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近观刘洪

  • 定价: ¥39.8
  • ISBN:978753998985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297页
  • 作者:梁平
  • 立即节省:
  • 2016-02-01 第1版
  • 2016-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位从“草根”成长为中国法律服务“双冠王”的传奇人物;
    一位维护法律公平正义,每天都被自信支撑的“中国好律师”;
    梁平编著的《近观刘洪》通过对南京著名律师30年的执业经历,充满传奇性的人生故事,展现出一名“中国好律师”的风采,其正义与良知的执业标准,让其成为众多年轻律师心目中的导师,其主导下的“江苏刘洪律师事务所”也被称为律师界的“黄埔军校”!

内容提要

  

    梁平编著的《近观刘洪》是纪实体励志人物传记,22万字、百余幅珍贵图片构成。全面、完整地介绍了南京名律师刘洪执业30年及其61年的人生足迹,原汁原味地讲述了他领衔的法律服务团队两获“全国优秀所”称号,跻身“中国好律师”行列的成功之路。展示了其以坚韧对抗艰辛,内心渐渐强大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梁平。江苏南京著名媒体人、作家、策划人。新闻从业32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过部主任、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等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曾入选全国十大文娱记者,担任全国晚报周末版协会副秘书长。曾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赴俄罗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交流。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级各类新闻奖。《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百余家媒体、期刊刊载其新闻、文学作品。在《新闻三昧》《青年记者》和《新闻广场》等20余家新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5篇。
    独立策划经典电视剧《雍正王朝》《记忆的证明》,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创见面会;央视春晚大趋势研讨会,央视春晚“军中姐妹”见面会,央视春晚黄一鹤、张明敏再聚首活动。独立或合作执导过《中天之夜》《情系天使》等30余台电视、舞台大型晚会。参与策划吴小莉《圆人生的梦》《陈述的“陈述”》等书作。

目录

★引言
上卷  岁月有痕
★六次“迁徙”自信引路
★岁月有痕的记忆
★倔强的年轻修表匠
★三十岁“苏醒”
中卷  执业生涯
★开耕“根据地”梅园
★司法部长微服私访
★代理金中富案声名鹊起
★“刘洪现象”引人关注
★丰富“顶尖律师论”学说
★借力媒体饱受争议
★南京律师业“黄埔军校”
★“全国优秀”与“南京十佳”
★“市民学堂”举案说法
★法庭上下“双面刘洪”
★充满智慧的博弈
★经典案例中的“刘洪语录”
下卷  纵情守望
★从“文艺青年”到律师
★“摄影发烧友”的世界
★众人眼中的“刘大律师”
★刘洪律师执业生涯要事一览
★刘洪律师摄影作品集
★后记

前言

  

    在我法律服务生涯三十周年之际,出版这本书,不仅有劳我的挚友梁平兄,一个夏天操刀伏案,而且还有劳另一位挚友《民主与法制》总编辑、著名法律学者刘桂明先生为书作序。我感动!
    近些年来,时不时有朋友鼓动我写一本自传,坦率地讲,我一直缺乏足够的勇气做这件事儿。今年,十三岁的儿子已经和我一般高了,有一次,他面对面地问我:“老爸,你一辈子替人打了多少官司?赢得多还是输得多?你一辈子只做律师这么一件事儿,有意思吗……”我先是一愣,随后有许多话想从口中涌出,却一时语塞。在听了我零零碎碎的讲述之后,儿子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老爸,你出一本书吧,书名就叫《近观刘洪》。”听了他的话,我瞬间感觉到儿子长大了,他开始关注父亲的过往,我抱住了儿子,对自己说“是该梳理一下自己了”。
    此次“近观”,既是让亲朋好友近距离的观我,也是我近距离的观自己,细数我这许多年的受想行识与苦集灭道。
    来时路是三十年的法律服务,我是中国律师队伍壮大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律师们相互温暖与搀扶共趟这段法治荆棘路,共同分享着从这个行业里所获得的成就、荣耀抑或困顿、挫折。我愿做法制建设中的一块雨花石,自问没有吝啬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年轻律师,让他们多一些借鉴,少走一些弯路。禅偈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法律服务三十年中的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皆是与有缘人结伴而行,他们曾经给予过我莫大的帮助,他们当中有的人已辞世,更多的人尚健在。我在此衷心感谢诸位有缘人,祈愿大家身无病、心无忧、仓有粟、囊有钱。
    我欣慰地承认,花甲之后,我的脚步可以慢下来并且已经慢下来,人间咫尺千山路,停车坐爱枫林晚,我有暇用相机去定格山南海北和大漠长空,透过镜头去观照涛走云飞和花开花谢,自在随缘,随缘自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能用光阴有几何?这本书的如期出版提示着我,在法律服务这条路上,须莫忘初衷、善始善终。
    纸短情长,在此致谢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与智慧的人士。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同道、同事和广大读者朋友们。

后记

  

