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 定价: ¥36
  • ISBN:978750864503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282页
  • 作者:俞敏洪
  • 立即节省:
  • 2014-05-01 第1版
  • 2014-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他是农民的儿子,却凭借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最有钱的老师,是知识分子成功创业的典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他是亿万中国年轻人的梦想导师和心灵启迪者。他是俞敏洪。
    俞敏洪的最新亲笔力作《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激励年轻人在这个身心备感压力的巨变时代,把握机会,主动改变,勇于坚持,在无助失意的日子里坚定前行,成功逆袭!
    俞敏洪说:“不要太相信三十而立之类的话,不要太给自己压力,生活是慢慢成功的,我30岁时还是穷光蛋一个。只要保持努力心态,坚持目标不放弃,早晚都会成功。我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中,读出一点人生的痛苦、一点挣扎、一点不屈、一点顽强;我也希望大家能从痛苦中读出快乐,从绝望中读出希望。”

内容提要

  

    俞敏洪每天晚上12点之后会坚持写一篇文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就是这些记录文字的呈现。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分为“写给自己”、“写给年轻人”、“写给生活”三大篇章,细数他50年心路历程、20载创业风云,与年轻人分享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给人以坚定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如何更积极地度过人生。
    俞敏洪的文字朴实而真诚,阅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向上的张力,昂扬的态度和智慧的人生哲学。

媒体推荐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俞敏洪既传统又很现代。传统的是他的良知,现代的是他的思想。
    ——豆瓣网友 十口
    阅读俞敏洪的文字如同和他面对面地谈心,平淡的语言却让人刻骨铭心。
    ——豆瓣网友 向往阿瓦隆
    俞敏洪总能带给我们一种向上不屈的精神,一股隐忍坚韧的力量,一些击中心灵的感动,一缕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光亮。
    ——微博网友 王晓玥

作者简介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生于1962年,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1985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教育服务机构。(NYSE:EDU)
    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
    著有深受读者喜爱的“词汇红宝书”系列,涉及中高考、四六级、专业四八级、考研、考博等国内考试,以及TOEFL、IELTS、SAT、GRE、GMAT等出国考试,久经市场考验,畅销不衰。

目录

序言: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开篇:青春就是做梦和犯傻
上篇  写给自己
第1章  我不是成东青,我是俞敏洪
  电影很精彩,现实更残酷
  我不是传奇人物
  我从来没有当过冠军
  我的钱打算怎么花
  成功带给人的是虚幻
  聪明人的笨功夫
  我是北大二流毕业生
  大学宿舍铸就了新东方的“嘲讽文化”
  我曾是个蹩脚的诗人
第2章  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我的父亲母亲,是我生命的根基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需要你
  做人就要跟着牛人跑
  从三国演义到“中国合伙人”
  我对待朋友的8字箴言
  未来总有一个人在等你和她相遇
  女人的温柔和男人的能力成正比
  我怎样才能对得起我的女儿
  我们能够感受温暖,是因为有人愿意付出
  因为别人,我们活得更好
第3章  我的教育观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快乐…61
  分数决定一切,这就是中国
  面向未来的教育:着重培养情商和逆商
  中国孩子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
  除了分数,我们的孩子还应该具备这些特质
  用爱和激情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
  有尊严是谈家庭教育的基础
  能否教出好孩子和父母的知识结构无关
  教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
中篇  写给年轻人
第4章  80、90后,胜过过去任何一代人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天下
  80后,我为你唱赞歌
  毕业了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离开校园后要随身携带5种能力
  少一点疑虑,多一点信任
  读书只是做事的准备状态
  用努力赢得自尊
  用能力创造财富
  真诚的微笑是你无形的资产
  要把自己当人看
第5章  为自己积累比钱更重要的人生资本
  耐力: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分享:为你带来资源
  吃苦:苦尽甘来,收获的是甜蜜人生
  果断:选择时不犹豫
  专注: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做好一件事
  奋斗:改变命运,走出困境
  隐忍:年轻人必备的生存智慧
  困难:生命的营养剂
第6章  年轻人走上社会后应该如何做事
  有些事,年轻时不做会后悔一生
  年轻人何时才能创业
  30岁前不犹豫,30岁后不后悔
  大事可以想,小事必须做
  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急事慢做
  你究竟在为谁工作
  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年轻人应有的就业态度
  把每天当成一辈子来过
  感谢那些“逼”过我们的人
第7章  用严厉和冷酷改正自己的缺点
  主动成长,不做被喂饱的熊
  没有经过深刻自卑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
  用严厉和冷酷改正自己的缺点
  不论世界如何对你,都不要看轻自己
  靠学习之外的能力打天下
  你现在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未来
  笨有笨的好处
  超越生命的临界点
  相貌与成功的关系
  先做人,再做事
第8章  人的一生总需要有点理想光辉
  走在路上,也许这就是人生
  活到点子上
  你不知道这辈子你能走多远
  捡足够的砖头,造好心中的房子
  定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成就源自无数微小的目标
  设计一张完美的人生地图
  向着要追赶的目标前进
  找到你生命中的北极星
  为挣脱束缚而努力
下篇  写给生活
第9章  适当地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你有思考的时间吗
  三文鱼的生命旅程
  不完美生活的美好
  为自己留下一些令人感动的日子
  生活在自在和豁达的心境中
  空虚是一件好事
  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
  允许自己停下来,才能重新上路
  满足不等于停止进步
第10章  在难熬的日子里学会诗意地生活
  诗意的生活
  不要“习以为常”
  所有伟大都源自母亲
  将痛苦沉淀在心底
  好书如挚友般让人心安
  警惕电脑对人的控制
后记  人生三境界
附录  俞敏洪的普鲁斯特问卷
语录人物语录瞰

