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战士的餐桌(二战各国战地饮食传奇)

  • 定价: ¥128
  • ISBN:978755966530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310页
  • 作者:丛丕//赵暾//唐茜...
  • 立即节省:
  • 2022-12-01 第1版
  • 2022-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民以食为天,军以粮为本,充足的粮食供给不仅是天下安定的根本,也是沙场决胜的保障。古往今来,众多统帅名将的胜利或失败,背后都与后勤供给息息相关,而粮食供应是军队后勤的重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军队饮食供应体系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战争也深刻影响到各国民众的饮食生活,在以工业化模式制造标准化军用口粮的同时,各国也在军队饮食上保持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饮食传统,加上战场与后方的各种即兴烹饪,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韵味深远的美食画卷,本书以二战各国饮食生活为主题,将丰富史料与特色饮食相结合,为读者讲述一场“舌尖上的战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英国篇
  当炸鱼邂逅薯条——炸鱼薯条
  冰海上的暖心餐点——咸牛肉三明治
  在波峰浪谷间大快朵颐——罐装香肠
  斯卡帕湾的圣诞美食——英式圣诞晚餐
  从康沃尔矿井到诺曼底海岸——康沃尔馅饼
  法莱斯包围圈的战地午餐——白汁烩兔肉
  为水坝终结者们践行——培根煎蛋
  粮食大臣的救国饭——伍尔顿派
  坦克炮塔里的迷人茶香——红茶
  传承勇气的纳尔逊之血——朗姆酒
第二章  美国篇
  劫后余生的悲伤圣诞节——烤火鸡
  从日军战俘营归来——爱尔兰炖羊肉
  中途岛大E特别早餐——独眼三明治
  美国海军上将的俄国菜——斯特罗加诺夫牛肉
  吃罢早饭刺杀山本大将——斯帕姆炒蛋
  将星闪耀的高端午餐会——浓汁烩鸡肉
  迎送“空中堡垒”的思乡点心——甜甜圈
  日裔美籍战士的战地料理——鸡肉火锅
  总统与上将们的午宴前菜——夏威夷水果沙拉
  消除衔级差别的士气之源——冰淇淋
  呼啸山鹰在巴斯托涅——二战美军战地口粮
  砂糖块高地前的临战盛宴——煎牛排
第三章  苏联篇
  俄罗斯虽大已无路可退——二战苏军饮食纵览
  达瓦里希的盛宴——黑列巴、图桑卡、伏特加
第四章  日本篇
  向珍珠港进击——赤饭杂煮与航空便当
  “雾岛”之中途岛战斗餐——牛肉什锦饭团
  零战飞行员的空中快餐——卷寿司
  “隼鹰”苦战余生之甜蜜加餐——萩饼
  水下铁棺里的花式菜单——日军潜艇饮食
  鲲鲸蹈海落刀俎,樱花瓣下作珍馐——鲸肉料理
  海军洋食第一味,和风漫卷国民餐——海军咖喱
  提督心恋醉人松,无妄烈焰化尘灰——海军料亭小松史话
  最强战舰亦是最豪海上酒店——“大和”舰饮食传说
  恶魔饱食终变饿鬼——日本陆军饮食漫谈
第五章  德国篇
  深入虎穴的壮行美餐——烟熏猪排与鲱鱼
  海狼出生入死的惊喜犒劳——炖牛肉卷配紫卷心菜
  来自丘吉尔首相的馈赠——俾斯麦牛排
  德军战地午餐老三样——浓肉汤、面包、咖啡
  战争岁月中的德意志国民饮料——代用咖啡
  霍尔姆的105个日夜——德军战地空投伙食
  德军精锐部队的“至高奢侈”——Scho-Ka-Kola巧克力
  “红桃心”的西西里告别宴——金枪鱼配玛萨拉酒
  残兵败将的慰藉美食——维也纳可丽饼
  元首地堡的最后晚宴——酸菜熏腌肉
第六章  意大利篇
  逃脱死亡之路上的家乡菜——意式洋葱炒羊肝
  墨索里尼的断头早餐——波伦塔配萨拉米

前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的俗语是对一条军事准则最为高度的概括,即后勤乃行军作战之基础。这是古今中外亘古未变,任何名帅智将都无法违拗的战场铁律,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一旦后勤断绝,其失败将难以避免,覆亡只在朝夕之间。古往今来,因为粮道被截、后勤不济而致丧师败战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战国时期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将赵括中了秦国名将白起的圈套,率军贸然出击而深陷重围,粮道被切断。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后军心溃散,突围失败,赵括阵前身死,四十万赵卒惨被坑杀,战国争霸之势为之一变。在现代战史上也不乏类似的案例,在二战时期的北非战场上,有“沙漠之狐”之誉的德军名将埃尔温·隆美尔曾以狡黠诡诈的战术和敏锐大胆的行动,指挥劣势兵力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千里跃进埃及。然而,隆美尔最终由于后勤补给不畅,作战物资匮乏而止步阿拉曼,随即被物资充足的英军击败,无力摘取饮马尼罗河的桂冠。
