磨炼心志、修炼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朴却切中肯綮的劳动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而在给人类带来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这一点在《圣经》一开头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达得十分清楚。
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
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