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分裂的自我

  • 定价: ¥49.8
  • ISBN:978755965867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76页
  • 作者:(英)R.D.莱恩|责...
  • 立即节省:
  • 2022-04-01 第1版
  • 2022-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精神病学领域经典专著,是生存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开创性成果。
    本书作者R.D.莱恩是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他借助日常语言,对临床上的疯狂现象,展开生存论哲学的讨论,这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的努力。生存论哲学传统是本书主要思想来源。
    改变我们对精神病的认知方式,精神病或许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分裂的自我”的结果。
    这部具有开创性质的作品让疯狂变得可以被理解。精神病学家莱恩通过对他治疗过的病人的案例研究认为,精神病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我们体内两种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种是我们真实的、私人的身份,另一种是我们呈现给世界的虚假的、理智的自我。
    莱恩毫无保留地在大量案例分析中奉献理解与爱,以悲悯之心抚慰着万千孤独的心灵。
    完整翻译原书索引,方便研究者通过边码定位原书相关位置,做进一步学术探讨。

内容提要

  

    《分裂的自我》首版于1960年,是一部精神病学专著,作者莱恩是一位精神病学家。
    本书关切类精神分裂和精神分裂个体,研究探索临床疯狂现象,理解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并借助日常语言,对这些疯狂现象展开生存论哲学的讨论,这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的努力。
    这部作品让疯狂变得可以被理解,并由此改变了我们对精神病的认知方式,给在社会框架中被定义为正常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了解“精神病人”的可能。莱恩通过对他治疗过的病人的案例研究认为,精神病或许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分裂的自我”的结果,或者说是我们体内两种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种是真实的、私人的身份,另一种是呈现给世界的虚假的、理智的自我。
    作者区别于急切地将人纳入“正常与否”的传统治疗,他毫无保留地同情现代人的存在处境。自我在外界重压之下无法表达真实,然后一步步走向了精神崩溃。莱恩带着深切的理解与爱,使埋藏着的希望露出了引线,指引人们走向真正的健全。
    《分裂的自我》也是一部充满爱的慈悲之书,以悲悯之心抚慰了万千孤独的心灵。

目录

初版序言
鹈鹕版序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学的生存现象学基础
  第二章  从生存现象学理解精神病
  第三章  存在性不安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身体化的自己和非身体化的自己
  第五章  类精神分裂的内自己
  第六章  假自己系统
  第七章  自身意识
  第八章  彼得个案
第三部分
  第九章  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十章  一位精神分裂患者的自己和假自己
  第十一章  荒园之魂:对一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研究
译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

  

    当下之人,无法尽述诸事。二十八岁那年,我着手撰写本书,首先希望表达这样一个思想:我们能够理解那些临床的精神病人,理解的程度,可以大大超乎常规想象的限度。当然,这样的理解,需要归限于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尤其家庭内部的权力格局。本书完成了这一任务。然而,今天看来,我当时全力聚焦于思考、描述特定的精神分裂生存状态,殊不知,自己先已掉进本想躲避的陷阱,我想说的是:在本书中,我写他们(Th。m)太多,写我们(Us)太少。  从根本上说,问题出于我们(Us)。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我们的文明本身意味着压抑。我们既需要服从文明,也需要满足本能(对于弗洛伊德,明确说是性本能),两者之间存在冲突。面对这一冲突,弗洛伊德一时看不到出路,他渐渐相信,人与人之间朴素的自然之爱已不复可能。
    我们的文明压抑“本能”,不仅性欲,也压抑任何形式的超越。置身单向度人群之中,如果谁拥有自身独特的多向度经验,又无法全然否定或忘却,那么毫不奇怪,他将被人群摧毁——除非他背叛自身经验。
    当今时代,被我们称为正常、健全、自由的疯狂渗透了我们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所有的参照系都意义不明,含糊不清。
    宁死不与社会抗争,被我们视为正常;承认自己灵魂失丧,  却被我们看成疯子。宣称人是机器,可以被我们捧为大科学家;承认自己是机器,却被我们称为“人格解体”(此乃精神病学行话);骂黑人是劣等种族,竞备受我们尊敬;视自身白皮肤为某种不治之症,却被我们视为不可救药。
    在一所精神病院,一位十七岁的少女告诉我:她恐惧至极,因为她体内藏着原子弹。我们据此认为她脱离“现实”,给她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将其诊断为危险的妄想症。其实,我们的政治家才患了妄想症,竞相炫耀毁灭性的核武器,彼此恐吓;我们的政治家才是远离“现实”,才是真正的危险!
    精神病学可以走向超越,拥有真实的自由,实现真正的成  长。某些精神病学家有幸于此。不过,总体而言,借由所谓“非伤害性折磨”,我们的精神病学很容易沦为洗脑术、行为矫正术。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拆除了那些紧身服、打开了铁笼、废除了脑白质切除术,但这些被更轻易的额叶切除术和镇静剂所取代,而正是它们在病人内部建起了栅栏、锁上了牢笼。我如是说,意在强调:我们所谓的“正常”“适应”等,基本上意味着弃绝欢乐、背叛潜能。为适应虚假的现实,我们过于擅长营造虚假的自己!
    是啊,本质上,问题出于我们(us)而非他们(Them)!只是,别为难本书了;过去,一位老成的青年写了这部书;时光流逝,让我徒增年岁,但今天的我,生命更年轻。是为本序。
    R.D莱恩于伦敦
    1964年

