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 定价: ¥69.8
  • ISBN:978750574622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友谊
  • 页数:30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著名学者余世存温故知新博通之作,了解传统文化的必读佳作。该书从节气出发,让你了解中国人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节气原来这么美!著名画家老树(@老树画画)倾力绘制24幅节气美图,知名设计师师王志弘亲自操刀封面,直击节气之美。
    本书是第十三届文津奖推荐图书,各大媒体、机构争相推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中华读书报,江苏省全民阅读领导小组、上海市民文化节、《读者》读书会,一致推荐!

内容提要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捌倒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目录

自序: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万物
  雨水——君子以思患预防
  惊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春分——君子以类族辨物
  清明——君子以议德行
  谷雨——君子以同而异

  立夏——君子以辅相天地之宜
  小满——君子以饮食宴乐
  芒种——君子以非礼勿履
  夏至——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暑——君子以正位凝命
  大暑——君子以劳民劝相

  立秋——君子以作事谋始
  处暑——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白——君子以常习德教
  秋分——君子遁世无闷
  寒——君子以矫枉过正
  霜降——君子以反身修德

  立冬——君子以俭德避难
  小雪——君子以自昭明德
  大雪——君子以寒江独钓
  冬至——君子以见天地之心
  小寒——君子以经纶
  大寒——君子以修省
后记:蹈水之道——回到时间本身

前言

  

    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
    借助于技术的加持,人类知识正在大规模地下移。孔子没注意到技术、文明平台演进的意义,他的“唯上智下愚不移”看似有理,其实则误。在权力独大之前,知识也曾散布于人类每一个体那里,由其自信自觉地发明发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即言此象;后来,权力绝地天通,民众既不能看天,也无在大地上自由迁徙行走的权利,知识由发布,万众只有深入学习的义务了。
    关于节气、天文历法等等的知识也是这样为权力、少数人垄断。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知道时间,懂得天时、农时、子时午时及其意义的人并不多。直到民国年间,“教育部中央观象台”还要每年制订历书。到了20世纪80年代,挂历、台历等市场化力量打破了权力的垄断。今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问时、调时、定时了。
    我们的知识史带来的负面作用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对很多现象、习俗、知识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有而不知其万有。节气,这一传统中国广为人知的生活和文明现象,不仅民众日用而不知,就是才子学者也少有知道其功能意义。今天的人们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收视而无知无识;很少有人去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
    时空并非均匀。一旦时分两仪四象,如春夏秋冬,我们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发、走出户外,在冬天宅藏,在秋天收敛,在夏天成长。尽管圣贤对时间有着平等心,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能以等身布施,但朝乾夕惕仍有分别。王阳明甚至发现了时间与世界的关联:“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
    在传统社会那样一个以农立国的时代,时间远非生长收藏那样简单,更非王公贵族、精英大人、游手好闲者那样“优游卒岁”。先民在劳作中,渐渐明白时间的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传统农民没有时间观念,尤其没有现代的时间意识,但他们不仅随着四季的歌喉作息,而且分辨得出一年中七十二种以上的物候迁移。“我看见好的雨落在秧田里,我就赞美,看见石头无知无识,我就默默流泪。”这样的诗不是农民的。农民对自然、鸟兽虫鱼有着天然的一体缘分感,如东风、温风、凉风、天寒地冻、雷电虹霓;如草木、群岛、桃树、桐树、桑树、菊花、苦菜;如鸿雁、燕子、喜鹊、野鸡、老虎、豺狼、寒号鸟、布谷鸟、伯劳鸟、反舌鸟、苍鹰、萤火虫、蟋蟀、螳螂、蚕丝、鹿、蝉等等,农民是其中的一员。
    ……
    这也是我极为看重本书的原因。蔡友平先生曾告诉我,对他们酿酒人来说,采集药草酿酒虽然重要,但时间才是重要的参数,只有时间到了,酒才能荡气回肠。在这方面,节气堪称中国文明的智慧,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实证的“存在与时间”。在知识下移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时代,回到节气或时间本身,有利于人们反观自身的气节或精气神,有利于自我的生长,有利于人们在时间的长河或时间的幽暗中打捞更多的成果。知识大规模下移的一个问题,是使得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知识的压力和诱惑,人们迷失其中,但回到时间或节气应是在知识海量中漂移的可靠的坐标。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去收获“时间即粮食”:“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我在渺无人迹的山谷,不受污染,听从一只鸟的教导,采花酿蜜,作成我的诗歌。美的口粮、精神的祭品,就像一些自由的野花,孤独生长,凋落。我在内心里等待日出,像老人的初恋……”
    海德格尔称引过荷尔德林的名言:“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传统中国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去感受吧,去参悟吧,去歌哭吧:“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知识的富有、智力的优越在节气面前无足称道,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得面对自身。释迦牟尼有叹:“善哉善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未证得。”
    这是信言的语!
    2016年8月23日写于北京

后记

  

