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韧性(精)/首席经济学家系列

  • 定价: ¥65
  • ISBN:9787505752955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友谊
  • 页数:283页
  • 作者:沈建光|责编:张奇
  • 立即节省:
  • 2021-10-01 第1版
  • 2021-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出大国,其创新产出对世界来说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的蓝图,即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呈现蓬勃之势,技术的力量将推动社会治理、生产、生活方式向数字化转型,既促进中国经济内生性动力的培育,又推动长期视角下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本书制作者把近年的研究心得重新整理,汇集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本书中,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剖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希望借此书搭建和业内沟通交流的桥梁,共同探索宏观研究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框架。

内容提要

  

    全球疫情暴发改变了全球经济与宏观政策既定的演变路径,使得全球产业链重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各国因疫情陷入“二战”以来的深度衰退,开启了新一轮全面刺激之路。发达国家新货币理论悄然实践,尤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甚至计划将政府债务率推升至“二战”后最高水平,全球通胀中枢抬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对外要应对国际秩序变化、逆全球化潮流等挑战,对内要破解疫情下经济恢复、转型升级等难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机遇和挑战并存,疫情催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国数字化浪潮的跨越式发展,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引擎和突破口。
    本书重点讨论了疫情下的新货币理论实践、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产业链重构、疫后经济增长动能、财政货币应对之策、科技创新、预防金融风险等话题,系统分析了这些影响中国经济的变量,梳理中国短期、中期、长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进行研判和展望。

媒体推荐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化,主要靠出口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难以持续,提升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本书从疫情冲击、经济转型、产业链变迁、科技创新等维度阐释了大变局下的双循环战略选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为剖析中国经济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有益视角。
    ——李剑阁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数字经济将有效带动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调整,助力中国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改变中国传统经济版图,启动转型发展新引擎。本书以数字化转型为切入口,剖析中国经济的韧性,探寻中国短中长期的发展机遇,立意深远,值得推荐。
    ——李扬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窒理事长
    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沈建光博士顺应大势,应用大数据创新经济研究新范式,用精细化的数据助力宏观经济研究;创新指数编制,为政策研究提供更及时、更扎实的基础:聚合多渠道数据,利用Al技术搭建经济研究新框架。这些探索使沈博士的研究更有新意,更扎实可信。愿诸君从书中体会大数据的魅力,共同探索经济学的新天地!
    ——吴晓灵  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为此.要坚持全面改革,扩大开放,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本书聚焦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全球视野、宏微观结合,深度剖析了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外延.值得一读。
    ——杨伟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财办原副主任

作者简介

    沈建光,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曾作为首位进入欧洲央行工作的华人资深经济学家,负责亚太经济预测和分析;历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经合组织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经常受邀参加国家主要经济决策部门专家咨询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莫干山研究院副院长。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访问学者,拥有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曾出版《变革: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什么决定中国未来?》等著作。

目录

序言:数字化的力量
第1章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全球经济
  重回大萧条?警示还是误导
  疫情造成的衰退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吗
  RCEP:全球化逆流下的突围与反击
  中美经贸关系将逐步转为“遏制合作”
  后安倍时代的“安倍经济学”
第2章  美国“再工业化”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全球产业链重构下中国的挑战与应对
  “二战”后美国制造业的变迁与衰落
  高端制造回流,能挽救衰落的美国制造业吗
  产业链外迁,中国怎么办
  东盟贸易增长背后的产业链风险
  纺织行业如何应对产业链转移压力
  群雄逐鹿之下,中国投资如何布局越南
第3章  把脉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
  再议破除“四万亿”恐惧症
  从2000家企业季报看疫情冲击
  后疫情时代,出口怎么走
  提振消费的五大挑战和应对
  逆势之下,中国FDI何以跃居世界
  内循环下房地产调控走向何方
  经济复苏的挑战与应对
第4章  数字经济助力提升中国经济韧性
  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释放数据生产力
  以“双循环”应对“大变局”
  疫情推动中国新一轮产业数字化变革
  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把脉“新基建”:如何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的未来
  数字经济助力双循环
  看清经济学与科技融合的大趋势
第5章  科技赋能金融数字化
  数字科技赋能消费金融
  “科技创新”战略有何深意
  BigTech推动金融数字化变革
  金融数字化进阶之路
  数字化打造良好金融生态
  数字科技赋能金融监管
第6章  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货币理论下的突围之路
  拜登刺激新政的风险和机会
  超宽松货币下的资产价格走势
  拜登新政下的八大看点
  2021年美元反转的三大原因
  关注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六大转变
  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重点
  创纪录增长后,中国出口如何演进

