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似乎每一个王朝在度过巅峰期后,都会进入一个拐点,犹如青春茂盛之人,渐渐步入中年、老年,岁月给它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却也让它日渐迟暮、衰朽。
这时候,人们总是希望出现一位充满智慧的人物,来引领他们解决时代留下的痼疾顽症,让王朝重新恢复活力。
而这位站出来横身当事的人,往往以最炫丽的方式登上舞台,又以最悲情的方式告别离场。
历史选择了王安石,宋朝选择了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如此惊世骇俗之论,非博览群书、学问通达之人不能言;非聪慧绝伦、超然脱俗之人不能言;非气吞宇宙、手握乾坤之人不能言。
横贯古今,非王安石不能言。
内容提要

在这卷里,面对内忧外患,神宗一心图治,力排众议启用拗相公王安石。王安石挺身而出,全力推动变法革新,推行富国强兵之法,力图挽救王朝于水火之中,却招来昔日的挚友司马光、恩师欧阳修等人的猛烈攻讦,最终变法在皇帝的猜疑与保守派的极力反对中走向失败。大文豪苏轼也在变法时期时而被推上风口浪尖,时而跌落谷底。
保守派与变法派的争论进而引发了新旧党争。旧党势力在宣仁太后的的支持下重新掌握朝政,将“王安石变法”的一系列措施全部废除。宋朝的元气也在无休止的争论中逐渐被耗竭。
待徽宗秉政时。危机在文恬武嬉中不断加深,终致“靖康之耻”。
作者简介
野狐狸,本名周吉,1980年生,浙江慈溪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酷爱历史和诗词,所著长篇通俗说史作品《宋朝进行时》(王朝开启卷)已经出版,后几卷将陆续推出。
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作者非常欣赏有“野狐精”之称的宋朝名相王安石,但自认还未成精,故戏称“野狐狸”。本是随意起个笔名,没想到却深得儿子喜爱,儿子表示要继承衣钵,自称“小狐狸”。
此次尝试创作诗词方面的作品,缘起于对“小狐狸”的家教。自孩子上幼儿园起,作者就坚持在家中自授诗词知识,教育中始终贯穿“文史哲不分家”和“专业知识通俗化”的思路。讲授诗词,不再是孤立地解释诗句词意,也不仅局限于阐述创作背景,而是融会贯通地讲诗词、谈历史、说人物。同时,还将“意象”、“格律”等专业知识进行通俗化解读,让孩子像“搭积木”一样去理解诗词的创作,从而达到对诗词的深刻理解。
目录
第一章 雄心万丈
第二章 天下奇才
第三章 和而不同
第四章 赚钱的方法
第五章 免役法
第六章 人才
第七章 强兵
第八章 挫折
第九章 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十章 文史大家
第十一章 元丰西讨
第十二章 又见垂帘
第十三章 大反转
第十四章 最后一战
第十五章 君不君臣不臣
第十六章 海上之盟
第十七章 赔本赚吆喝
第十八章 狼来了
第十九章 汴京危局(一)
第二十章 汴京危局(二)
第二十一章 靖康耻
前言

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对很多人来说,那就是一部部厚重的典籍,让人望而生畏。
其实,历史仍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它所蕴含的真假、善恶、美丑,都萦绕在我们身边,从未消失。
有人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写一部好看的历史,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我希望能够凭着自己的一支笔,把一段沉睡的历史唤醒,让大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原貌,感受到它的脉搏。
一直以来,我们的历史教育都显得有点“刻板”。政治事件排列在前,经济文化点缀在后,王朝更替、人物更替,如是而已。我想,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应该鲜活生动,有血有肉,他们有优点有缺陷,有时胸怀大志,有时私心作祟,一如你身边的张三、李四。
不仅历史人物如此,一个王朝、一项制度、一个经济现象、一种文化形式都有它特定的产生条件和演进规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
所以,历史作品不是历史小说,它不仅要告诉大家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还要传递出有温度的历史观。
基于个人偏好,我决定写一写宋朝的故事,讲述公元960年至1279年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邀请宋太祖赵匡胤、千古名臣范仲淹、改革家王安石、大文豪苏东坡、民族英雄岳飞、爱国诗人文天祥……来到我们的身边,共同进行一次千年神游。
当然,我写的仍是正史,史实来源既包括《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宋代史料,也包括《涑水记闻》《邵氏闻见录》等笔记杂谈,写作中还会参考近现代宋史研究领域的专家著述。文章以讲述宋代的政治事件为主线,穿插描述那时的制度、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同时也融入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观点,旨在全面客观地展现那个绚丽时代。
宋代的历史不好写,因为宋朝总给人积贫积弱的印象,一有外战总是习惯性掉链子,宫斗戏也显得成色不足,偶尔碰到几个熟悉的大文人,还会唤醒你“全文背诵”的酸楚记忆。但是,宋朝也有自己的亮色,它的文治风韵、翰墨风华,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它的印记,留在每个人的吃穿住行里,从未消失。
我希望,通过我的描述,能让那段历史活过来,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式”。
宋朝进行时!