    蹈水之道——回到时间本身
    很高兴《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在修订的基础上能再跟读者见面。
    很多人奇怪,一个像我这样的启蒙知识人放下当代文明重大的问题和命题,不断地跟读者分享关于时间的心得,难道我也保守了?或者我真的想回到古典中国?在此,我愿向读者报告我的心路历程。
    我们这一代知识人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深,新文化运动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建构了明确的价值范式,我们就在这一范式或坐标体系里研习、命名、审断并企图改变世界。代表这一范式的人物屈指可数,但他们的思想影响甚至支配亿万人的生活,如鲁迅,如胡适及其背后的杜威,如马克思,等等。包括我这一代知识人在内的数代国民,都在这一范式里寻找发展之道、安身立命之道,马克思加秦始皇、鲁迅等人曾经影响过时代,到改革开放时期,胡适的路径又庸俗化地影响了时代。
    胡适的实验主义、实用主义在当代中国开结了繁荣的花果,就知识层面而言,我们多年摸着石头,从八十年代的萨特、弗洛伊德、昆德拉,到九十年代的福柯、哈贝马斯、德里达,到最近一二十年来的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密特,等等。我们摸的石头太多了,以至于不知道河流上下有几座桥梁早已在那里,东西方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启蒙大桥一直在那里。
    我个人摸了很多年的石头,在最近一二十年时间里,“误打正撞”地在知识的殿堂里游走。其中的收获难为外人道,我试图跟前辈知识人、跟兄长一代谈论这种知识的收获和重要性,但多无功而返。知识界的话题由争论到沉默得不知伊于胡底,到诉诸权威、暴力等手段强迫一方闭口或消失。这其中的教训太大,但我并没有及时观察、总结。我沉浸在读书写作的收获中往而不返,我写了《大时间》《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不顾庸俗媚时之嫌坚持向读者介绍我的发现,但直到我的《节日之书》印行之后,我才想起这一系列工作有着特别的意义。我的_丁作是历史或命运借以书写的文本,是造化的安排和工具。 我在《节日之书》的序言里提到李书磊的心路历程,李书磊曾说他有一年的阅读经验,“在结束这一年封闭式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终于完成了对中国的归化”。李书磊认为,人不能在流浪的心境中度过一生,他说:“我不会拒绝也不会苟同这个由一种异己的文化所带来的时代,我还要对它仔细地观察、体味和思量,我要把大江南北作为一个辽阔的研究田野去测度中国走向新生的可能与道路。我并且深知,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的是战胜自己身上的卑琐与渺小,做一个堂正的中国的儿子,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希望这种当代的文化实践能把我们同司马迁、杜甫、顾炎武们连接起来。” 我不知道李书磊先生如此说有多少个人的经验。一个知识人除了有如此归化的意识,还应该有真正的知识性工作,要发明古典文化的当代性,激活古典文化,使之加持当代社会,使当代社会因之而有真正坚实的基础。任何参与当代文化论争或文明冲突的人都自是其是、自美其美,但一个真正理解古典文化而非只是了解民族历史的人深知,从文明历史里总结出来的古典文化原则,都有宇宙大道在焉。这种大道较之后来者如先知、圣贤、哲人们的思考更本真,先哲们走在大道上并行而不悖,但其读者往往会争论不休。 …… 在这个意义上,我发现我们对节气等时间的认识仍有相当多的空白,古人关于时间的观察尚未得到足够的整理。比如二十四节气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有相印证处,从立冬开始的正心诚意,到春分等节气的修身齐家,到夏至等节气的治平天下,时间的逻辑清晰可见;二十四节气还跟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可相印证,清明、谷雨给我们的视觉和味觉享受,与寒露、霜降给我们的听觉和嗅觉感受,小暑、大暑给我们的身、触经验,与小寒、大寒给我们的意、法经验,都大可称道,也为我们大众所认可。节日也同样如此,节日时间在当代也面临一种融合,我们正从各地区文化的传统节日时间里走出来,活出一种关于“人类的节日”的时间经验;其中虽有争论,甚至有敌意,但我们中国人一定会参与到人类的节日的实践和生活中去。 在知识层面,当代的知识成果已经超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时代的经验层面,当代的实践也超越了“五四”的坐标体系。大语文教育、传统中国生活美学热的出现,都是明证。我最近在研读龚自珍的时候,突然记起这个“中国的但丁”,人们只注意胡适、鲁迅是启蒙思想家,很少意识到他们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还有一个共同的启蒙者,龚自珍。是的,“五四”不是凭空出现的,只有接纳了康梁胡鲁们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我们才能理解“五四”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围之功。如果说百年中国在胡适、鲁迅的思想影响下发展,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当代汉语世界由此上溯,接续龚自珍及其之前的古典中国,那么,我们的思想资源会丰富得多。 我们需要新的范式转型。这是一个大的时代命题,我只想说,在理论尚不能参赞世界和谐和平的时候,不如回到时间本身。康德们也明确说过,时间是先天直观形式,比一切理论或悖论更能为人明见遵守。 我因此由衷地希望读者能从节气、节日等时间经验记忆出发,发现自己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们踏入时间之河水,就会蹈水有道,如庄子说,“披发行歌而游”,因为我们都自信并能完善自己的性命。“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