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宁波人

  • 定价: ¥65
  • ISBN:978755264077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宁波
  • 页数:332页
  • 作者:柴隆|责编:周真渝
  • 立即节省:
  • 2021-09-01 第1版
  • 2021-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宁波的城市精神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在此宏远的蓝图之下,于宁波百姓而言,纵有丰富的物质文化,仍需要更多精神上的食粮。河姆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千余年来为世人瞩目。
    文化小品集《宁波人》独辟蹊径,通过宁波人的日常生活细节构建城市文化史,摒弃陈词滥调,以真情实感、风雅而“接地气”的语言,以“人”带“城”,充分体现宁波鲜明的城市性格,为读者呈献一个韵味十足又不为人所熟知的宁波人群体。描绘一副朦胧、淡雅、耐人寻味的宁波人图景,生动鲜活地展示出宁波的风土人情、城市特质、人文性格等风貌,是全面了解宁波人的一个通俗文化读本。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作者从性情、世相、格调、市井、声色、品味入手,集合60篇文化漫笔,以小品文形式勾勒出宁波人的敢做敢当、宁波人的异想天开、宁波人的真性情与真本事、宁波人的辉煌和传奇,以及宁波人无处不在的小确幸。篇章架构“形散而神不散”,本书作为“都市人”系列的书籍之一,旨在追寻回味绵长的甬城乡愁,增强宁波本土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柴隆,时常关注宁波的人文历史,时常深入宁波市井生活,寻找城市历史的遗迹,这一切都源于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深热爱与眷恋!那斜阳西下的寻常旧巷,那沧桑厚重的人文气息,那浓郁的人间烟火味儿,都让他有了用文字描述的冲动……
    作者热衷于宁波地方史志研究,致力于宁波传统文化的保护,为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政协文史委特约文史研究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对宁波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撰写《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宁波卷》《亲历浙东合作》《北仑足迹》等著作,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近百篇,所涉领域较广,以记录宁波地方民俗文化见长。

目录

一  性情
  吾城与吾民
  开风气之先
  藏书之基因
  信义行天下
  做人家,做自家
  下饭呒告,饭吃饱
  腔调石骨硬
  赤膊穿长衫
  经世致用“小乐惠”
二  格调
  何以称宁波
  明州海上绮梦
  一船明月一帆风
  解语花
  微盐隐于水
  天童诗僧
  四明工巧
  雪隐
  甬上古书店风景
三  市井
  走遍天下,不忘江厦
  烟火城隍庙
  一半勾留是月湖
  家住鼓楼沿
  夜航船·桃花渡
  坊间七月半
  露天吃夜饭
  黄梅时节家家雨
  十三人搓麻将
四  声色
  遍地市声
  灵桥牌普通话
  “来发”音乐家
  嘴上一本生意经
  四明南词·滩簧·走书
  则见风月暗消磨
  麒麟童横空出世
  宁波人与中国早期电影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五  品味
  宁波人的味觉
  逐臭之欢
  生吃,不烹小鲜
  宁波人的那碗泡饭
  压饭榔头
  向人但说汤团好
  老酒糯米做
  □出来的菁华
  我的“一副”,我的“国”
  派头、噱头与花头
六  世相
  天下宁波帮
  老墙门春秋
  甬地男女
  外滩“小开”
  忍冬
  讲规矩,也讲契约
  墙外花开
  宁波人与上海人的纠缠
  岁华一枝

前言

  

