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时间,从一家书店开始,何其美好
余杭文化书城 就在临平老城中心,原木、绿植、咖啡香
发布时间:2016-06-26 | 来源:
通讯员 陈瑜思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文 吴煌/摄
    下午四点,放学后,临平一小的学生三五成群,穿过马路,经过文化广场。不到两分钟,他们便到了余杭新华书店文化书城,“噔噔噔”,跑上二楼,放下书包,开始做作业。
  五年级的俞锦晨也是其中一员,这里,是他回家途中的“中转站”。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这儿,一放学,就在文化书城二楼的漫书咖做作业,累了去三楼少儿区看会书,等待妈妈来接。
  假期,如果家里没有人,他也会一个人走五分钟,到这里来。
余杭文化书城 就在临平老城中心,原木、绿植、咖啡香
放学时间,从一家书店开始,何其美好
读小学五年级的俞锦晨在这里写好作业,等妈妈来接
  原木、绿植、咖啡香
  书店有家的味道
  2016年1月24日,余杭新华书店文化书城开始了试营业。
  它坐落在临平老城中心,与文化广场相邻,紧挨着临平剧院和余杭文化馆。
  早在装修阶段,俞妈妈带着俞锦晨路过,就被它的外形吸引——像几本错落叠放的书。等到开业了,他们迫不及待过来看看。
  进来一看,却是LOFT的设计感。整个场馆都是木结构的,木地板、木楼梯、木架子。木架上还点缀着各种绿色植物,最常见的是绿萝。地上放着几个小垫子,读者可以随处休息。
  文化书城一共四层楼,一进门最先见到的是线帘灯,暖暖的灯光映在排列整齐的畅销图书上。第一层除了文具馆、数码馆外,还开辟了“城市田野”,将书与植物有机融合。绿意盈盈的植物墙送来阵阵清新,它对面则陈列关于花卉种植的书籍与部分女性读物。
  二楼的漫书咖,是俞锦晨和他的小伙伴们,待的时间最长,也最喜欢的地方。“如果来不及接他,放在这里我还会比较放心,有东西可以吃,也不至于饿着。”这一天,俞妈妈接孩子的时候,也坐下来喝了杯饮料降降暑,同时翻翻书。
  一本书,便可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周末,这里还有英语、日语沙龙,座无虚席。
  一年级的俞悦,更喜欢国学民俗馆,它处于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夹层。吊顶上挂着别致的油纸伞,墙上则是一把蕉叶琴、两支笛子、三件旗袍,这些装饰品都是当地手作人提供的。书架上展示着余杭当地作家的文学作品、国学图书。墙边,还展示着三个仿制的良渚玉琮。
  进门有一个茶台,摆着两套茶具。她喜欢古典安静的环境,所以,经常一个人拿着杯子、茶壶欣赏。
  只要放学有空,她总会缠着奶奶带她过来,玩一会,再回去。除了这里,她也常跑到三楼,坐在地上看绘本。
  三楼是文教少儿区,有近万种儿童书。吊顶是纸飞机的形状,充满童趣。专门划出一块绘本区,每周六下午,还有店员带来绘本故事会,每次总能有二三十个小朋友围在这儿,认真倾听。害羞腼腆的俞悦总是一个人捧着绘本,躲到一旁静静地看。
  再往上走的四楼,则是艺术展厅,这个月正在展出铁艺画。
  带着记忆的70后、80后
  将自己的孩子带到书店来
  在书城,白天,绝大多数是老人,格外安静。但是,放学后,来来往往的都是背着书包的小朋友和家长。
  和俞锦晨一样,二年级的张以沫的放学第一站也是这里。在这里,干扰少,做作业效率高,他几乎每天都来。家里有弟弟,太闹腾。这里有书与伙伴,更自由。
  在没有这个书店之前,妈妈会带他去附近的图书馆学习。自开业后,他的学习阵地就挪到了这里。
  闲暇时,他在三楼看书、玩耍,妈妈在二楼与朋友聚会,做些手工。妈妈徐艳艳觉得,在这里,有一种读书的氛围,无形中就把文化潜移默化给孩子了。
  “这里是老底子(1993-2003年)的文化书城,又回到70后80后挺多回忆的地方,给大人一些儿时的回忆。”十几年前这里也是新华书店,几经易主,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里。徐艳艳说,把孩子带来这里,也有一种文化传承之感。
  除了附近的学生,还有不少路途较远的同学慕名而来,纷纷称赞它为临平最好的书店。
  刚结束高考的张晨、鲍歆祎结伴而来,听说这儿茶点美味,一直都心心念念。一放榜就抽空过来了,立马被文艺小资的氛围迷住了,整个下午都泡在这里。离开的时候,还嘀嘀咕咕“真的好”。
  “这里氛围好,环境好”,这是俞锦晨第一次来时的感觉,这次不知道第几次来了,但还是这个感觉。
  家住在附近的他,和妈妈逛着逛着,总会逛到书城来。
  俞妈妈还准备给他报名书城暑期的“小小管理员”,帮着书店工作人员一起整理书架,管理秩序,让他锻炼锻炼,更熟悉这里。“如果暑假没什么事,我们就经常会到这里来。”这是妈妈与他的约定。
《钱江晚报》2016年6月26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