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

汉水的身世

  • 定价: ¥69
  • ISBN:978752174759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09页
  • 作者:袁凌|责编:蔡欣
  • 立即节省:
  • 2022-10-01 第1版
  • 2022-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最优秀的非虚构作家之一袁凌历时八年的重磅力作;这一次,袁凌写他的母亲河汉水,写河流的历史与时代,也写大河子民的生息歌哭。
    汉水哺育了中国上亿子民,包括6000万北方人。到今天,北京市民打开厨房水龙头,每一滴水中都有70%来自汉江,而在天津则是全部。关注汉江的命运,也是关注我们自身的命运。
    融合行走、自然文学、社会调查、历史写作,揭示汉水与“汉水人”的身世变迁与时代命运;一条古老江河的生命,与她的子民、环境、历史血脉相连,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
    南水北调的宏图,移民的望乡,航道的兴衰,“鱼与渔”的惆怅,河流的清浊……五个维度,书写汉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呈现一条古老河流的生命感。
    历经八年,爬梳多地文献,走访各方人员,百余张亲摄珍贵照片,写就深情的汉水之传。
    面对时代的变化,袁凌的写作呈现出中国底层被遮蔽的复杂命运,并努力唤起他们的个人尊严。

内容提要

  

    《汉水的身世》是一本融合自然、历史、社会、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力作,写出汉水作为一条古老江河的时代感和生命感,关注它自身和它的子民、环境、历史与现实。
    全书分五章:第一章南水北调的宏图,以作者与母亲河的感情为出发点,揭示汉水的身世变迁和她在南水北调背景下的承担与命运,点明她对于中国的意义;第二章移民的望乡,看见汉水移民的牺牲付出与生活现实;第三章航道的兴衰,写汉江的航运史,包括沿江水手、纤夫、帆船、码头、商号的变迁,在历史上漕运的地位、与水坝的关联,以及“黄金水道”的未来;第四章“鱼与渔”的惆怅,以长江汉江十年禁渔为背景,谱写献给汉水鱼类和渔民的篇章;第五章河流的清浊,再现河水环保的不易与波澜……五个维度,书写汉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全书细致地讲述了汉水的前世今生及其“子民”的生命历程,配以作者拍摄的纪实图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沉的爱与忧,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切的时代历史责任感以及浓厚的环保意识。

作者简介

    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平利。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知名记者,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代表作《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南方周末》和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在《小说界》《作家》《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十万字。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等书。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新浪2014年度好书榜、在场主义散文单篇奖入围。

目录

序  罗新
引言
稀缺的血液
迁徙与回流
黄金水道的反光
鱼的记忆
母亲的清白

前言

  

    罗新
    我平生亲近过的大江大河只有汉水。初三的寒假,我从随州到光化县老河口镇看望姑妈,姑妈把我留下读初三下学期。老河口是汉水历史上最著名的码头之一,所谓“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在街上随便走走就到了江边,浩瀚宽阔、澄澈碧净的汉水静静南流。就这样,江河第一次刻进我的记忆(幼年在长江上坐过轮船,可是不记得了),刻得如此之深,那时的我是怎么也想不到的。在老河口我读的是四小,一所戴帽中学,虽然只读了半年,却结交了不少好朋友,留下许多美好温暖的记忆,所有记忆的背景都是静谧无声又浩浩荡荡的汉水。
    高中也没有离开汉水。我从老河口四小初中毕业,升入襄阳四中(那时叫襄阳地区中学)读高中,而襄阳是汉水上一座更有名的城市。在襄阳的两年间,记不得有多少次我一个人坐在临汉门瓮城外光滑如镜的大石板上,看脚下汉水东流,看对岸的樊城楼宇林立,徒劳地努力着,试图把眼前所见与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联系起来。襄阳的汉水依然宽阔,但是水的颜色有了不同,远不如老河口段那么清亮,那么鲜明。在不到一百公里的流程内,两岸工农业消耗了大量干净的汉江水,又回馈以巨量的排污,造成水质明显下降。可想而知,一路向南向东,滋养江汉平原的同时,汉水会失去什么,又会被强行塞进什么。
    然而汉水毕竟是汉水,直到涌进浊黄混沌的长江。大学毕业后我到武汉工作了四年,常常在往返于汉阳门与江汉关之间的渡轮上,看青绿色的汉水如何挣扎着抗拒长江的吞噬,据说这一缕清流会绵延数公里之远。在这个意义上,南岸嘴是武汉三镇最有诗意的地方,你可以感同身受地见证美丽汉水的亡殁。不过,如果你见过老河口的汉水,襄阳的汉水,你会质疑南岸嘴的汉水河道何以如此狭窄。不止河道狭窄,流量也颇有不如。自然地理的规则在这里被反转了,河流不见得会越走越大,千里奔波的汉水沿路献血纳污,最后遇到一条走了更长的路、收纳了更多污浊的长江,其命运也就不问可知了。
    汉水是我唯一泅渡过的大河,我唯一爱过、至今仍然深爱的大河。我记得上大学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夜里过黄河,月光下看水波粼粼,我倒吸一口凉气,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黄河竟然那么窄小,远远比不上我老河口的汉江。那还是在夜里,看不见水的色彩。这一比较强化了我对汉水的想念,使我下决心要为汉水写点什么。惭愧的是,我从未兑现这一承诺。齿摇发尽之际,还没能做自己心心念念想做的,总是人生一大憾事。然而,有时候你会觉得幸运,因为,天上掉馅饼一般,有人做了,做的甚至比你梦想的还要好。我读袁凌《汉水的身世》,就忽然间有了一种不再遗憾的满足感。
    这正是我想写却写不出的那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