前言

  

    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我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是著名的摄影家焦波带领了五六个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弟子,在山东的一个村庄里住了将近一年,对村庄里的老百姓跟踪拍摄,并从几千个小时的拍摄影像里剪辑出一个非常有故事性,打动人心的片子。
    在这部片子里你可以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境遇、面对现实的挣扎和不屈,我给他们做了一个总结——“在绝望中的乐观”。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一个农民在年轻的时候写过很多东西,也酷爱玩乐器,但是因为农村生活的困苦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在这个片子里面他要学琵琶,他老婆跟他争吵,说都吃不饱了,还要买琵琶。这个男人说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喝拉撒,还需要有精神上的生活。他有精神上的向往,尽管和吃喝拉撒没有关系,这让我感到心里有点不同的东西。
    当人活得像样的时候不是有钱和有地位的时候,而是感觉到自己能够看得起自己,感觉到周围人能看得起你的时候。看得起你不是因为你有钱,而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存在着某种精神,有了不起的气质,有别人不能做的事情。
    在坚持努力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有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我从来没有想过能去北京大学读书,直到拿到通知书才相信。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能把一整本英文字典的词条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假如说我要一辈子在北大当老师,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大学教授,我评估了一下,自己可能永远当不了一流教授。因为一流教授在我心目当中都是梁启超、王国维等等这样的人,都是大师,至少也是像季羡林这样的人。像我这样的人是完全不可能的,现在中国有好多的学者,包括像余秋雨、钱文忠等,我如果做教授那连赶上他们的影子的程度都还没有。因为我知道变成伟大学者的前提是以从小的坚实学习为基础的。我的英语是从16岁以后才开始学的,历史、地理等科目除了中学课本上教的东西,其他的完全没有。我一直到30岁的时候,才真正知道原来太平天国是这么一回事。
    我后来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当一件事我能看得到头的时候,我就不愿意去做了。比如我如果在北大做老师那我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头,就是讲师到副教授,完了做个教授还可能混成个三级教授,一辈子就可能在三级教授上待着了。我的导师当时是二级教授,当时他就是两居室,100多平方米。你会发现,一辈子在北大混,到最后可能也就是他这样子。再加上一辈子当不了一流学者的前提条件,所以我觉得必须出来,去追求一个未知的世界。
    当然,追求未知的世界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你可能生活只够吃饭,也可能成功。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当你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吃饭和成功对你的人生来说都是有很大的收获的,永远比你在一个已知的世界中间坚持已知的事情会有更大的收获。
    所以我才有从北大出来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够有不一样的世界。当然,做新东方的时候我并不是想做成上市公司,只是想自己赚点钱以后到美国读书,因为我觉得那是存在未知的事情。当然,当时没有实现,因为赚不了这么多的钱。当我最后赚了足够多钱的时候,我发现我不愿意去美国了。为什么呢?因为新东方的成长和我在中国遇到的挑战让我发现我个人真的成长得非常迅速。比如说,我刚从北大出来的时候,见到居委会的老太太和公安局的人我都可以害怕得浑身发抖。但是到现在我成长为见到公安局的人像兄弟一样,这是我的社交能力成长了,这在中国非常重要。尤其看到学生喜欢听我上的课,看到学生通过我的教授能够得到满分,能够到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的生命感、使命感就出来了,这是有生命价值的。
    当然,所有东西的美丽在于你并不知道你到底想最终干成什么样子,但你知道你必须要往前走。因为任何东西往前走的条件是必须要有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当你向前走一万步,你越往前走越有意义,为什么?因为你在两边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和人。但是,当你坚持走到100万步,你就变成了旅行家。所以一个事做得多了,本质就会改变。
    2014年4月于北京

