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那段岁月里,宋朝步入文治时代的巅峰,华夏大地迎来一个空前的文化盛世。
徜徉于那段岁月,你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是不是误入中学语文课本?
那位振臂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想必是士大夫的典范,范仲淹。
那位板着脸孔,一脸严肃,念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大人?
哦,还有出镜率最高的欧阳文忠公,高兴时“把酒祝东风”,失意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大宋文坛,任是少谁,都少不得你。
在他们身前,还有寇准、柳永、晏殊;在他们身后,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尽已崭露头角。
看来,这注定是一段流光溢彩的岁月。
回望那时的宋朝,星汉灿烂,人文鼎盛。
内容提要

第二卷《宋朝进行时·人文鼎盛》主要讲述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三朝历史。
这个时期,宋朝与其北边的辽国、两北边的党项政权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赵恒继位不久,辽国大军南侵,他被迫亲征,最终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在边境太平、经济繁荣的祥和氛围中,赵恒在大臣的鼓动下,上演了荒诞不经的天书封禅。
赵祯继位时,年纪尚幼。由养母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和赵祯的关系,可谓真实版的“狸猫换太子”。十年后,赵祯亲政,面对内忧外患,他大力起用人才,外有范仲淹、富弼、狄青等人应对西夏、辽国、广南事务,内有韩琦、包拯、欧阳修等人主持政务文教。为了富国强兵,赵祯任用范仲淹和富弼等人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可惜新政不过昙花一现。
与此同时,远离朝堂的柳永、毕昇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大宋的繁华盛世书写传奇。
作者简介
野狐狸,本名周吉,1980年生,浙江慈溪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酷爱历史和诗词,所著长篇通俗说史作品《宋朝进行时》(王朝开启卷)已经出版,后几卷将陆续推出。
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作者非常欣赏有“野狐精”之称的宋朝名相王安石,但自认还未成精,故戏称“野狐狸”。本是随意起个笔名,没想到却深得儿子喜爱,儿子表示要继承衣钵,自称“小狐狸”。
此次尝试创作诗词方面的作品,缘起于对“小狐狸”的家教。自孩子上幼儿园起,作者就坚持在家中自授诗词知识,教育中始终贯穿“文史哲不分家”和“专业知识通俗化”的思路。讲授诗词,不再是孤立地解释诗句词意,也不仅局限于阐述创作背景,而是融会贯通地讲诗词、谈历史、说人物。同时,还将“意象”、“格律”等专业知识进行通俗化解读,让孩子像“搭积木”一样去理解诗词的创作,从而达到对诗词的深刻理解。
目录
第一章 当家的滋味
第二章 左右天子
第三章 澶渊之盟
第四章 一国君臣如病狂
第五章 归去来
第六章 对垒
第七章 黄雀在后
第八章 二人圣
第九章 天下、己任
第十章 四面边声连角起
第十一章 议和,议和
第十二章 庆历新政(一)
第十三章 庆历新政(二)
第十四章 庆历新政(三)
第十五章 一代文宗
第十六章 悲怆的名将
第十七章 后继无人
第十八章 火德难继
前言

历史如何说
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对很多人来说,那就是一部部厚重的典籍,让人望而生畏。
其实,历史仍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它所蕴含的真假、善恶、美丑,都萦绕在我们身边,从未消失。
有人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写一部好看的历史,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我希望能够凭着自己的一支笔,把一段沉睡的历史唤醒,让大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原貌,感受到它的脉搏。
一直以来,我们的历史教育都显得有点“刻板”。政治事件排列在前,经济文化点缀在后,王朝更替、人物更替,如是而已。我想,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应该鲜活生动,有血有肉,他们有优点有缺陷,有时胸怀大志,有时私心作祟,一如你身边的张三、李四。
不仅历史人物如此,一个王朝、一项制度、一个经济现象、一种文化形式都有它特定的产生条件和演进规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
所以,历史作品不是历史小说,它不仅要告诉大家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还要传递出有温度的历史观。
