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90%的健康问题都与精神压力有关。心要静,身要动,营养均衡不过剩,是历代养生家共同提倡的养生三大法宝。
受够了寻医问药的苦,才懂得正真的灵丹妙药就在我们体内。希望每个渴望健康的人都认识到:防病抗衰老重点在调控情绪,健康又长寿关键是修心养性。
人有情绪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绪是本领,人人都要认识本能,又要不断提高控制情绪本领。如何调节控制情绪、修心养性?本书则选取了行之有效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个人是否会生气,只在转念之间。只有把控情绪,才能把控自己的生命轨迹,才能把控未来发展。只有减少或降低不生气的频率,才不会掉入疾病缠身的陷阱,你的人生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内容提要

情绪过激和负性情绪持久而导致发病已经成为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心要静,身要动,营养均衡不过剩,是历代养生家共同提倡的养生三大法宝。郝万山教授以81个生动无比的真实医案,昭示健康养生的根本:百病生于气,养生先养心。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作为一个从医五十载的老中医,他大的愿望是天下人都不得病、少得病。他在书中春风化雨般通俗讲述中医理论,并为读者提供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每个渴望健康的人都认识到:防病抗衰老重点在调控情绪,健康又长寿关键是修心养性。
媒体推荐
不焦虑、不生气,就能不生病;知未病、治未病,才能夕阳红。
——沈力(主持人)
养生、养心、养性,我听郝老师的。
——阎崇年(清史专家)
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人生怎样才能健康、成功和幸福。
——王立群(文化学苦、河南大学教嫂)
与研究《伤寒论》五十载的医学大家郝万山教授共同探讨健康长寿之道。
——祝总骧(经络学家,“312经络锻炼法”创始人)
小时候就看过妈妈手抄的歌谣叫《莫生气》,长大了才知道不生气那么有意义。开卷有益,一块儿学习“有快乐才有健康”的道理。
——悦悦(北京卫视养生堂主持人)
人有情绪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绪是本领,人人都要认识本能,又应当不断提高本领。很多疾病本来就可以不必发生。
——中医学家 郝万山
作者简介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经典全国示范教学《伤寒论》主讲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华夏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伤寒杂病论学术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
郝万山教授被国内外五所中医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或终身教授。讲学足迹涉亚、欧、美、澳和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是中医学术和中医文化的著名传播者。
目录
第一章 你能控制好情绪吗
80%的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
头发与情绪怎么扯上了关系
鸽子得脑出血为什么比人康复得快
没有情绪的反应,人类就不可能繁衍到今天
情绪到底如何界定
情绪是座大房子,“七情”“五志”是根基
没有哪种灾难比心理危机带来的痛苦更多
人类调控情绪所走过的路
情商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更是生命健康的基石
第二章 都是生气惹的祸
消化系统许多病都是情绪惹的祸
生气给 14岁少女种下了什么病根
丈夫背信弃义,妻子饮食俱废
百病生于气,不生气就不生病
脾胃是后天之本,胃气壮则身体好
老编辑病来病去的玄机
一点火就着的脾气为啥不利于健康
胃是情绪的显示屏
第三章 人体胃肠的奥秘
重读天净沙,谈谈断肠人
赶车的壮汉为什么突发肠穿孔
恐惧让值班的女孩一夜患病
产后生气遇困难,胃肠痉挛 40年
长达 14年的腹痛、腹泻竟然来自坏情绪
10 倍的工资,也付出了10倍的身体和心理代价
儿童排便难,家长焦虑是根源
人脑生来有两个,关照好肠脑才能根除消化系统慢性病
“食不语”与消化系统的利害关系
大道至简,三招解救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第四章 女性特殊时期的关爱
悲伤暴怒后月经突然中断
肝主疏泄而藏血,为女子先天之本
开车受惊吓,女孩收到了闭经这个沉重的“礼物”
负向情绪是女性特殊时期的无形杀手
坐月子生气百分之百会引发各种疾病
气血失和,身体多处疼痛难平息
守护生命的元气通道——三焦
第五章 人会被吓死吗
恶作剧竟然吓死了人
对癌症的持续性焦虑远远大于癌症本身对健康的损害
一个极度恐惧导致精神崩溃的心理实验
人会被吓死,并不是空穴来风
人体的自调机能是健康的保护神
“非典”的启示:看透生死反而不会死
解放自调机能,方得养生真谛
第六章 烦人的皮肤病
脂肪瘤为什么神奇地减少了
郁闷焦虑使皮肤淀粉样变顽固难愈
皮肤与神经,原本是同宗
银屑病全面爆发只因房产纠纷
痤疮类常见皮肤病是如何痊愈的
白癜风轻与重是情绪的晴雨表
促进皮肤病好转和防止复发最有效的方法
第七章 莫名其妙的痛
固执己见说胃痛,断送了自己性命
突然脚跟痛,病因居然是心肌梗死
女士脚跟痛,竟然是心病
全身窜着痛,伤什么都不能伤心
学习压力大,学生头痛多
白领不堪重负,疼痛缠身真要命
痛经难耐,竟是自我暗示在作怪
病都是自己作的,不作死就不会死
治病从调肝开始
第八章 都是焦虑的错
从即将赴美留学的大学生看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掀起精神疾病的盖头来
