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世界文学研究

一间自己的房间

  • 定价: ¥42
  • ISBN:978757222548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教育
  • 页数:282页
  •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
  • 立即节省:
  • 2021-12-01 第1版
  • 2021-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文艺女神伍尔夫的魅力哲学是:
    聪明女性的独立方式,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始——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才是幸福之源。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本书源自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一经出版,风靡全球,感动千万读者,被誉为“女性精神觉醒的必读经典”。
    “它刺痛我,使我流泪,不停颤抖。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我想要尽可能地读得慢些,再慢些。一个段落里我会来回读个三四遍,才会推进到下一个段落。”

内容提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其随笔代表作,本书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人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复活。该作被誉为振聋发聩的“女性主义文学宣言”。

目录

Chapter 1
Chapter 2
Chapter 3
Chapter 4
Chapter 5
Chapter 6

前言

  

    作者:[美]苏珊·古巴(Susan Gubar)  齐彦婧译
    再没有一本书能比《一间自己的房间》更光芒四射,或是——用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喜欢的一个词形容——璀璨夺目了,也没有哪本书比它更容易让人误以为简单易懂,尤其对美国人而言,他们虽然与她使用同一种语言,却不了解她在头几段中讽刺的学术机构,也不熟悉她通篇都在拷问的法制史、社会史。它的璀璨夺目,完全要归功于文中那些时而引人人胜、时而令人费解的典故——我想在今天,任何国家的读者都会这样认为。这本书不但引用了大量文学与历史典籍里的内容,还出现了不少狡黠的侧面提及、公然的人物借用、巧妙的象征、夸张的反讽,这些手法表明伍尔夫有意借小说化的叙述——那些反映性别在经济学、心理学、美学、性学方面影响的“谎言”——来淡化自己学术上的企图,也表明伍尔夫决心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不让他们无聊得走神。由此,我们能明显看出本书与《远航》《夜与日》《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奥兰多》这类小说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这些作品都先于《一间自己的房间》完成并出版。就连文中那个简洁直观的核心论点——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都是对复杂的物质主义观点的高度浓缩,以某种简明的速记符号书写,需要破解才能领会。
    很多读者或许会问,我们难道不应该认出伍尔夫笔下的人物,她的玛丽.贝顿、玛丽·赛顿和玛丽·卡迈克尔吗?被人撞见在女校花园徘徊的J.H.到底是谁?伍尔夫认为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的五百英镑年收入,放到现在价值几何?朱迪斯‘莎士比亚这个早慧的天才为什么会被葬在“大象和城堡”外面?用克洛艾喜欢奥利维娅这个故事引出“别跳起来,别脸红”这句告诫,是否有其深意?还有,伍尔夫笔下的叙述者在一段文字中担心红窗帘背后躲着查特莱斯·拜伦爵士,在另一个段落中又怀疑阿奇博尔德.博德金爵士躲在餐具柜的桌布底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的答案绝非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是它们让这部后来成为女权主义发展史上经典文本——若非唯一标准文本的话——的作品不断引起回响。这些疑问,凸显了《一间自己的房间》全文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拷问,也强调了后世的众多评论家对书中观点的不同意见,这一切无不表明,伍尔夫提出的性别平等问题无法被简单地解决,对这本书也不能简单地去理解。
    从这些关于典故的问题中挑一个入手,就如同顺着一条紧绷的细线,在文本蛛网般错综交织的意义之网中穿行。比如,J.H.就绝非随意安插的路人。1928年4月,弗吉尼亚·伍尔夫探望了临终前的简·哈里森,她深知这位知名古典学者曾付出过怎样的个人代价,才成为英国首批女性学者中的先驱。哈里森是位著名教师,曾力排众议,成为首位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古希腊宗教信仰的古典学者,并且,正如她的传记作者桑德拉·皮科克所写,她这样做是为了证明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母系社会。伍尔夫在1928年的一篇日记中回忆,这位七十八岁的老妇人显得“崇高、满足而疲惫”(《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第三卷,第180页)。这个印象,为哈里森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幽灵式的复活打下了基础,哈里森身形佝偻却望之俨然,在春日的暮色中现身一所女校。可想而知,这些背景知识能触发一系列联想,让人看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史、女性在20世纪早期的职业发展情况与古希腊女神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在第一章,复活的哈里森一出场,天气就骤然起了变化,这是因为她曾研究过古人在换季时举行的仪式吗?