前言

  

    序言:数字化的力量
    数字化的力量我从事中国经济研究有近30年时间,起于欧洲,辗转于芬兰央行、经合组织、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多年时间里在赫尔辛基、巴黎、法兰克福、华盛顿等地关注中国经济的腾飞。2007年,我回到香港,先后加入中金公司和瑞穗证券亚洲公司,在这个背靠祖国内地、放眼全球的地方,近距离看中国和研究中国经济,从指导投资的角度向海外主要机构投资者、跨国公司负责人介绍和预判中国经济运行趋势。
    2018年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尝试。此前一年,一家科技公司高管找到我,向我描绘了“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法来精准、实时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大势”的远景。这个提议直击我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经济学研究少有理论性突破,一些经济学原理也很难解释当下的经济现象,比如中国经济崛起、负利率的蔓延和影响等。也许,利用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等新方法做宏观研究,可以打破传统经济学的瓶颈,而这一点,只有大型科技企业能做到。于是,我离开了国际投行,成为中国位科技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科技公司的工作模式和研究方法均和以往有很大差别,所幸我很快组建了团队,摸索新的宏观研究思路,并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数字化的力量,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踏浪前行,实现了年均超9%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随着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生产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又从工业化迈人信息数字化,人口红利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刘易斯拐点凸显、环境污染成本上升、资本投资回报率下滑、出口份额达到顶峰,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的拉动已显疲态。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经济增速低于8%。2016年以后,经济增速下降到“6”时代,进入新常态。
    在新形势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数据”增列为第七大生产要素,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大幅提升了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导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未来科技的力量将加倍释放。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经济影响巨大,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降6.8%,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但数字经济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体现在强化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助力社会生产有序恢复等各领域,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比如,大数据分析支撑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精准施策;5G应用加快落地,5G+红外测温、5G+送货机器人、5G+清洁机器人等已活跃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等。此外,疫情催生居民生活消费习惯出现较大改变,云办公、云课堂、云视频、云商贸、云签约、云医疗、云游戏等新消费需求释放巨大潜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由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引发了新的博弈和矛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思潮抬头。面对外部挑战,一方面我们应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
    ……
    当前,中国数字技术发展势头良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支柱。未来在新一轮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有望“弯道超车”。科技创新的蓬勃之势,让我对未来中国经济满怀期待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经济治理框架的深层次转变,即从实现小康社会阶段的“增长优先”转向共同富裕阶段的“兼顾增长和公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债务难题、碳中和目标、老龄化加剧、贸易摩擦、产业链重构等,尤其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将考验中国发展和应变的智慧。
    但科技变革的力量,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可以优化分配方式和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共享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此外,还司以减少资源消耗,促进生态环境宜居,有助于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出大国,其创新产出对世界来说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的蓝图,即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呈现蓬勃之势,技术的力量将推动社会治理、生产、生活方式向数字化转型,既促进中国经济内生性动力的培育,又推动长期视角下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我把近年的研究心得重新整理,汇集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本书中,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剖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希望借此书搭建和业内沟通交流的桥梁,共同探索宏观研究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框架。
    文末,衷心感谢李剑阁、李扬、吴晓灵、杨伟民4位领导和前辈对本书内容的肯定及推荐。感谢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和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感谢本书编辑李姗姗、钱晓曦,以及同事朱太辉、张明明、杨芳的辛勤工作和协助。当然,本书中的观点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的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沈建光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