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权力的面孔(张宏杰讲中国史)

  • 定价: ¥78
  • ISBN:978757224354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教育
  • 页数:469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百万级畅销书作家、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继畅销书《曾国藩传》后通俗讲史力作。剖析复杂人性,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潜规则。
    本书切入角度新颖,对于读者貌似耳熟能详的人物,却能另辟蹊径,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以心理分析式的讲史,抽丝剥茧分析各个权力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和历史是怎么决定他们的命运的。11张典型的权力面孔,11个独特的人性侧面,组成一幅中央帝国的权力图像。
    一部浓缩版的中国帝王传记,每个人物的小传都很独特:权力怪兽的第一任驭手秦始皇、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代价、从先进模范到乱臣贼子的王莽、被大业压垮的杨广、偏执型人格患者朱元璋、不愿意做皇帝的正德、从伟大到平庸的嘉庆、“上帝第二子”洪秀全、被“帝王教育”败坏的光绪、生为猎物的永历、后代被斩草除根的崇祯。深度剖析权力人物的酸甜苦辣,探讨其权力运作法则和背后的行为逻辑。

内容提要

  

    这是一幅中央帝国的权力图像,也是一部浓缩版中国帝王传记。
    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以心理分析式的写作手法,描写了秦始皇、汉武帝、王莽、杨广、朱元璋、正德、嘉庆、洪秀全、光绪、永历、崇祯等十一张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权力面孔,深入分析了他们在皇权压力之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性侧面,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运作法则和背后的行为逻辑。
    十一张权力面孔,就是十一个独特的历史侧面。这些不同特点、不同性格的权力人物,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历史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本书既有关于他们心灵动态的描绘,也有其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的分析,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以点带面透析王朝兴亡。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已出版作品目录:《千年悖论》、《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目录

序章  皇帝:权力的囚徒
第一章  秦始皇:权力怪兽的第一任驭手
第二章  汉武帝:雄才大略与代价
第三章  王莽:从先进模范到乱臣贼子
第四章  杨广:被大业压垮
第五章  朱元璋: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第六章  正德:不愿做皇帝的人
第七章  嘉庆:从伟大到平庸的滑落人生
第八章  洪秀全:上帝第二子的前世今生
第九章  光绪:被“帝王教育”败坏的人
第十章  永历:生为猎物
第十一章  崇祯后人:权末代的悲惨命运
后 记

后记

  

