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以“沉默”为主线,从语言、行动、伦理和宗教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解读。作者认为具有浓烈伦理色彩的“沉默”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关键。
对于《逻辑哲学论》而言,伦理、美及逻辑形式均属于必须沉默的疆域,因此沉默的核心是一部“伦理之作”何以拒绝言说伦理;而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哲学,重要的则是哲学作为行动,而不是一种行动哲学。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重点研究《逻辑哲学论》,第二章关于通常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之间“转折”的意义,第三章主题为作为行动的后期思想,第四章是以“沉默”对维特根坦整体哲学的贯通理解。
本书属于我思学园小开本系列,小书里藏着大智慧,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要义、研读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均有助益。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沉默的《逻辑哲学论》
引言
言说的沉默
沉默的言说
沉默的沉默
第二章 “转折”的意义
第三章 作为行动的后期思想
引言
语言之囚
战斗与操练
“让我们成为人”
第四章 灰烬或沉默
结语
缩写说明
参考文献
前言

为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学位论文作序感觉在为他人作序,重读旧作亦有同感。尽管维特根斯坦异乎寻常的思想与个性依然如故,但作为“伟大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似乎已进入先贤的行列,至于一百年后他的思想是否会像他自己所预言的那样被更好地理解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同样不知道他在《哲学研究》前言中所提及的“这个时代的黑暗”(der Finsternis dieserzeit)是否已被更好地理解。不过,他划定不可通融的界限,测度沉默的品格,用即兴进发的才智抵御语言的蛊惑人心,葆有精准和凌厉的诗性,拒绝“诗意盎然”和可见的诗。就照亮黑暗岁月、指点痛苦和迷津而言,维特根斯坦不仅始终不可替代,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布尔迪厄所说的那样:维特根斯坦或许是在艰难岁月中帮助我最大的哲学家,他是那种巨大的理智困扰时期的拯救者。在这个“哲学家”俯拾皆是的时代,与其说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不如说是哲学的英雄。
一般来说,关及维特根斯坦的“常规研究”依旧有其价值,但已成为过去,尽管人们会一直期待那种能够刷新认知的常规研究。当下最有意思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Apply wittgenstein,把维特根斯坦(包括思想和形象)作为“现成品”挪置到其他领域,或者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包括未刊行的手稿做细致人微的“经学式”的阐发和叙述。本书不属此列。不过它不是概论,也不是常规研究,毋宁说是一次冒险,试图从某种“含混”的宗教、沉默、伦理与行动的视角提供自己的理解。对于维特根斯坦的悖论领悟甚至延伸到本书之上:避免主题性探讨,回避二手文献。这种努力现在看来多少有些莽撞,甚至有些“草莽之气”,但在维特根斯坦所憎恶的“学院化”已无所不在的今天,它们未必都是负面的,尤其涉及打破常规,拒绝画地为牢,远离陈陈相因和程式化的理解,坚持某种连接,对学院规训不以为然……
阅读当时勉强还算年轻的自己所写的东西未必毫无感慨,因为二十多年不是白白度过的。诚然,时光未必会留下什么,除了最初的执着与忠诚。一篇直抒胸臆而又问题重重的论文或许作为“遗著”出版更加合适,所以知道竟然有机会在有生之年付梓,我一时不知道该对此高兴还是难过。仅供识者一笑!
我要特别感谢我思工作室促成此书并提供意见,我同样要感谢张汝伦教授和已故的黄颂杰教授的宽容与帮助,感谢老虎帮我查找电子文档,我还要感谢未及弱冠或读书时就已结识的鉴传今、田肇君、孙向晨、黄朝晖、林晖、谢瑛华、黄韬、项轶、徐沪生、姚进、罗明……对于不问世事、性情古怪、离群索居的我来说,能有幸拥有他们持久的友谊,怎么说都是一件让人惊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