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新媒体中心打造的文史研究和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发表的众多历史专家、热门作者作品,史料严谨,视角独特,鞭辟入里,语言幽默,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瞭望智库、Vista看天下等大号转载。
本书收录多篇爆款文章,全网读者口碑认证。
余世存、郭建龙、侯虹斌鼎力推荐!
穿越必读的硬核古代生存指南,走进古人雅致而不失烟火味的小日子,一本书读懂古人的生活之道。
内容提要

·古代没有商场,人们都会去哪儿逛街?
·古人“带货”也能带出爆款“断货王”?
·古代书商如何玩转“流量密码”,打造畅销小说?
·古诗中消失的食物,为何吃着吃着就没了?
·古人明知无法长生,为何还是痴迷丹药?
·古人想要打光棍,为何偏偏办不到?
·古代大家庭中,正妻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古人找工作到底有多难?累得想辞职,也只能说说!
……
古人的日子里,藏着生动鲜活的历史、原汁原味的风俗文化和沉淀千年的东方美学。
本书是《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公众号的精华结集,聚焦古人购物、饮食、习俗、娱乐、养生、婚姻、职场7个方面,精选了有趣而有代表性的话题,打造硬核古代生存指南。
全书以诙谐风趣的语言、古今兼顾的视野,深入历史典籍和文物遗迹中,参考大量历史研究的文献资料,还原古人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带领读者走进古人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沉浸式体验古代中国的生活百态和人文万象。
媒体推荐
《古人这样过日子》是一部古人过日子的导游指南。本书从大量文献中梳理古人的生活,带着读者观光古人购物、社交联谊、饮食、养生、婚姻、职场等方方面面的“小确幸”,满满的生活细节。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到古今之变,又能看出古今同构。值得到此一游!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余世存
学多了中国历史,总以为古代的人民总是生活在苦难和被剥削之中,吃不饱穿不暖。但这一本书却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时代,战乱和斗争其实只是历史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里,古代人民和现代人一样,生活中充满了乐趣。他们也爱购物、吃喝和游山玩水,他们在工作和婚姻中既有繁文缛节,也有快乐享受。真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有仇恨和暴力,更应该有快乐和优雅。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历史,我们才会更珍惜眼前的和平,警惕任何的暴力喧嚣。
——著名作家、社会观察家 郭建龙
想要尽快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完全可以看看《古人这样过日子》。除了有描述古人怎样买买买、古人如何吃吃吃的生活场景以外,最有意思的就是里面写到的婚姻制度,“正妻的权力有多大”“丈夫能不能动女子的嫁妆”“是当小户的妻还是大户的妾”……古今婚俗制度虽不相同,但人情世故,仍然相通。书中既有世俗市井的烟火气,也有文人雅客的风雅情趣。掩卷而思,恨不能身往。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作者简介
《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荣获“中国最美期刊”、国家记忆“年度历史文化品牌”、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等荣誉。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新媒体中心主办,致力于传播“真相、趣味、良知”的核心价值,以新闻为切入,以历史为深度,凭借深入独到的专业解读打造独家原创好文,为读者创建了一个触摸历史体温、发现历史真相的新平台,稳居中国微信月榜500强,连续多年入选“新榜最具收藏价值公众号”。
目录
壹 古人也爱买买买
没有花式购物节的时代,古人会不会疯狂买买买?
古代没有商场,人们都会去哪儿逛街?
歪戴帽子、脚蹬公屐:古代名人“带货”能力哪家强?
古代银子怎么花?
古人该怎么把钱安全地藏起来?
在遍地高利贷的古代,老百姓怎样能安全借到钱?
贰 生活满满仪式感
古人送礼都有哪些讲究?
古代文人的高奢定制
我们的合餐习惯,就是从这儿来的
古人过寿为什么仪式感那么强?
从“胡辣汤”到水泡茶:还原古人喝茶的仪式感
古人离不开又随处可见的“奢侈品”是什么?
乡野中诞生的戏曲,为何又成为奢靡排场的代表?
叁 古人也爱吃吃吃
看看古人是怎么吃肉的吧!
“太湖吃糖圈”:哪个城市最能吃甜?
中国式下午茶:由唐开始,一发不可收
吃着吃着就没了:古诗中消失的食物
中国哪里人最能吃臭?
中国餐桌上的“四大下酒菜”都有谁?
肆 古人闲暇“城会玩”
超想跟苏轼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古代没有音响设备,观众如何听到戏台上的声音?
跟随古人“云聚会”:他们都会玩些什么?
丝竹和鸣,雅俗共赏:古乐器中的天籁清音
晚明书商的“流量密码”:什么样的小说最畅销?
伍 古人养生很拼的
明知道不可能长生不老,古人为何还是痴迷丹药?
没有保健品的古代,古人通过哪些食物来养生?
热水不止用来喝:中国人为何那么喜欢泡脚?
古代冬季取暖的N 种方法
躺着“挺尸”,侧着“卧佛”:古人觉得怎么睡才睡得香?
陆 古人的婚里婚外
想说“古风”版浪漫情话,起码得先学点诗词歌赋
“情人节”的花式暴击,回到古代会躲开吗?
