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王阳明的智慧(精)

  • 定价: ¥69
  • ISBN:9787553817354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岳麓
  • 页数:306页
  • 作者:吴震//孙钦香|责...
  • 立即节省:
  • 2023-01-01 第1版
  • 2023-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旦大学吴震教授、知名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提炼出99个经典章句,对每个章句做了详尽的注解、忠实的翻译和精辟的评论,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简明通俗的语言,让我们了解王阳明的为人,领悟心学的智慧精髓。

目录

前言 阳明学的经典之作《传习录》
一 心即理
二 心学格物论
三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
四 知行合一
五 知是心之本体
六 乐是心之本体
七 气即是性,性即是气
八 真己是躯壳的主宰
九 良知无所不知,而又本无知
十 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十一 良知之“真诚恻怛”
十二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十三 致良知
十四 本体工夫
十五 事上磨炼
十六 万物一体
十七 善恶只是一物
十八 四句教
十九 精金喻圣
二十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二十一 颜子没而圣学亡
二十二 学贵心得

前言

  

    在中国文化的悠久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许多传诵不绝的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传习录》这部作品便是体现明代大儒王阳明(1472一1529)心学思想(又称阳明学)的经典之作。
    《传习录》不仅是阳明学的思想宝库,而且后来逐渐成为儒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传世经典,其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观点不仅是阳明学的智慧结晶、重要理论,而且业已构成儒学传统中最富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因此,为了更好地阅读《传习录》,有必要先了解阳明生平事迹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1   阳明主要生平事迹及思想学说
    少年立志:学做圣贤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成化八年(1472)农历九月三十日出生,初名云,后改为“守仁”。1482年,阳明随祖父一同北上京师,直到16岁,阳明随父亲等家人在北京生活。
    阳明来到京师繁华之地,眼界大开,性格更为旷达,喜好侠义,研究兵法,骑马射箭,出入于佛、道、相、卜之间。这些行为自然令父亲颇为担忧,为教化阳明,12岁那年,父亲便为他请来塾师,希望他能收敛身心,专心向学。
    生性豪迈、顽皮的阳明喜欢提问题,有一天问私塾老师“何谓人生第一等事”,私塾先生回答“读书登第”,即读书做官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阳明却不以为然,指出“读书学圣贤”才是人生第一等事。可见,在少年阳明的心目中,已然萌发了一个高远的志向,便是成就像圣贤一样伟大的人格。自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以来,立志成圣是儒者的共同追求,阳明亦不例外。
    格竹失败
    十五六岁时,阳明开始学习朱熹’格物之学,立志格尽天下之物。这是因为按照朱熹的为学路径来做成圣成贤的工夫,就必须首先经过种种学习,即物穷理,格物致知,了解和把握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事物之理,然后才能一步步成就圣人、君子的伟大人格。
    青年阳明便遵循这一为学成圣的工夫路径。有一天,他与一朋友相约,来“格”面前一片竹林,企图获得有关竹子的道理。结果那位朋友格了三天病倒了,阳明格了七天七夜,也以失败告终,而且大病一场,这便是阳明生命历程中著名的“格竹事件”。这一失败导致阳明对“读书学圣贤”萌生灰心之念,他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疑问便是,向外逐物以求其理的实践,果然能解决心与理“判若两截”的情况吗?即使格尽天下之物,与自家身心又有何关联?可以说,阳明在很长时间内为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所困扰,“格竹事件”无疑是阳明后来思想转向的直接“导火索”。
    直至1505年,阳明在北京授徒讲学,昌明“身心之学”,由研习诗词文章之学转向追寻圣人之学。同年,阳明与湛若水相识定交,相约一起昌明圣学;徐爱也在这年进京,拜阳明为师,为阳明门下之“颜回”。可见,此时阳明思想趋向已定,这无疑是阳明“龙场悟道”的预伏期。
    龙场悟道
    1506年,即正德元年,明武宗初政,然朝政仍在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手中。南京科道官戴铣(1464-一1506)等上疏批评时政,被捕入狱。阳明为维护正义,率先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希望朝廷宽宥言官,并建议摈除权奸。结果,阳明也被捕,人锦衣狱。随后在午门外被杖打四十(一说“五十”),并被贬为贵州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驿丞。正是在龙场“万山丛棘”“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艰苦环境中,阳明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大彻大悟,史称“龙场悟道”。
    ……
    《传习录》下卷共收142条,记录者有陈九川、黄直、黄省曾等阳明弟子,记录的时间大致为1519—1527年,主要反映了阳明晚年的思想观点,其中“致良知”“万物一体”“四句教”最为著名。
    将上述三卷合并,收入《王文成公全书》之际,又将阳明在正德年间撰写的《朱子晚年定论》(刊刻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附在卷下之末,这便是今天看到的《传习录》全本,至此《传习录》的结构最终形成,今天流传的各种注释本的祖本都是《王文成公全书》本。
    3  关于选录的底本及相关说明
    本书在《传习录》选录基础上的导读,以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为底本(《集评》本),校本则是中华书局《王文成公全书》、邓艾民《传习录注疏》(《注疏》本)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因此次选读按照阳明学的主要思想命题分类撰写,每类别重新分别编序。同时为便于读者查询,在每条选录文本后面标出《集评》本条数,而且为了便于阅读,将过长条目适当做了删减。
    名词解释主要参照《集评》本,现代汉语翻译参考了《传习录全译》本(见“参考书目”),并尽量做到精简,赏析与点评部分主要参照《<传习录>精读》《传习录》《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意在适当点出阳明思想的精髓所在,帮助大家进一步领会阳明学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