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星际穿越(电影背后的科学)

  • 定价: ¥49
  • ISBN:978757350265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页数:265页
  • 作者:(英)瑞克·爱德华...
  • 立即节省:
  • 2022-10-01 第1版
  • 2022-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通过十部有史以来蕞经典的科幻电影,带你开启探寻科学的奇妙之旅,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轻松阅读,告别枯燥。
    量子物理学博士×剑桥大学科普作家,强强联合,用简洁有趣的方式,让晦涩难懂的科学问题变得生动清晰。
    精选获奥斯卡奖、金球奖等奖项的经典电影,透过脑洞大开的剧情,揭秘科学逻辑。
    病毒能把人变成丧尸吗?我们活在虚拟世界里吗?——涉及天体物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科学领域,展现前沿领域奥秘。
    英国作家理查德·奥斯曼、科学博物馆主任罗杰·海菲尔德、喜剧演员本·米勒等各界名人盛赞!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卫报》《金融时报》《赫芬顿邮报》等知名媒体力荐!

内容提要

  

    《星际穿越:电影背后的科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剖析十部经典科幻电影,带你开启探寻科学的奇妙之旅!
    量子物理学博士与剑桥大学科普作者强强联合,从《异形》到《侏罗纪公园》,再到《黑客帝国》《星际穿越》,每一章都有特别的主题,涉及天体物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植物学、人工智能、进化论等多种科学领域,展现前沿领域的奥秘。
    “我们能实现时间旅行吗?”“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模样?”“病毒能把人变成丧尸吗?”“我们活在虚拟世界里吗?”本书风趣又严谨地讨论了这些让人十分好奇的问题,让人在科学研究、科幻和电影的边界轻松漫游,是充满探索精神的读者以及科幻电影爱好者不能错过的佳作。

目录

引言
1  火星救援
2  侏罗纪公园
3  星际穿越
4  人猿星球
5  回到未来
6  惊变28天
7  黑客帝国
8  千钧一发
9  机械姬
10  异形
致谢

前言

  

