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草房子/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 定价: ¥23
  • ISBN:978755600875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少儿
  • 页数:321页
  • 作者:曹文轩
  • 立即节省:
  • 2015-08-01 第3版
  • 2015-08-01 第76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曹文轩儿童作品《草房子》畅销十二年、印刷逾百次、荣获海内外九项大奖、感动百万中国人的儿童文学经典。
     本书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说,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谐趣而又庄重,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淳朴的美感,荡漾着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人与人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内容提要

  

    曹文轩著的《草房子》是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问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义智慧。荡漾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冷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本书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类大奖等。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小学、初中统一语文教材主编之一。出版长篇小说有《草房子》《蜻蜓眼》《青铜葵花》《火印》《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细米》《大王书》《枫林渡》《穿堂风》《蝙蝠香》《萤王》《草鞋湾》《疯狗浪》等,出版系列作品有“我的儿子皮卡”“丁丁当当”“萌萌鸟”“笨笨驴”等,出版绘本有《远方》《飞翔的鸟窝》《羽毛》《柏林上空的伞》《烟》等数十种,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众多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匿、韩、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阿拉伯、波斯等语种。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等重要奖项数十种。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月获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奖。

目录

再版说明
总序
追随永恒(自序)
  第一章  秃鹤
  第二章  纸月
  第三章  白雀(一)
  第四章  艾地
  第五章  红门(一)
  第六章  细马
  第七章  白雀(二)
  第八章  红门(二)
  第九章  药寮
作家与作品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主要著作目录
  本书获奖记录
  最美的收获——读《草房子》
  为一种梦想而感动

前言

  

    追随永恒(自序)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的提出,等于先承认了一个前提: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我们在咀嚼这一短语时,就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从而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
    但我对这一命题却表示怀疑。
    作为一般的,或者说是作为一种日常性的说法,我认为这一命题可能是成立的。因为,有目共睹,今天的孩子其生存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所临对的世界,已不再是我们从前所面临的世界;今天的孩子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与“昨日的孩子”相比,都起了明显的变化。
    然而,如果我们一旦将它看成是一个抽象性的或者说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提出时,我则认为它是不能成立的。我的观点很明确——在许多地方,我都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于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我对这样一个大家乐于谈论而从不怀疑的命题耿耿于怀,并提出疑问,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取向、观察生活的态度、体验生活的方式乃至我们到底如何来理解“文学”。
    遗憾的是,在这短小的篇幅里我根本无法来论证我的观点。我只能简单地说出一个结论: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
    由此推论下来,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总而言之,自有文学以来,无论是抒情的浪漫主义还是写实的现实主义,它们所用来做“感动”文章的那些东西,依然有效——我们大概也很难再有新的感动招数。
    那轮金色的天体,从寂静无涯的东方升起之时,若非草木,人都会为之动情。而这轮金色的天体,早已存在,而且必将还会与我们人类一起同在。从前的孩子因它而感动过,今天的这些被我们描绘为在现代化情景中变得我们不敢相认的孩子,依然会因它而感动,到明日,那些又不知在什么情景中存在的孩子,也一定会因它而感动。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我们一旦默读这一短句,就很容易在心理上进行一种逻辑上的连接:只有反映今日孩子的生活,才能感动今日的孩子。我赞同这样的强调,但同时我想说:这只能作为对一种生活内容书写的倾斜,而不能作为一个全称判断。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今世。我们的早已逝去的苦难的童年,一样能够感动我们的孩子,而并非一定要在写他们处在今天的孤独中,我们表示了同情时,才能感动他们。若“必须写今天的生活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能成为一个结论的话,那么岂不是说,从前的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再具有感动人的能力因而也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岂不是说,一个作家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经验都不再具有文学素材的意义,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随风而去了吗?
    再说,感动今世,未必就是给予简单的同情。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别今日孩子的处境的善恶与优劣。对那些自以为是知音、很随意地对今天的孩子的处境作是非判断、滥施同情而博一泡无谓的眼泪的做法,我一直不以为然。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我们何不这样问一问:当那个曾使现在的孩子感到痛苦的某种具体的处境明日不复存在了呢——肯定会消亡的——你的作品又将如何?还能继续感动后世吗?
    就作家而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份独特的绝不会与他人雷同的生活。只要你曾真诚地生活过,只要你又能真诚地写出来,总会感动人的。你不必为你不熟悉今天的孩子的生活而感到不安(事实上,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对今天的孩子的生活完全一无所知)。你有你的生活——你最有权利动用的生活,正是与你的命运、与你的爱恨相织一体的生活。动用这样的生活,是最科学的写作行为。即使你想完全熟悉今日孩子的生活(而这在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你也应该有你自己的方式——走近的方式、介入的方式、洞察和了悟的方式。我们唯一要记住的是,感动人的那些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我们只不过是想看清楚它们是在什么新的方式下进行的罢了。
    追随永恒——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
    曹文轩
    1997年4月28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后记