后记

  

    《分裂的自我》是一部精神病学专著,作者莱恩是一位精神  病学家。
    然而在精神病学史上,莱恩却被定义为“反精神病学家”,  他和他的工作,被归入“反精神病学”的路线、范畴和阵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精神革命”席卷全球,从东方到西  方,从纽约到巴黎,撼动文明根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而  这样的“精神革命”,即与“反精神病学”密切相关,而且某个  意义上是“反精神病学”的结果。如海涅所说:精神走在行动  之前,恰如闪电走在雷声之前。“反精神病学”思潮的第一道闪  电,便是《分裂的自我》(1960)。往后依次才是:托马斯·沙茨  (Thomas Szasz)《精神病学的神话》(1961)、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疯癫与文明》(1961)、戈夫曼(Erving Gnoffman)《收  容院》(1961)、肯·凯西(Ken Kesey)《飞越疯人院》(1962)等。  从发表时间上看,《分裂的自我》位于一系列著述之首,确属滥  觞之作。在轰轰烈烈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莱恩与萨特、福柯并  肩战斗,频频应邀赴美讲学,亮相媒体面向大众,被欧美青年们拥立为文化先锋和精神偶像。二。一。年,为纪念《分裂的自我》出版五十周年,两位专家主编了《莱恩:纪念(分裂的自我)五十周年》,于二。一二年由英国PCCS出版社(专门出版心王单学和精神病学专业书籍)推出,开篇引述当代精神分析大师、时任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温尼科特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八日致莱恩的信:“……初读您的手稿,非常激动,当即去过电话找您。”他在信中继续写道:“在我看来,您手中的病案材料的确十分宝贵,您的运用又如此卓越,所以让我激动。……您的书令我激动不已,您关于恐惧妄想的描述启发了我,让我一下子理解了我的一位患者,她就表现出这样一种真自己(true self)的投射;我过去未能如此考量;您让我获益甚多……” 莱恩的思想在当时惊世骇俗:疯狂之所以合理,乃因传统精神病学的专政不合理!进一步,追根溯源,传统精神病学只是继发现象,悲剧的第一现场是家庭的“伊甸园”。 翻开《分裂的自我》,以家庭为源头,一系列病案依次展开。莱恩了然于不幸的事实:以爱的名义,家庭中贯穿着权力的争夺与和生命的“绞杀”。所谓“政治”,实在是策源于家庭。学界倾向于这样的认知,以无意识为背景,家庭是神经症的摇篮。一般而言,亲代成员(父或母,以下简称父母)作为“生活的代表”,总会以爱的名义,代表生活,要求子代成员成为父母,而不是成为儿女自己。  另一方面,按荣格的定义,无意识最终是“集体无意识”,既渗透家庭,又超越代际。以此为参照,家庭内部的“我们(强势)”和“他们(弱势)”只是相对的概念。那么,“我们”无法逃遁的拷问,“他们”最终也无法回避。有没有可能,在家庭的“伊甸园”,儿女最终必然伤害父母,一如当初父母必然伤害儿女?进一步,同样以集体无意识为前提,家庭内部的“政治”循环,隐喻了人类“大家庭”的命运:作为他们的“我们(强势)”,作为我们的“(弱势)”,也只是相对的概念? 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人类终属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丧钟为谁而鸣。人类同体大病、大悲,谁也无法置身事外,作壁上观。 鹈鹕版序言说:本书讨论“他们”太多,讨论“我们”太少。我们不应狭隘理解这一反省的深度和广度。作为“反精神病学”与“家庭政治”专家,他的反省是一柄双刃剑,呈现分裂的痛苦。朱莉叶固然令人伤感,然而,她的荒原,某种意义某个程度上也属于莱恩。荒原上,那轮“黑太阳之下意外的儿子”,至少,就其诗性的隐喻,正是莱恩自己。 …… 上述第一句,原文是“If you had actually screwed me it wouldhave wrecked everything.”旧译为:“如果你实际上只能对我施加压力,那么一切都会给毁了。”我认为这是硬伤,无法解释为译文风格的差异。此外有必要指出,莱恩是一位“心理学的诗人”,既深刻,又深情。所以,针对这部《分裂的自我》,本书新译采用了若干诗性的意译,偶尔会自由发挥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不过,这样做的目的,恰好是希望帮助读者准确感受这首存在之诗,领略其中丰富的诗意。典型者如“鹈鹕版序言”的处理,其他不再例举。 特别致意龚长征杨文意兄妹、LJH等几位芳邻,他们各自印证了莱恩的洞察,跟莱恩一道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之重、之痛,代言世上“分裂的自我”和“病痛的心灵”。跟莱恩一样,他们也是绝望而悲痛的诗人,惺惺相惜,无法自救,所以盼望,并激励我重译此书。感谢“芳邻”尤天祥从美国遥寄资料。感谢果麦文化编辑出版的努力。谢谢妻子李琪。诚望各界不吝指正。 狄更斯这样描述他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愿真理之光照进人性的幽暗,进入因时代撞击而四分五裂的家庭,救治“病痛的心灵”,愈合“分裂的自我”。愿软弱有信靠——愿“闪亮的金子”和“海底的珍珠”俯拾皆是。 林和生 于成都百花芳邻 2020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