    你可以把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写进一本小说里。还记得伊索这位古希腊的寓言家吗?几千年前他的寓言故事就深入人心。哲学家提亚那的阿波罗尼奥斯就曾这么评价伊索:“他通过一个个众所周知的寓言故事,道出了人生哲理。”
    伊索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包括《狼来了》《狐狸和葡萄》《狮子和老鼠》。这些故事教育、启发我们该如何行事做人。然而我们不曾有所觉察,因为我们沉浸在阅读妙趣横生的故事中。换言之,伊索深知如何寓教于乐,使读者在阅读中变得更有智慧,成为更出色的人。
    科学出现在电影中也是一样的道理。现代的电影制作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科学迷。他们不会每次都把科学原理在电影中原原本本地展现,但他们显然懂得科学对人类的价值所在。在无数电影剧本中,科学都是核心,告诉我们自己是谁、在做什么、即将去往何方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好的也有坏的。这些电影故事中或许有种种猜测和阴谋,可它们往往都包罗万象。
    更重要的是,它们引导我们提出一些很深刻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机构专门负责转移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吗?我们真有可能遭遇全球性的传染病吗?我们能通过分析人类的思维模式或共享的在线数据,去预测和预防犯罪吗?我们该不该把小魔怪当作宠物来养?
    你或许已经看出,这些都是电影中的情节。不过重点是要知道这些情节并不是好莱坞电影凭空捏造的(嗯,小魔怪除外)。这些故事都是以真正的科学家所研究的科学理念为基础的。
    好莱坞编剧威廉·高德曼有一句名言:在好莱坞,没人能预知一切。但是高德曼错了。好莱坞的很多导演、制片人还有作家都密切关注科学。这些聪明绝顶、创意非凡的业内人士,留意着科学界发展的一举一动,并将之公布于众。因此,探寻电影背后的奇妙科学,其实是开启一段重要谈话的绝佳途径。
    在这本书中,你将直面不少无法回答的难题,它们包括基因操控、星球移民的优势、半人半兽的创造、人工智能带来的希望和恐惧、复活灭绝动物的道德困境……这些难解之谜都值得深思。
    庆幸的是电影中还有些搞笑的桥段,它们至少不会对人类未来产生影响。你要准备应对时间旅行的悖论、黑洞理论令人费解的特性,还有我们是否生活在类似黑客帝国的模拟环境中这样棘手的难题。
    我们十分乐意在我们的播客节目中钻研这些问题,这本书亦是如此——希望你也能同样享受这段探索现代寓言的美好时光。伊索是不错,但是我们认为好莱坞干得也很棒。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火星当家
    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是根据安迪·威尔创作的小说改编的,这本小说精彩绝伦,研究做得细致到近乎疯狂(没错,和这部电影如出一辙)。2035年,宇航员们在火星表面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时,一场尘暴猛然袭来。可怜的马特老兄被折断的天线击中,天线刺穿了他的宇航服,损坏了显示生命迹象的仪器。他的队友以为他命不久矣,就不顾死活地把他丢在原地,其余人则在尘暴把飞船卷走之前,从火星驶回地球。但这部电影的主角可是马特·达蒙啊。所以见证惊喜的时刻到了——马特苏醒过来,发现自己孤身一人,身边的食物也少得可怜,他马上意识到得依靠科学,从这糟心的境遇中找出一条生路来……
    这可是个天大的问题。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火星的环境有多恶劣。尘暴预示着末日景象,土地寸草不生。火星上水源奇缺,大气稀薄,白天冷飕飕的天气到了晚上更是寒气刺骨、天寒地冻,地面温度低到零下125摄氏度。连火星这个名字也极具冲击力:这颗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的颜色让古罗马人联想到热血,所以他们以战神玛尔斯的名字来为它命名。
    然而我们对火星却痴迷得离谱。一直以来,人类就为这颗红色星球着迷,到了太空时代,这种魔力更是有增无减。毕竟,火星距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虽然它现在看上去是一片外星世界,可它曾经和地球有几分相似。曾几何时,火星上有大气、有水,双脚也至少能站在土壤上。要是我们去木星,恐怕除了气体什么都找不到。土星也绝不是移民的理想之地。说实话火星也不是——你可别把它看作中央公园度假村——不过这倒是个不错的想法。
    因此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显而易见。在《火星救援》这部电影里,科技已经能做到把人送到火星上去。那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神奇之旅
    首先,你必须抢到一席之地。财大气粗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说,等到他最终能实行火星计划的时候,你得花费大约20万美元获得他火星之旅的入场券。同时,你还必须具备“冒险精神”和“随时受死的心理准备”。好吧,至少他说的是实话。
    美国宇航局目前不接受送人上火星项目的申请,不过这是最近的事。万一哪天招募的宇航员不合要求,他们再次开放申请机会,以下这些就是你需要了解的申请条件。
    在2016年结束的那轮招募中,他们开出的年薪从66026美元到144566美元不等。无论如何,你要有个理学学位,外加3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或是1000小时的喷气式飞机飞行时长。有高等学历更佳,而且你必须是美国公民。还有一条,信不信由你:“要适应频繁地飞行。”
    第三个选择是“火星一号”。当前它也已经关闭申请通道。不过,他们也说了,你要时不时回来看看。他们的宇航员必须“聪慧、有创意、情绪稳定并身体健康”。还要无牵无挂,没什么经济负担——想必是因为这个计划本身没钱可拿。另外,最终的筛选将会由电视节目的公众投票产生,所以你最好交友广泛。换言之,因为这次旅程是有去无回的,没准你的敌人更能助你一臂之力。
    假设抢到了一个火星之旅的名额,你要明白:去往红色星球是漫长的征程。当火星最接近太阳且地球离太阳最远之时,是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可仍然相隔3390万英里之远。况且就我们所知,这种情况还从未发生过。要是在同一时间有两个星球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到达那几个位置,那纯属惊人的巧合,并不值得我们屏息等待。绕太阳转动时,两颗星球最接近的一次出现在2003年,它们当时相距3480万英里。一般说来,两颗星球之间的距离是1.4亿英里。但是我们尚有促成火星之旅的最佳时间。
    总而言之,登陆火星困难重重。就发射速度而言,“新视野号”是我们有史以来建造的速度最快的宇宙飞船。最初它是用来观测冥王星的,现在它仍在通过后视镜继续观测。“新视野号”一经发射,便以令人吓破胆的每小时3.6万英里的速度冲向太阳系。尽管如此,登陆火星还是需要两个月左右。实际所花的时间取决于你何时向这颗转动的星球发射宇宙飞船。我们从《火星救援》中得知,掌握某些机会的窗口能让旅程变得可行。研究出这些窗口期何时到来是很复杂的,却十分有必要,因为准备一次火星任务要耗费许多时间。此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知道,任何载人航天器的速度都快不过“新视野号”。它们承载的重量显然要大得多,而“新视野号”的重量不过和一套高档相机相当。也有一些快如闪电(打个比方)的太空旅行方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分析《异形》的时候会谈到它们。不过,如果你铁了心要在未来的十年内登上火星,那必须得在日程表上留出几个月的时间。
    P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