  

    最美的收获——读《草房子》
    于青
    这本书的作品介绍很精彩,忍不住要引上一段: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应该说,这段文字的介绍已经精辟地概括了《草房子》的本质特色,谁看完了这一本书,谁都会认可这段文字的得体和中肯。但是,作为读者,我还是要补充一句,一句当年傅雷先生评价张爱玲小说的著名的话:这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
    有多久了,我们已经陌生了这样的一种感觉:读完一本至美的小说,你会体验到一种忧伤的喜悦,她会把你带入一种超越时空、超越思维的真空地带,让你“无所思而思,无所想而想”。正可谓大喜无喜,大有无有。《草房子》,一本写给少年朋友看的儿童文学作品,能给成人读者带来这样至美的艺术享受,其艺术品格和魅力可想而知。我们甚至为了这样的一本小说而感念作者,在尘封了多年的艺术记忆里,是作者为我们注入了一汪充满了生命灵性的泉水,激活了我们的艺术想象力,许久以来我们迟钝、麻木的艺术触角豁然生动起来。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名叫桑桑的少年形象。他的身上,集中了一种矛盾的性格特质,他有天真的深刻,幼稚的成熟,善良的诡计以及纯朴的聪明,这些性格特质,在作者近乎白描一样的自然描写下,栩栩如生。我们完全被桑桑的生活迷住了,被油麻地上那些善良纯朴却又散发着一种优秀的民族情怀的人们所吸引,我们甚至在那些乡情、乡韵、乡恋中,在那些重重叠叠的少年孩童们的身上,惊喜地发现了一直被我们自己忽略了的少年的记忆。
    是的,我们都是从童年中走来,从少年时代长起,我们也有过那些让人想起就能会心一笑的少年的故事,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都经历过桑桑式的快乐、忧伤和喜悦,经历过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融会了人生精华的大小喜剧。桑桑在《草房子》一书里鲜活地生活着,但那些早先在桑桑的故事里生活过的少年们,却已经成长为世故老人,我们的心比年龄要老,虽然我们也年轻过,但纯洁往事是那样轻易地就被世俗烟尘遮盖住了。桑桑们的少年忧郁在短暂的人生里如惊鸿一瞥般便匆匆划过去了。其实,桑桑的形象岂止是英俊少年,他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哈姆雷特,以他特有的生活视觉,在向我们提示着人们究竟应该怎样生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为人的真谛只有一种,那就是要真诚,要无愧于人的称号。我们做不到,桑桑们做到了,这就是一个小小少年所以感动了无数成人的魅力所在。
    要说《草房子》,要说桑桑,会像旧时的纺线机一样,能抻出无数个有启示意义的话题来,那是因为《草房子》像一瓶陈年老酒,其酒味甘甜像岁月一样绵绵流长。她是作者的沉淀之作,也是智慧的结晶之作,从这个意义来理解精品,我们便有了可参照的范本。我们读了许多的小说,与《草房子》相比,至多也只能算作作家的草稿,有的也仅是一部小说的粗坯而已。作家们长于倾吐,习惯于倾吐,却疏于沉淀,懒于梳理,精品自然是千呼万唤难出来了。在这样的对比下《草房子》是否精品,似乎已无需多言,只要你肯读,答案自在其中。 真正的精品就像真正的老酒一样并不多见,当精品出现的时候,我们只是期盼更多的人来读精品。《草房子》使我们感到一种由衷地欣喜,长篇小说在呼唤精品的声浪中,终于有了揭晓,她起码标志着长篇小说至此已大大地向前跨越了一步,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