后记

  

    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把第一种境界归结为迷茫,寻找生命价值、追求事业的迷茫;把第二种境界归结为执着,找到了某种值得投入生命的事业或者价值,愿意为此贡献余生;把第三种境界归结为开悟,在苦苦探索、执着无救之后的突然领悟,原来一切都这么简单,答案就在身边。就像牛顿在苦恼之余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像王阳明在竹子前面“格物致知”几度春秋之后突然领悟到了心乃一切之本。
    古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们人生之初,思维狭隘,见识短浅,所以很容易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表面上好就是好,不懂得背后蕴藏的道理,看到哭就是哭,不知道哭背后的情感;在我们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常常会处处碰壁,事事灰心,最后对人对事产生无尽怀疑,觉得每个人都不再那么纯真,人人都暗藏玄机,包藏祸心,因此就很容易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到了第三重境界,发现一切人皆有良知,一切事皆有因缘,看透了其实很简单,所以就有了看山还是山的明澈。“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做人与处世的正道。
    上面的两个故事都充满了禅意,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悟。
    其实,做人做事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境界带来不同的结果和不同的人生。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三个人都在搬砖头,第一个人搬砖头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搬砖头,觉得自己除了搬砖头没有什么其他的本领,所以他就一辈子搬砖头了。第二个人搬砖头的时候想的是未来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包工头,让别人搬砖头,最后他就成了一个包工头。第三个人搬砖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未来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建筑师,盖出自己心里喜欢的房子来,最后这个人成了很好的建筑师。 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我深深相信在所有的生灵中,只有人可以用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有的时候,我们的心能够走多远,我们的脚就能够走多远。 我们在大学的学习也有三种境界:第一是为了找工作而学习,什么专业毕业最好找工作就学什么;第二是因为兴趣,确实因为深深喜欢自己学习的专业,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是其次的;第三是因为使命感而学习,或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或怀抱“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 我们常常觉得第一种人很实在或者很现实,刚毕业出来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但从长远说,只有第二、第三种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也更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奥妙,即使在穷困中也不失其苦中作乐的情怀。从现实角度来说,人们通常认为第一种人会挣更多的钱,但事实恰恰相反,第二、第三种人往往更加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易中天、于丹等所学的历史、哲学专业历来被认为是饿死人的专业,但他们证明了对专业的兴趣可以带来名利。袁隆平除了对水稻的浓厚兴趣,更肩负了一种使命感,最终他研究出了杂交水稻,造福几十亿人民。 毕业后面对工作依然会有三种境界:为薪水而工作,为喜欢的职业而工作,为内心的使命感而工作。这三者也许不矛盾,但只有到了第三种境界才能成就大业。 当一个人为薪水而工作时,工作对于他来说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折磨,这样的人常常身心俱疲,满腹牢骚;一个人为了喜欢的职业而工作时,就像小孩玩乐高玩具一样,内心会充满欢喜和成就感,这个时候工作的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一个人为了使命感而工作时,工作已经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一份生命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一种崇高的生命本质。第三种人为数不多,但往往承担了引领世界的重任,政治家中如林肯,历史家中如司马迁,科学家中如爱迪生,投资家中如巴菲特等都属于这一类人。他们不仅仅成就了自己的生命,也为别人树立了榜样,更推动了世界的进步。 也许,在学习、工作、生活之前,先给自己定位,问一下自己处于哪种境界,比我们匆匆忙忙像蚂蚁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重要。诸葛亮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一点,宁静一点,静而后动,这样我们这辈子也许能够走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