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

  • 定价: ¥69
  • ISBN:978750438696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
  • 页数:31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心理大师荣格,之所以广受追捧,至今仍有新作频频发表,奥秘在于他本人象征着两种形象:
    其一,象征着追寻灵魂的现代人。从空心青年到巨婴老人,不少现代人丧失人生的意义,呼吸着空虚和焦虑。而荣格几乎从人生的第一场梦开始,就展开其长达80余年的内在探索之旅;其二,更象征着受伤疗愈者。传统的疗愈者常常完美无暇、高不可攀,而荣格的一生,更接近于真实的普通人。他自身携带着精神分裂基因,历经无数创伤,但始终在发奋自我疗愈。
    荣格的一生,堪称心理学璀璨史,但更是其个人疗愈成长的宝贵全纪录。围绕其人生不同阶段及最重要的30场梦境,本书为你彻底揭秘荣格不为人知的自愈心路。助你直抵大师强大的内在本源,你心灵的独特、深刻及丰盈将由此开启。

内容提要

  

    即使伟大如荣格,依然逃不脱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精神病、被性骚扰、学渣恐惧……的命运劫难。公开与隐私,荣耀与屈辱,乐与痛,清醒与迷茫,也许你这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曾是荣格所经历的。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到底是找寻终极幸福、实现自我,还是始终漂泊彷徨,你的选择是什么?
    荣格与你的微妙差别在于,在内心的冲撞浩劫中,他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用分析梦、绘画曼陀罗、找寻原型等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生命故事。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因我们本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如同本书中的荣格。

媒体推荐

    从荣格留下的有关自己梦的记录,依循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自性化”,来描述内在历程,这是一本举重若轻、比传记更能传递荣格心路的书。以此种方式来思考荣格,放眼天下荣格学者,没人写得过李孟潮。
    ——王浩威 心理学家、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呼唤与否,神灵永在”,可谓荣格一生体现,包含受伤与治愈,最终成为自己的自性化之旅;读书也是读自己,犹如神秘参与和积极想象,有缘融入“最美丽的村庄”。
    ——申荷永 国内首位分析心理学家、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FAP)会长
    荣格学者李孟潮把分析的利剑指向自己本门的宗师,将荣格一生的故事展演成一个精彩的个案分析,观点直白、大胆又创意满满。
    ——吕旭亚 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师

作者简介

    李孟潮,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著有《浊眼观影》《抹杀的解析》《一生一次的初恋》《感应转化:投射认同与移情炼金术》《窥豹诸记》等作品。

目录

开篇 今天我们为什么学习荣格
童年 孤独的小石头
少年 凤凰男,学渣恐惧与青葱爱情
青年 1 让梦想疗愈空虚
青年 2 受伤疗愈者:我昨天受的伤都是为了今天懂你的痛
中年 1 弗洛伊德:杀死师父方能自我超越
中年 2 从白鸽少女到自成一体
中年 3 性、爱、婚姻的整合重生
老年 1 母亲之死与家庭重建
老年 2 旅行与乡土
老年 3 死亡是时间之神的恩赐
总结 心理发展与自性化
结语
附录 A 情结原型社会发展表
附录 B 系列梦工作记录表
附录 C 荣格自我疗愈年表
后记 最美丽的村庄

后记

  