    一
    权力是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
    凯特林·奥康奈尔在《大象的政治》中向我们揭示,公象群体当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关系和烦琐的礼仪规范。动物学家在狼群甚至鸡群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资源稀缺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建立一个基本秩序,这些动物会无休无止地争斗下去,导致种群无法延续。
    人类社会当然也是如此。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欲望会导致人类无休无止的争斗和混乱,为了把竞争的烈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人类群体演化出了等级制度和权力秩序,从部落联盟到酋邦再到国家,统治者的权力越来越巨大。
    权力的成长给人类带来了众多好处。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说,原始社会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无忧无虑的黄金年代,在那个时代,虽然人类团体的规模很小,但持续不断的小规模暴力仍然导致惊人的伤亡:有15%的人死于其他人类之手。而到了原始国家阶段,比如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墨西哥帝国,暴力死亡率下降到了5%。而人类进入近代国家阶段之后,历史学家昆西·赖特估计,全球17世纪的战争死亡率是2%,20世纪的战争死亡率低于1%。国家的本质是暴力从分散走向垄断,在权力有效运行的时期,被高度垄断的暴力会给人们带来安全。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权力集中化过程起点非常早、历史非常长。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就实现了中央政权对基层社会的直接统治和严密控制。孟祥才认为,秦汉帝国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其规模之宏大,组织之严密,是同代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而欧洲国家直到中世纪后期,才开始构建统一集权国家的过程。而直到17世纪达于顶峰的法国中央集权,仍然做不到像秦始皇这样对社会的全面而有力的控制。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超级早熟。早熟的集权国家起到了制止战乱、创造和平、保证安全和秩序的作用,甚至表现出诸多“现代性”特征。中国比西方早了1800多年进入了一种国家机器高度发达、社会阶级阶层高度开放、思想文化高度世俗化的时代。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时候,秦朝就已经废除了贵族制度,实现了“万民平等”,出现了空前的社会流动性,实现了语言文字和度量衡统一,可以进行广大地域内的物资和信息交流。 因此,在所谓的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中国历史发展却进入了高峰期。在长期的和平下,一个王朝的经济通常会稳定发展,因此中国出现了很多盛世,比如唐代的贞观、开元和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国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比如唐诗宋词;也留下许多雄伟的建筑和工程,比如万里长城、故宫和大运河。 但是,早熟的集权国家也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国家拥有极强的资源控制和财政汲取能力,但缺乏必要的约束。 欧洲国家的中央集权和中国的中央集权的形成过程相当不同。欧洲是在议会、自治城市、行会等多种社会力量发育起来之后才出现中央集权国家的。因此,在欧洲的民族国家中,君主的权力受到诸多力量的有力约束。 而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国家巩固发生在社会其他力量建制化地组织起来以前”,在其他国家发挥约束力量的世袭贵族、教会、商人组织等力量,都无法约束古代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因此,古代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一方面对社会表现出惊人的支配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破坏力。传统王朝在建立不久之后,总会出现对社会的过度汲取,最终总会压垮脆弱的小农经济,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导致权力自身的毁灭。中国从秦到清的历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频繁地改朝换代,最高权力一次次地易手。权力的成长、运用和毁灭,在中国历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二 这本书探讨的不是宏观角度下权力的演变,这方面的内容在我的《简读中国史》中有比较充分的讨论。本书关注的是权力给人性带来的影响。 权力给权力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不仅人类社会如此,动物世界也是如此。 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说,人类就像猕猴一样(而并不是猕猴就像人一样),痴迷于攫取权力和地位,因为权力和地位意味着资源和机会。地位高的动物,生活得更舒服,活得更长,享有的交配权更多,因此繁殖的后代更多。地位低者恰恰相反。人类社会的权力者,所获得的好处,自然更多。 但是,这只是权力的一面。权力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对人性的戕害。越是巨大的权力,对人性的戕害越深。本书的观察重点,就在于权力给人带来的困境。因此这不是一本平衡分析的书,而是致力于深入探讨一端的书,请读者对这本书的“偏颇”予以理解。 我最初是以“文学青年”的身份开始历史写作的,因此对人性的关注一直是我的写作重点之一。迄今为止,我的历史写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简读中国史》为代表的探讨历史背后的规律性现象的史学作品,另一类是以这本《权力的面孔》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以及处女作《千年悖论》为代表的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杂交品。这类作品很多最初发表于《当代》《钟山》这样的文学期刊,有些甚至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选载。也就是说,文学杂志的编辑认为这是小说。从作品关注的人性焦点来看,这种判断是成立的。 这本书的缘起,是我2007年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后来又扩展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坐天下》。这次在航一文化出版公司的建议下,我增补上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帝王,即秦皇汉武,增加了近十万字。并且由于世易时移,原来的书名已经不合时宜,所以改成现名《权力的面孔》。在此感谢出版社和航一文化出版公司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付出的努力,书中可能存在较多缺点和错误,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祖宗之余烈”:权力怪兽的诞生过程
    一
    秦始皇虽然是公认的“千古一帝”,但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其实是被大大夸大了。
    秦始皇第一个历史功绩是统一了中国。然而,中国的统一运动既不是出自秦始皇的意志,也不是由他亲手启动。春秋以降的统一运动,是中华民族集体意志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历史过程。秦始皇只不过是接力赛的最后一棒选手。
    秦始皇的另一大“功绩”是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皇帝制度,或者叫“大一统郡县制度”。然而这个制度并非秦始皇的原创,而是春秋战国以来大部分思想家共同努力构建的。其实,除了发明了“皇帝”二字,以及规定“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等文字细节上的贡献外,秦始皇对于“皇帝思想”或者说“皇帝制度”并无思想性的建设。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贯彻了前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的政治设计而已。
    甚至“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也是商鞅时期就开创的先例。商鞅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统一度量衡,即“平斗桶权衡丈尺”。秦孝公十八年(前344)颁布的“商鞅方升”就是这次改革的实物证据。秦始皇“焚书”之前,商鞅也曾经“燔诗书”。
    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实践者而非思想者。他的特点是执行力超强,而非创造力出众。他的功业是建立在“祖宗余烈”的基础之上的。
    二
    秦国是一个铁血之国,它诞生于西周和东周交接的时代。
    它在天下主要诸侯国中是最特殊的。
    第一,它最年轻。
    秦人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是周代的一个边缘部族,本属“蛮夷”。周初分封的时候并没它的份儿。西周末年,犬戎进攻周王室,大部分诸侯不管不问,独质朴的秦部族积极勤王,“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史记·秦本纪》),在战后又护送周平王东迁,因此被感激涕零的周天子封为诸侯。秦国作为一个国家由此正式出现。
    因此秦国是一个边缘型的落后国家。和齐、晋、鲁等老牌诸侯国相比,秦的历史短了整整一个西周的时代,大约迟了三百年。
    第二,它最落后。
    荒凉的西北高原,物产稀少,人民生活贫困。《汉书·刑法志》这样描述秦国:“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也酷烈。”作为一个地处偏僻的后起国家,秦国文化上也非常落后,李斯谓“士不产于秦”,荀子说秦国“无儒”。秦国人才都是从外面聘请来的。
    第三,它的发展轨迹最特殊。
    周代的几乎所有国家,都以礼乐文明为努力方向。即使边缘型的国家,也都全力中原化,努力由“蛮夷”而进为“华夏”。但秦国的发展路线却相反。
    秦国立国之初,也曾倾心中原。但是到了第九位君主秦穆公,他对比中原与蛮夷,认为“中原化”或者说“礼乐化”会使一个国家丧失尚武精神,因此果断中止“中原化”进程,向戎狄开拓,“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吞并了大量羌戎人口,大力吸收戎狄文化。秦国的文化面貌因此发生了明显变化。考古发现秦文化中的屈肢葬、土洞墓、茧形壶、铲形袋足鬲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不属于中原国家,而属于西北少数民族。
    因此,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独特的。秦国和游牧民族一样,百姓停留在“淳朴忠厚”的半野蛮状态。与中原散漫的农业文明比,秦国文化具有纪律严明、上下一致的军事化作风。“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与西戎的融合,给秦人的躯体注入了更多粗犷和野蛮,决定了秦人狼一样的性格。
    这些特点导致秦国一直被称为蛮夷,受人歧视。“六国卑秦,不与之盟”,“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但也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秦国在新型权力怪兽诞生的过程中夺得了先机。
    P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