古代大家庭中,正妻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女子的嫁妆,丈夫能动吗?
小户的妻还是大户的妾,古代女子怎么做这道单选题?
作为“最强赘婿”的驸马,地位为何高开低走?
柒 古人的职场生活
驾部郎、潜火军、五坊使……你的职业在古代叫什么?
古代官职标题党:这些听起来很厉害的称呼实际情况如何?
回到古代,在基层当捕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白银时代的工资标准:普通雇工和官吏的收入差多少?
古人如何找工作:累得想辞职,也只能说说而已
三十多年不工作,徐霞客为何能一辈子都在旅行?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没有花式购物节的时代,古人会不会疯狂买买买?
古代有没有购物狂欢呢?
清代得舆的诗词集《京都竹枝词》中的一首诗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西城五月城隍庙,滥贱纱罗满地堆。
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
诗中描写的正是清代北京庙会的情形,为了买到便宜的衣服,就算中暑也在所不惜,倒与今人电商购物节期间熬夜蹲点秒杀的架势相差无几。
庙会由何而来?
庙会是一种依附于特定的宗教场所和宗教仪式而发展起来的民俗活动,集宗教祭祀、文化娱乐和商贸交易于一体,一般会在固定时节举行,商贸活动繁盛的庙会正是古人通过营销活动打造的购物节。
庙会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源自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文化。人们经常在特定的时间聚集,来祭祀自然神灵和氏族祖先,玉器、象牙、青铜器等常被用作为祭祀器具。《左传》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活动和军事行动就是当时的国家大事。
至汉代,佛教传人中国,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达至“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寺庙集会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广泛性活动,在与本土道教及民间信仰的交汇中,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
南朝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就提及:“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会,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时至今日,“龙华会”在许多地区仍是重要的庙会活动。
隋唐时期,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环境为庙会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宋代,庙会在酬神、求神等功能之外,已经衍生出许多文娱和商贸活动。如都城汴京中著名的相国寺每月就会有五次开放,在当时的人看来,甚至有“万姓交易”的壮观场面。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写的“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指的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到相国寺购买碑文等物事。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贸活动也成了绝大多数民间庙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庙会也常被称为庙市或香市。《谈往》就记述了当时庙市的繁盛情形.庙会上不仅有着琳琅满目的珍奇货物,还有外国客商往来买卖,“碧眼胡商,飘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想必定是热闹非凡。
明朝大力提倡守护城池的城隍神,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大封天下城隍,还直接下令各级官府比照其官衙规模来建造城隍庙。作为地方官民共同参与的大型庙会,城隍庙会成了明清两代影响最大的集会活动。在一定语境下,“庙市”甚至特指城隍庙会。明代孙国敉在《燕都游览志》中就写道:“原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亘三里许,其市肆大略与灯市同,第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
到了清代,城隍庙会繁盛依旧,“西城五月城隍庙,滥贱纱罗满地堆”的描述想来也不算夸张。除了城隍庙,都城北京的其他寺庙也同样有十分壮观的庙会活动。《京都竹枝词》中便有这样一首描写庙会商贸活动的诗:
东西两庙货真全,一目能销百万钱。
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其中,东庙指隆福寺,西庙指护国寺。前者在当时就有“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的记述,后者的庙会活动中更是诞生了如今驰名全国的小吃品牌——“护国寺小吃”。
6庙会上卖些什么?
在庙会的市场上能买到些什么呢?《谈往》中这样写道:“庙市乃为天下人备器用御繁华而设也,珊瑚树、走盘珠、祖母绿、猫儿眼,盈架悬陈,盈箱叠贮。紫金脂玉、犀角、伽俑、商彝、周鼎、秦镜、汉匜、晋书、唐画,宋元以下,物不足贵。又外国奇珍,内府秘藏,扇墨笺香,幢盆镜剑,柴汝官哥,狙□(特殊)氆氇,洋缎蜀锦,宫妆锦绣,世不常有,目不易见。诸物件应接不暇……”
由此来看,这样聚集天下奇珍异宝的盛会恐怕不比当今的购物节逊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庙会都是如此,庙会自身的规模与所售商品的种类也与所处地域和场所大小有着直接关联。由于城乡庙会满足的群体需求不同,庙会商品也存在差异。
城镇庙会上的日常用品居多,还包括金银玉器等奢侈品和花鸟虫鱼等消遣品。隆福寺庙会就曾是北京规模最大的庙会,自光绪年问庙内失火后,隆福寺甚至成了“百货俱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的地方,售卖的东西包括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平时的日用品等,可谓是应有尽有。
乡村庙会则以生产和生活必需品为主,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比如耕地的牲畜和农具。地处郊区的昌平关帝庙每年五月都会举行庙会,商品就主要以农民的生产用具为主,有碾子、猪槽、磨等石制用具,锄镐、犁铧、铲子、锯子等铁制用具,还有箩筐、簸箕、筛子、扁担等竹制或木制用具等。除此之外,也有雨伞、草帽、梳子、镜子、头饰、鞋样等生活用品。同时,关帝庙会正值杏子成熟的时间,因此也有许多杏摊,庙会也被称为“杏秋庙会”。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