    此书写作貌似偶然,实则也是命运之力的牵引。
    此书编辑何萍找我约稿时,我正处于中年危机的高峰回落时期。
    这场危机从2015年开始,当时我博士毕业,本以为人生到了巅峰。各方面顺风顺水。我已经订好了退休计划——含饴弄孙、安度晚年。至于写作,我的计划是这辈子只写四本书,而且已经写好了,后半生就是精益求精,惟精惟一,把这四本书修改得完美一些。
    然后人生的低谷就出现了,离婚迁居、中美危机,要不是有分析师、督导师、算命师、佛法导师们护驾保航,我铁定要抑郁症大爆发,去找同行们走后门住院治疗。
    约稿之初,颇无心情,一来我的“四部”计划会被打破,二来我吃够了违背本心,为钱工作的苦,所以带着很消极的心态答应了,心想只要改一改演讲稿就好了,反正这钱不赚白不赚,背叛理想就再背叛一次好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背叛。结果本书初稿出来我一看,发现不尽如人意。此时我为此书起卦,得到了蛊卦变坤卦,便决定此书从头再写。
    重写的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一是原稿中有很多《哲人玫瑰园》和《十牛图》的内容,过于精深,不适合入门读者;二是我在翻阅了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荣格传记后才发现,居然没有一个荣格的清晰的年表;三是荣格的这些梦境居然各个版本翻译不一,甚至英文版也和德文版也有细微出入。所以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查阅、校对。交稿日期一拖再拖。 此书完成之时,我也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境编号为“最美丽的村庄”,梦境故事如下: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上,大约十点左右,我正在一个美丽的古镇游玩,这个古镇类似上海金山的一个古镇或者浙江绍兴市步行街旁边的一条小街,小桥流水,阳光明媚,小镇没有开发,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我的心情极其舒适。正在小镇四处行走。就走到了一处戏台,它是长方形的,有着一个类似庙宇的顶盖,还有一条长廊,供人休息或观看演出,梦中我知道,这也是乡亲们祭祖祭神之地。这时看到一对青年男女正在排演,他俩说说笑笑,眉目传情。让人心生欢喜与祝福。此时我在梦里突然想起我在以前的一个梦中已经来过这个镇子,在那个梦中,我和爱人传文走过一条公路,走到了镇子另一边的一个美丽的湖泊,我们感慨,这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庄。 醒来后我想起,其实我在多个梦中都到达过这小镇周边,有时一个人在镇边农田游荡,有时穿梭于它的大街小巷,还有一次,和传文一起参加法会,看到我逝世的佛法老师,他起死回生,一袭白衣,英姿勃发。 此梦中的转化性元素是爱情与戏剧,该爱情来自初人青年期小镇青年之爱,不知学区房为何物,以为“常春藤”是房前屋后的植物,不知实为美国高校联盟。这戏剧也非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纯粹只是为了娱乐自我,取悦乡亲。并不在乎票房高低、豆瓣评论或者同行评议。 我远离这种心态好多年,以前经过这些古镇时,我都幻想着,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古镇租用一个房屋,专心写作。就像传说中那些我崇拜的作家们一样。2012—2015年,在澳门城市大学写作博士论文时期,我曾经有很短时问,小小地实现了这种愿望。但是总的来说,我已经远离纯粹的写作十多年,写作总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或者期望,要么是所谓市场的需求,要么是亲戚朋友们的拜托,要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术规范的需求。直到此书写作,可以算我写作异化再次转化,我欣喜地发现,原来此书,就是脱胎于我的四部著作中专业著作卷《感应转化:从投射认同到感应转化》,而且是原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感应转化:从投射认同到感应转化》中讨论了受伤疗愈者和受伤研究者,本来我是准备用文学手法来写作其中的案例部分的,尤其是荣格作为受伤疗愈者的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述。但是学术界视文学为深仇大敌,我有位师妹,甚至因为博士论文引用了一句民间谚语,便被答辩组导师们批判太过文艺。 但是我,作为一个内倾直觉者,属于我的本质语言就是文学性语言,黑塞的《悉达多》中,有一段话一直鼓舞着我,那是悉达多和佛陀的对话,悉达多赞赏佛陀,向往佛法,但是他告诉佛陀,他认为在佛法中存在一个小小的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大彻大悟的佛陀教诲内涵丰富,它教导众人诸恶勿作,众善奉行。但是有一点,却未包含在如此明晰庄严的教法中,那就是,他没有包含佛陀自身经历的秘密,在千千万万人中唯有他一人经历的秘密。” 心理咨询,总是与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些纯属个人的爱恨情仇,只有在一个前提下,才能被展开、被倾诉,这个前提就是咨询师作为一个整体,许诺为来访者严格保密,许诺对来访者的一切经历不进行道德判断、价值判断、真假判断。来访者的故事要是被缩减为量表上一个分值,然后sPss上场,卡方检验、逻辑回归、结构方程三板斧,一通操作猛如虎,回望这一切的科学硝烟、历史尘埃,在其背后,岂非正如悉达多所言:“万物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一个地方断裂开了,通过这个小小裂口,某种陌生的东西、某种崭新的东西、、某种以前没有展示也不能展示、没有证明也不能证明的东西,涌人了这统一的世界。” 传文在此书写作中出现于我生命中,她和我一样,受伤于这父权制坍塌、金融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没有她的鼓励,此书无法完成。此书完成于一个初春的夜晚,云归千峰静,月出万松明,祝愿此书的所有读者能够跨越人生的坎坷,在抑郁与空虚的年代,安住于您心灵中最美丽的村庄,享受生命的衰老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