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内衣觉醒记

  • 定价: ¥68
  • ISBN:978757032908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山西教育
  • 页数:355页
  • 作者:(日)鸭居羊子|责...
  • 立即节省:
  • 2023-01-01 第1版
  • 2023-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是一部用内衣抵抗时代的抗争史,也是一本隐秘又敏感的少女心事;
    她是上世纪50年代改变日本内衣的女人,也是当下每个浪漫洒脱的平凡女性;
    伴随内衣形态的觉醒,对自由的渴求和女性自我意识的探索也在觉醒。

内容提要

  

    作为每天搜寻无聊新闻的记者,羊子在某天醒来,盯着自己芭蕾舞裙上的蕾丝,决心开始设计内衣。“内衣应该要有独立于外衣的美”“内衣是女性自我展现的窗口”“拒绝羞耻与遮掩,热爱被祝福簇拥的肚皮吧!”……书中所记录的这些支撑羊子设计内衣的理念背后,是抵抗那一整个时代——日本女性意识还未苏醒的时代,对女性穿着与家庭角色充满桎梏和规训的时代——的最终武器。
    本书是羊子的自传,记录了从她24到48岁年间,如何随着探索内衣形态的可能,而实现了自我意识的探索与觉醒。这一经历于1973年首次出版,过去了半个世纪,仍旧正在给无数女性带来力量与勇气。不同于常规的传记写法,鸭居羊子在本书中像讲述少女心事一般,勾勒出许多不同的面貌:抗争时代时的“勇气少女”、母亲催婚时的“叛逆少女”、与流浪狗交谈时的“幻想少女”,设计内衣时的“先锋少女”……每一个女孩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加之充满灵气与俏皮的文字风格,读完后会历经酣畅淋漓、笑泪交织的痛快,发现每个女孩的身体,都是一部只由自己书写的隐秘史。

目录

第一部
  初出茅庐的晚报记者
  抵抗、希望与热情
  喂,你动真格的?
  流浪狗的呼唤
  粉色吊袜带
  TUNIC Laboratory;COCO
  做内衣的第三天
  十六吨
  生于明治时代的母亲
  性感“小内内”的诞生
  奥菲斯的镜子
第二部
  扔出去的骰子
  游戏翻盘
  一坪大的工作室
  茶叶罐就是保险箱
  用一百乘七试试
  撰写《内衣文化论》
  珉珉之夜
  收款与存款
  男人穿起皮裤时
  自信与忐忑的即兴演出
  站站停车的东海道
  租时间的缝纫室和太阳码头
第三部
  棒球与内衣
  地中海与魔女露西之旅
  大人的玩具
  写字间、电话、制服、锁与印章
  骑驴卖内衣的姑娘
  蔷薇之乡
  一九〇〇年
  属于大海的男人
  爱琴海少年
  希腊、西班牙与内衣秀
  练习弗拉明戈舞
  母亲与鼻吉之死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初出茅庐的晚报记者
    昭和二十六年(1951年)秋天,我从某小型晚报社转岗至一家大型报业公司。这家大报社有晨报也有晚报,而我却只在里面的文艺部里负责一个小小的女性专栏。在还未成为独当一面的新闻记者前,我已开始对记者生活心生厌倦。
    在之前那家小报社,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四处跑,到了新东家这里却只能像个规规矩矩的上班族,做事束手束脚。
    在晚报社那会儿,我甚至能像个政治部的记者,大晌午赶到大阪站,在月台上突击采访当时的外交大臣。记得那阵子,我还在大阪市内某处采访过芦田均首相。
    印象中,芦田是位性格开朗、衣着时髦的绅士。他予人更轻松爽快的印象,甚至以“轻浮”来形容也不为过。他身穿浅灰色竖条纹西服,得体而优雅。
    这篇留给我的印象不深。而这次采访后不久,芦田便自政界退隐了。
    在我“冒充”政治记者的回忆中,也穿插着身为社会记者的种种有趣经历。我混迹在一群年长却拥有顽童心性的摄影师和资深老记者之间,或者说,是假借他们的“虎威”四处行走。
    稍早前,我曾任新闻记者的父亲去世,我一个人从金泽来到大阪,使出浑身解数才找到个住处,随后入职了这家小小的晚报社。
    这份晚报的发行量小得可怜。但不可思议的是,在我眼中,无论是这里的管理者还是销售层,当然还有记者、摄影师,都身具一股凛然的武士气度。
    报社自然不会笨到一上来便派我这个初次进城的乡下妞做外勤采访。我先是被分到了校对组。当时恰逢大规模工人运动频发的时期’,晚报亦不例外,经历了数次工会组织的斗争。然而,每经历一次斗争,报社的经营状况便会下滑一截,员工的生活也随之更加困顿,陷入了颇为讽刺的恶性循环。报社老板良太郎被员工私下叫作“恶太郎”。我入职的那段时间,距离他“将经营连同员工打包卖给体育报”,才过了不到三个月。
    当时,日本职业棒球天下二分,成立了东西两大联盟,体育报界即将迎来黄金时代。将晚报员工及其编制全盘接收的体育报业集团,把晚报的印刷业务连同编辑助手等,一并交给了邻组一份大报的编辑部。于是乎,我们晚报这帮人便绘制了一张有趣的“人物地图”。
    首先,是从大报编辑部空降而来的主编、排版部长等,隶属于“精英下凡组”。其次,是集体被“卖身”的晚报记者组,其内部又划分为红组与白组。报道部长则身处红、白两组之间,仿佛运动会拔河比赛的裁判,要时刻注意平衡两边的力量,轮流挥舞手中的红旗与白旗。他本人是一位工会运动的斗士,在东京某大报的骚乱中吃了处分,被流放至边缘部门。至于他手下的成员,早先都由他手把手教导过工作,甚至连闷酒该怎么喝都经过他的调教。他们如今都成了业务前沿的尖兵,拥有过人的能力,成长为一支过硬的记者队伍,经常甩出足以威胁大报的热门新闻。于是,报道部长既要取得公司高层的认可,同时也必须安抚自己一手培养的年轻记者,获得他们的拥戴。
    奇妙的是,这帮就读于夜大的“小伙计”,最初只能干些端茶倒水的杂活,不知何时起,在没有人指派的情况下,竞也自己跑起了采访,老练地写起了报道。面对这样的报道,报道部长竟一脸理所当然,提笔润色、修改,再转交给排版部;排版部也一脸理所当然,为报道做出漂亮的排字;而其中一个小伙计同样一脸理所当然,坐在从大报“下凡”来的排版部长身边,斟酌着报道的标题。
    我日复一日兢兢业业,出入这样的记者部或排版部,为那些经过排字工序后转到自己手上的报道,尽心尽力完成校对。
    校对组共六人。我们抱团合作,在时而有条不紊、时而人仰马翻的两极状态下发挥着出色的工作能力,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家对公司又爱又恨,在抱怨工作的同时也对本职工作怀着无限的热情。而且,他们人人都博学多才,时常让我大开眼界。然而,大家偏偏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玩心很重的样子,成天琢磨的似乎也净是“摸鱼”的窍门,或怎样巧妙填写冲账的“发票”,才能叫财务部那帮人闭嘴。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