    “粮草先行”中的“粮”是指兵士食用的粮食,而“草”是喂养战马驮畜的草料,这是古代军队作战的两大基本物资。现代战争中军事后勤的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马匹食用的“草”已经变成了消耗甚巨的武器弹药和维持各种作战平台运行的动力燃料,相比之下“粮”的核心内涵几乎没有变化,归根到底依然是军人充饥解渴,保持体力和精力的食物。在军队后勤事务中,除了武器装备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食物,充足且富于营养的饮食不仅能保证士兵的健康和体力,更能激发高昂的士气,坚定必胜的信念,高效的战地饮食供应是部队战斗力的源泉,也是赢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反之,数量不足、品质低劣、缺乏营养的食物不仅有害于士兵的健康,更会令部队斗志丧失、军纪涣散,而断粮断水对于军队战斗力更会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未战先败、不战自溃的局面。因此,“民以食为天”这句至理之言放诸战场的话就是“军以粮为本”,古今中外的著名将领对士兵的饭碗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不过,军队饮食不仅仅是一个让军人吃饱喝好的单纯后勤问题,更与军事文化、战争潜力和饮食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和丰富外延。通过战士的餐桌,不仅可以看出一支军队保障后勤供给的能力高低,还能折射出其背后的国家工农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军事传统的深厚传承和饮食文化的绚丽多姿。很多军事强国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饮食,比如英国军队的朗姆酒和咸牛肉,美国军队的斯帕姆午餐肉和冰激凌,德国军队的腌肉香肠和酸菜,俄国军队的黑面包和伏特加,日本军队的饭团和寿司……从某种意义上说,军粮也是一国军队的鲜明标签。另一方面,军队饮食在口味、营养和保存期限上的不懈追求与旺盛需求,又推动了食品科技和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罐头食品,其发明正是源于拿破仑一世为军粮保存及运输问题而发出的悬赏令,而罐头的普及更是借助了19世纪中后期欧美历次战争的大力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军队饮食供应体系发展的一个高峰,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国家均大力设计和生产品种多样、搭配灵活的野战口粮供应军队,而数量充足的粮食储备、强大的食品生产能力和顺畅高效的运输分配体系是保证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与坚持长期战争的必要条件。同时,世界各地战场的军人也会就地取材,制作出各式菜肴在战斗之余满足一下口腹之欲,让食物的美味冲淡对惨烈的战斗和死亡的恐惧,书写了一段纷飞战火中的美食篇章。本书以二战时期的战地饮食为主题,从大量史料中遴选了数十个与食物有关的小故事,展现了在不同环境下各国军人及平民在前线与后方的饮食生活。英国海军为何在数百年间坚持配给烈酒?美国大兵为什么如此厌恶斯帕姆午餐肉?德国军队的代用咖啡真的那么难喝吗?苏联的“125克黑面包”和“100克人民委员伏特加”意味着什么?日本海军在偷袭珍珠港之前为飞行员提供了何种特殊食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踏上黄泉路前又吃了怎样的“断头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本书融军事历史、饮食文化与人文情怀为一体,通过餐桌看战争,透过食物聊历史,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别样的感官享受和历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