    序言
    因为我们吃鱼长大的
    十八岁离开宁波后,到过很多地方,说起家乡,对方常常是无意识地回应一句:你们宁波人会做生意。年轻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常常不爽,尤其是20世纪末,对于文艺青年,生意几乎就是文艺的反义词。当然现在不一样了,商人又成了高级存在。
    但是有一次,在香港和几位老先生吃饭,席间说到香港电影,一位老先生突然对我说:得感谢你们宁波人啊,没有宁波人,哪有“邵氏出品”,哪有香港电影半壁江山。那天晚上,我破天荒喝了白酒,吃了三碗饭,一路吟诵着“东钱山水秀堪图,不数城南日月湖”回宿舍。
    因为宁波人会做生意,宁波的其他方面常常被淹没了。因为宁波人生意做得大,各行各业的王者中常有宁波人,船王包玉刚,棉纱大王陈廷骅,钟表大王李惠利,毛纺大王曹光彪,等等等等,但当我们说着“上海三大亨,两个宁波人”的时候,却经常忘了,养育出四明大地钟灵毓秀的浙东文化。从四明学派到姚江学派,到浙东史学派,宁波人其实身心都被加持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从小到大,宁波人的骄傲是骨子里的,但我们的表达始终乡土又亲切,类似“跑过三江六码头,摸过老蒋光郎头”。宁波人穿梭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身心璀璨,又游刃有余。
    没错,宁波人从来就是,身心璀璨,游刃有余。我们和这个国家一起经历过所有的坎坷和艰辛,即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宁波人也坚持守住自己的体面和淡定。我外婆不识字,一个字的阳明学都没听过,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明夷待访录》,但是一桌坐定,外公不上桌,我们不可以动筷子。十个人,七素一荤,外公没动荤菜,我们也不能动。外婆的口头禅是,我们宁波人吃鱼长大的,得比其他地方的人聪明,也得比其他地方的人守礼。所以,从小到大,遇到客人来,要重新烧饭添菜。去戏院,得换干净衣服。邻居送东西来,不可以空篮子还过去,因为我们吃鱼长大的。
    因为我们吃鱼长大的,我们知道从骆宾王、李白、杜甫到元稹,有无数诗人歌咏过四明的如画山水,我们是唐诗之路的驿站,也是四海的羁绊,旅人的客愁。天宝十二年(753),阿倍仲麻吕写下《明州望月》的场景,被不少电影表现过。老师给我们讲王安石的时候,会说,他在我们这里做过父母官啊,于是全班立马同情了王安石变法。
    可惜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宁波越来越降维成一个虽然繁荣但多少单调的商业城市。这个时候,一本钩沉我们底色和来路的《宁波人》就显得迫切又必须,而著述《宁波人》的Mr.Right,非柴隆莫属。
    柴隆尽管年轻,却已经是宁波文化和民俗专家,他的《宁波老味道》《宁波有意思》《江厦观潮》《千年郡庙》等著作,都已是宁波文化名片。这本《宁波人》让我尤其喜欢的一点是,柴隆从宁波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切入每一个专题,避开了政府工程的写法,又秉承了地方志的优点。我们借此轻松理解河姆渡,庄重见识臭冬瓜。一本小书,既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开阖,也有活脱脱的风土声色和市井世相。文艺先生柴隆,还会时不时地在春天的孝闻街描几瓣海棠,在秋日的文昌街秀一下梧桐,他为这个城市傲娇得不行,但方式却是轻描淡写的。他说,张岱写《阿育王寺舍利》,将舍利子描述得神乎其神,但黄宗羲说舍利这事不稀奇,晚上写文章,灯草上啪一声,爆出的坚硬小颗粒,就是草舍利。真是聪明又好看的写法。
    看过《宁波人》,想想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第一家榨油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的银行,以及同仁堂、鹤年堂、敬修堂、老凤祥、亨达利、亨得利、商务印书馆,全部由宁波人创办,实在是一种“牛逼”的感觉。同时呢,在寂寞的求学治学生涯里,回望我们祖上的梦之队,一路包括楼郁、张孝祥、杨简、王应麟、戴表元、方孝孺、王阳明、范钦、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徐时栋等,更是惊心动魄的体验。而且,还不只这些。1916年8月22日,孙中山先生由胡汉民、戴季陶、邓孟硕、朱卓文、陈去病、周佩箴等人陪同,搭乘曹甬铁路火车,于中午时分抵达宁波。孙先生直言:“宁波风气之开,在各省之先,将来整顿有方,自可为各省之模范。以地位、人材,均具有此项资格也。”是不是被爽到了?
    当然,话说回头,《宁波人》不是一本自我表扬的书,里面也有自我揶揄、自我揭露的地方,这些,我就不剧透了。反正,这是一本宁波人写给天下人看的书,它集合了“我族最强的鳞片”,但愿尺牍传出春消息。
    从小,一直认真读书学语言,得意于别人没听出我的宁波口音,现在人到中年,连说英文都带出宁波口音,只是我再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难为情。想起读大学时离家,外婆在大门口跟我说,想家就买条鱼吃吃,都是从这里游过去的,就觉得生为宁波人,便注定,要吞吐大海的消息。
    毛尖
    2019年7月
    (毛尖,宁波人,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非常罪非常关》《当世界向右的时候》《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一直不松手》《夜长梦短》《一寸灰》《凛冬将至:电视剧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