是的,它就是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少年天子
十九岁,赵顼(xu)成为了宋朝第六任君主。
一个略显稚嫩的年轻人,从此成为偌大一个帝国的掌控者。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宋四京、十八路、三百二十二州(府、军、监)、一千两百六十二县,数千万子民——尽归一人。
如果说,这不是人生得意,那世上还有什么更得意之事?
对赵顼而言,他并没有太多心情去享受少年得志的快感。从披上黄袍的那一刻起,他就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赵顼的童年是在王府中度过的,没有与生俱来的皇子标签,和帘幕重重的皇宫相比,他的生活更加自由。他可以感受更鲜活的社会状况,看到听到那些皇子皇孙所无法得知的事物。
赵顼所了解的宋朝,并不是奏章里的宋朝,除了花团锦簇、灯火辉煌,还有帝国老态、民生疾苦。
当然,赵顼的压力不仅仅是那副治国的担子,此乃天子职责所系。赵顼的压力更来自他英年早逝的父亲。
赵曙的继位过程太过坎坷,消耗了朝野上下太多的精力,而他实际在位时间却不满三年,即便在这三年里,还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为生父的名分问题而“扯皮”。
因此,无论文臣武将还是宗室子弟,都在对这个皇位人选窃窃私语。
很多人都以为,选择赵曙接班是仁宗皇帝所犯的最大错误。
这是一种可怕的情绪,如果选择赵曙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的赵顼就是错误的延续。
赵顼渴望用行动为自己正名,为死去的父亲正名,从戴上天子冠冕那天起,他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角力心态,这种心态很快转化成了朝堂上的暴风骤雨。
赵顼登基后,以朝廷“四年之内,两遭大故”为由,从简办理了父亲的丧事,对于即位后的例行赏赐,也予以大幅裁减,只达到过去的三分之一。年轻天子务实干练的作风为朝堂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人们开始对这个皇位上的新人充满期待。
赵顼也知道,要带来根本的转变,光靠勤俭节约是不够的,他一心求治,一上台就向近臣咨询治国之道。
令赵顼失望的是,朝臣似乎对改变现状普遍缺乏热情,除了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提不出一丁点实际的措施。即便是曾经力保赵顼上位的重臣韩琦,也难再给予他更多的支持。此时,韩琦已经六十岁,稳重有余而进取不足。赵顼在和他的谈论中,只剩下了一些老掉牙的调调,这让年轻的天子大失所望。
眼前的旧臣不行,只能寻找符合心意的新人。
治平四年(1067)九月,赵顼刚将英宗神主升祔太庙(正式完成葬礼),就出人意料地对宰执班子进行了大调整,宰相韩琦、副相吴奎、枢密副使陈升之、签书枢密院事郭逵等四人被同时免职。随着韩琦的外放,至此,仁宗时代的几位名臣悉数退出了历史舞台。
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可能都想到了一个问题——欧阳修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他已经离开朝廷半年了。治平四年三月,欧阳修成了第一个被罢职的宰执成员。
令人遗憾的是,导致欧阳修提前退场的,居然是一件无中生有的丑闻。
谣言要从欧阳修的堂内弟薛良孺说起。薛良孺曾经担任过淄州知州,任内推荐了一个官员,后来他所推荐的人贪赃枉法,犯了重罪。按照宋朝法律,贪赃者固然要治罪,推荐人薛良孺也要受审问罪。薛良孺一心想着能赦免脱罪,就希望担任副相的欧阳修能帮忙疏通一下。但是,欧阳修是个爱惜名节的人,不想为自己的亲属徇私说情。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