    ……
    伍尔夫本人后来再谈这个话题时也以“房间”开场,仿佛凭直觉知道它深受读者的喜爱。她第一次这样做,是在一场题为《给女性从事的工作》的演讲中,她一开始便告诉听众“房间已经是你们自己的了,但里面依然空空如也”。后来她又在一本书中提到了它,她原本想把这本书写成“房间”的续篇,却意识到自己写下了一部更受争议的和平主义宣言。1938年,霍加斯出版社印发了数千张宣传卡片,印有《三个基尼金币》获得的正面评价,还附上了一句推荐语:“《一间自己的房间》的作者问,女人该如何阻止战争?”(《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第148页)《一间自己的房间》丰富的文本意涵无疑是伍尔夫的胜利,无论这是她本人在写作生涯中不懈努力的结果,还是读者数十年来的诠释使然。阅读这本书——她本人最满意的散文之一——我们或许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并不存在,就连单独成文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也不存在。她卓绝的创作天赋,能让我们——她的每一位读者感到,我们就是语言,我们就是音乐,我们就是意义本身。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可是,你们要问了,我们要你讲的是“女性和小说”,这和自己的房间有什么关系呢?且容我细说分明。听到你们要我讲“女性和小说”,我走到河畔,坐下,开始想这几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说不定很简单,讲几句范妮·伯尼就好,再来几句简·奥斯汀,推崇一下勃朗特姐妹,拿哈沃斯牧师宅邸。的雪地即景白描一下,都好。再要不然,讲得出来的话,那就拿米特福德小姐讲几句妙语打趣一下,再恭恭敬敬地引述一句乔治·艾略特。,带一句盖斯凯尔夫人,这样应该就没事了。可是,回头再多想一下,这几个字却又看似没那么简单。“女性和小说”这样的题目,意思可能就像各位想的那样,女性和女性喜欢的小说,或者是女性和女性写的小说,再或者是女性和写女性的小说,再要不然就是这三层意思搅和在一起拆不开,而各位也正要我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可是,待我从最后这个观点来想这个题目,这好像是最有意思的观点,没多久就看出这样的观点有无法挽救的缺点了。因为,我绝对没办法讲出个结果来。因为,我绝对没办法尽到我认为主讲人理应尽到的本分,也就是在讲了一小时的大道理之后,能拿出一点真知灼见来供各位收录在笔记本内,摆在壁炉台,长年累月地供奉下去。我能做的,顶多就是针对一个小一点的问题提供一点浅见——那就是女性一定要有钱,要有自己的房间,这样才有办法写小说。这样一来,各位就会发觉有关女性的天性、有关小说的根本,这么大的问题根本就没解决。这两大问题,解决的责任且就容我在此敬谢不敏吧——女性和小说的问题,在我这边目前尚属无解。不过,为了做些弥补,我就针对有钱和房间的事情,向各位阐述一下我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看法的。所以,在此,我要当面向各位将我的思路是怎么走到这里来的尽可能做一个完整、坦率的说明。说不定我把我这说法背后的想法、偏见摊在各位面前之后,各位就会发觉,这和女性确实有些关系,也和写作确实有些关系。无论如何,一遇到很容易招惹是非的题目——只要一牵扯性别,注定是非不断——就很难再奢望说出什么真正的道理。人啊,不管有什么看法,能做的顶多就是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是怎么产生的;能给别人的,顶多就是给别人机会去体察说者有什么浅陋、偏颇、离经叛道之处,再自行琢磨自己的结论。小说在这里内含的道理,恐怕就比事实内含的要多了。所以,我便打算享用一下小说家逾矩、破格的特权,跟各位聊一聊来此之前两天我是怎么过的——聊一聊各位出的题目是何等沉重的担子,落在我的肩头,压得我整日埋头苦思,坐卧不安。不用我再啰唆,想必各位已经知道,以下所述,子虚乌有。牛桥者,纯属杜撰,芬翰者,亦复如是。所谓之“我”,省事的代称罢了,绝对查无此人。而我口中所述,自然也是假话连篇;只是,未必没有些许真言夹杂其间,这就有劳各位自行琢磨,找出真言何在,判断是否值得收藏了。若是没有,各位一股脑儿丢进废纸篓抛诸脑后即可。
    所以,我呢(各位要叫我玛丽·贝顿、玛丽·赛顿、玛丽·卡迈克尔,或是其他什么的,悉听尊便——名字在此无足轻重),就在一两星期前,顶着10月明朗的天光,坐在河畔,陷入苦思。先前说的肩头重轭,也就是“女性和小说”这样的题目,会勾起各色各类偏见和情感的题目,压得我抬不起头来。但见左右两旁不知名的矮树丛,金黄,绯红,斑斓光灿如火,看似焦心到烧了起来。远望对岸,杨柳低泣,永世的哀歌“,柳丝如发,披散肩头。河面随兴映现天光、桥影、火红的秋树,有学生划桨操舟顺流而下,划破了倒影,但是河水旋即聚拢如初,恍若未曾有人来过。独坐于此,足可耗尽日出日落,沉浸于思绪,浑然忘我。思绪——说是思绪太堂皇了,过当——似线垂下,落入河心。轻摇缓摆,分秒不停,忽焉在此,忽焉在彼,晃荡在倒影、水草之间,任由水流托升、沉落,迄至——各位也知道那轻轻一拉——一缕心念乍现,凝聚在线头。接着,小心翼翼地提溜出来,小心翼翼地摆放妥当。哎呀,你们看看,就摆在草地上!好渺小、好卑微啊,我这念头!懂门道的渔夫就算抓到了鱼,也会撒手放回水里,等它长肥一点,值得费事下锅捧上餐桌再说。所以,我就不拿我这念头来给你们添麻烦了。不过,接下来我要说的,各位要是一路听下去,仔细找,说不定找得到。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