身心都健康,才能成为百岁健康人
妈妈焦虑儿恐慌
儿子焦虑爹紧张
家长焦虑洁癖,孩子行为怪异
治疗身体、平复情绪才能停止焦虑
第九章 远离惊恐发作
惊慌恐怖的感觉在一瞬间神奇消失
判断急性焦虑发作的四个依据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存在的病机
心脏病发作,不要迷信别人的经验
惊恐障碍、冠心病发病要分清
第十章 和抑郁说再见
一位中年女士的痛不欲生
诊断精神抑郁症的两大标准
病在情绪,根在身体
抓病机,一人之计在于胆和三焦
阳光下的运动胜过吃药
别让讳疾忌医害了你,抑郁症完全能够治愈
躁狂发作,健康都去哪儿了
第十一章 气从何来
人在疲劳后容易发脾气
饥饿低血糖,情绪难稳定
性饥渴是夫妻生气的导火索
骨折外伤后,焦虑暴躁难自控
经前和经期情绪爱波动
睡眠不足容易极度情绪失控
如何防止和面对情绪失控
第十二章 情绪真的能决定人生吗
老罗和老薛的“冰火两重天”
正向情绪带来高能量,负向情绪导致低能量
提高管理情绪能力的八个要领
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知未病与治未病
附录一 养生有术
附录二 郝万山66条养生金句
前言

再版序
养生先养心多年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郝万山说健康:不生气就不生病》,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不少人向我反馈,看了这本书,才意识到自己患病的缘由,从此身体便一天天好了起来。我也清楚地记得,一位年过花甲的男士,抱着这本书来门诊找我说:“郝教授呀,你为什么不早30年写出这本书?如果30年前我看到了你这本书,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不会生大气了。随后也就不会闹大病了,我的人生、我的事业也就可以改写了。”原来他30年前由于工作单位的矛盾以及家庭的不和,连续生了几场大气,引发了重度焦虑、抑郁,从此身心痛苦难耐,多种疾病缠身,生活质量下降,事业一事无成。
人生在世,都希望自己健康快乐、事业兴旺、一生幸福,可是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首先就是不生病、少生病。如何才能不生病、少生病?这显然就涉及如何养生、如何防病的问题。
心要静,身要动,营养均衡不过剩。这是历代各个门派的养生家共同提倡的养生三大法宝。静能生慧,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物,诸般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无往而不胜。心静则身安,身安则体健,心安体健,疾病则无由而生。动能生阳,阳气旺盛而通达,则气血流畅,肌肉丰满,筋骨强健,百病少生。营养均衡不过剩,就能够不得或少得代谢性疾病。一般来说,谈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应言之有物,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讲养心、静心、修心、养性、调控意识情绪,听起来虚无缥缈,做起来无形无影,就难被大家理解、重视和接受。其实静心才是健康长寿首要法宝,养心修性才是养生诸法中第一法门。
影响人类健康长寿主要是疾病,古代中医把导致疾病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感受了外来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具有传染性疫疠邪气而发病,这叫外因;二是由于内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过激或负向情绪持续过久而发病,这叫内因;三是由于饮食不当、性生活失调、跌扑刀枪虫兽所伤而发病,这叫不内外因。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物质生活富足、预防医学发展,外因和不内外因都得到了有效防范。唯独情绪过激和负向情绪持久而导致发病内因却愈演愈烈,成为威胁人类身心健康最主要因素。
几年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说,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哪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危机一样给一代青年带来无比痛苦。临床统计显示,由于心理情绪因素而造成心身性疾病患者,高达就诊患者总数80Z~90%。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90Z健康问题都与精神压力有关。可见当代威胁人类健康主要因素,是人类自身情绪。
作为一名医生,我和各种各样病人打交道已经半个多世纪,对病人在疾病痛苦中挣扎,感同身受。对因心理情绪因素而导致疾病产生并缠绵难愈,了然胸中。真是病由心起,魔由心生!我多么希望天下人都不生病呀!
怎样才能不生病?我结论是:不生气就不生病!当然我这里所说“生气”,代表所有负向情绪和过激情绪;我这里所说“病”,主要是指心身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
本书呈献给大家是,我亲眼看到因为心理情绪因素所导致疾病产生、家庭失和、事业挫折大量实例,借此希望大家能意识到,防病抗衰老重点在调控情绪,健康与长寿关键在修心养性。
人有情绪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绪是本领,人人都要认识本能,又要不断提高控制情绪本领。如何调节控制情绪、修心养性?本书则选取了行之有效方法与大家分享。
在本书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之际,谨以此文作为再版之序。
椰万山
2027年8月25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