基于个人偏好,我决定写一写宋朝的故事,讲述公元960年至1279年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邀请宋太祖赵匡胤、千古名臣范仲淹、改革家王安石、大文豪苏东坡、民族英雄岳飞、爱国诗人文天祥……来到我们的身边,共同进行一次千年神游。
当然,我写的仍是正史,史实来源既包括《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宋代史料,也包括《涑水记闻》《邵氏闻见录》等笔记杂谈,写作中还会参考近现代宋史研究领域的专家著述。文章以讲述宋代的政治事件为主线,穿插描述那时的制度、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同时也融入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观点,旨在全面客观地展现那个绚丽时代。
宋代的历史不好写,因为宋朝总给人积贫积弱的印象,一有外战总是习惯性掉链子,宫斗戏也显得成色不足,偶尔碰到几个熟悉的大文人,还会唤醒你“全文背诵”的酸楚记忆。但是,宋朝也有自己的亮色,它的文治风韵、翰墨风华,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它的印记,留在每个人的吃穿住行里,从未消失。
我希望,通过我的描述,能让那段历史活过来,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式”。
宋朝进行时!
是的,它就是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第一章 当家的滋味
血气方刚
提起宋真宗赵恒,我们通常会想起他曾经写过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的意思很直白,作者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巨额存款会有的,豪宅会有的,名车会有的,那个什么也会有的……只要你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这堪称一千年前的最强公务员招聘广告。
记得我们在中学课本上接触到这首诗的时候,老师郑重地告诉我们,这首诗反映出的价值取向是腐朽落后的,应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其实,按照当时的认知条件,这种想法却是很多读书人的共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有,吃饱吃好也很重要嘛。
皇帝是天底下权力最大的人,却又是最不自由的人。刚当上皇帝的赵恒有一堆事要干。
给老爸送葬,给大臣升官,把死去的亲妈追封为皇太后,把老婆封为皇后,把自己的生日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再宣布大赦天下……一连串工作看上去不起眼,但礼数繁杂,够赵恒忙上一阵子了。
例行公事完毕,赵恒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新皇帝上任后首先要办的就是人事洗牌,拥戴有功的就要奖赏,看不顺眼的就得处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多人都推测,王继恩那帮人是死定了,唯一的悬念是斩首弃市,还是赏赐一杯毒酒?
朝廷很快发布了处置决定,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参知政事李昌龄,贬为节度行军司马(从八品小官);
知制诰胡旦,削去官籍,流放浔州(今广西桂平)。
王继恩,贬为右监门卫将军(从四品),均州安置(类似于监视居住)。
那位李皇后,则顺当地升级成了太后。
处理完毕,再无一人受到波及。
不仅结果让人意外,理由也很耐人寻味。诏令压根就没提什么谋立赵元佐之类的事情。处理胡旦的理由是他诏书写得不好(颇恣胸臆),处理李昌龄和王继恩的理由是说两人勾勾搭搭,泄露机密(漏泄宫禁语言)。
总而言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替赵恒出主意的,还是老臣吕端。吕端做事老道,他之所以这么做,正是为了快速稳定人心,让新皇帝迅速掌握权力。
化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是为宽容!
宽容,是赵恒从吕端那里学来的治国本领。很快,他把这一本领付诸实践,宣布了另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为他赢得了更多人心。
咸平元年(998),即位后第二年,赵恒宣布恢复叔叔赵廷美的皇叔身份,重新追认他为秦王、西京留守兼中书令,并给他的两个儿子加官晋爵。堂兄弟赵德昭、赵德芳的后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照顾。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举措也没什么了不起。给死人发几个空头名号,有什么用呢?但是,如果回顾一下前代血雨腥风的皇位斗争史,再回到赵恒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你会发现,这些举措还是值得称道的。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