    用近乎二十年的时间去感悟一个人,似乎太过漫长。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份耐心,但至少我做到了。
    我所感悟的这个人,就是年长我八岁的刘洪先生。生活中我敬重地尊称他为老师,不单是因为年龄,还有仰慕。
    这篇后记姑且就称刘洪先生为老师吧,这样亲切。
    认识老师的时候,我们都刚刚步人中年,精力充沛,正值事业上升期。虽说同在一个城市,近在咫尺,但亦甚少谋面,彼此都忙。电话成为实用的交流方式。
    十年前的岁末,离元旦很近了。忙碌了一年,我和老师相约去茶吧喝茶,歇一歇,聊聊天。那时的他,律师做得风生水起,有了“大律师”的雅称,倘若把大大小小的荣誉和头衔都放在他的名字前面,那会冗长得如电视剧演职员字幕,让人失去耐心。
    那天叙谈之后,老师从善如流的品格,让我深受感染。我欣然撰写了长篇通讯《感受刘洪》。《南京日报》辟整版刊发,反响甚好。当时,我与他说笑,十年之后,若刘洪律师所大旗依然迎风飘扬,容我为您写传。
    十年,转瞬即逝。
    2015年春天,刘洪所乔迁新址,旨在身处互联网时代,演绎新的发展之路。我去新所参观、道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当并义无反顾地践行十年前的承诺。
    对老师的访问时间是“弹性’’的,时断时续。让他把几十年中已经碎片化的人生记忆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并非易事,尽管他的记忆力“高大上”。每一次的采访,中间都会被若干个电话打断,他和打来电话的人谈论的都是涉及法律诉讼方面的问题。
    采访总是见缝插针式地进行,通常在双休日。老师口述,我和助理边录音边做笔记。采访告一段落,我便根据录音拟出提纲,呈其过目。待他认可后,我开始在电脑上敲击键盘,进入写作状态。
    这个夏天,我的思绪一直处于_一十年的大跨度中,别的什么没做,专注于此。
    我和老师都属于自学成才的那一类人,择善固执。老师做律师,非政法院校师出名门,属草根,无师自通;我做新闻,也非高等学府传媒专业培养,系自悟,学以致用。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与老师惺惺相惜,成了无话不谈的人。
    生活总是变幻莫测,环境总是不可预知,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也是层出不穷。三十年后,当尘封的往事再次开启时,回忆如小溪般淙淙流过,每一个拐点激起的浪花都生动而晶莹。
    记得老师的律师所在香港城办公时,他办公室里悬挂的是一幅主题为《夕阳》的摄影作品。他当时的人生理念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寓意人生就那么几十年,自己当珍惜时光,成就大业;切不可到了黄昏般的年纪,感叹一辈子蹉跎岁月。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在一片混沌中,人们寻找着各自的定位。只有顶尖的人才,才能笑傲群雄。 老师这个人,倒也是个另类。工作中西装革履,下班后喜欢休闲装,尤其是牛仔系列的;戴棒球帽,酷酷的,很随性。他一直努力去做一个独立的人,对他人降低期望,不愿麻烦人。 消除了对他人的依赖,老师自然活得从容洒脱,心境也变得平静淡定。靠智慧应对各种棘手的事,或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喜悦,享受生活的馈赠。 律师从业三十年,老师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过挫折,失意过、纠结过、愤怒过、痛苦过和彷徨过。当这一切成为过去,他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时,笑颜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 出书的过程中,老师得以从忙忙碌碌中获得了一些短暂的解脱,能静下心来梳理匆匆走过的六十一年人生。 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陪伴着老师风雨兼程的律师同仁们,尤其是他现在的合伙人李艳丽、潘建武……给予他无穷的推动力。 老师这六十多年人生,有过太多的艰难,细细回忆起来,他自己都会掉眼泪,何况我们。他刚到梅园街道办事处的时候,被人瞧不起,一开始发制服,他被叫到一旁待着,就像“店小二”一样,唯唯诺诺;每逢开会,他会早早地把凳子摆摆好,把东西收收好;逢照相的机会,他只能挑边边角角站着,那真的像童养媳一样的。 年轻时的老师,心智不成熟,也当过“邪尸”。有一次,几个小流氓栽赃他处理一起纠纷时拿了别人好处,才没替他们说话,找上门来大吵大闹。他几步跨出门外,脱掉外套,指着大门冲他们嚷嚷:“老子进了那个门是法律服务所主任、司法助理员,出了这个门也是一条汉子,你们想死的上来单挑!” 这帮小流氓见老师不好惹,夺路而逃。 一些残酷的经历曾经让老师迷茫,严重的时候,痛苦和压抑甚至像蛇一样咬啮着他的心。 不过,那时的老师和后来的老师大相径庭,一切皆因为深层次地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法律成为他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是他人生轨迹转变的诠释。 当老师一次次以律师身份在庄严的法庭上,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凭借智慧展开辩护,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时,他的心灵就会得到一次洗礼。 三十年的法律服务,使老师见证了中国律师队伍的壮大,看到无数平凡而又执着的律师,用自己的精尖专业与严谨态度,相互温暖与搀扶,共同面对在这个行业里所获得的成就与荣耀,抑或是困顿与挫折,意志坚定,从未想过离开。 在书稿撰写中,我与老师多次讨论,倾听他以最朴实的语言,把自己执业过程中的感悟与经验和盘托出。老师一直渴望成为法制建设中的一块铺路石,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年轻律师,让他们多一些借鉴、少走一些弯路。律师是讲理的一个群体,依据事实、依据法律,对簿公堂,在法律框架内,穷尽一切辩护手段,捍卫公平正义。 我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从这个角度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那些对法律缺乏认知的人提供一个台阶,让他们拾级而上,触摸到法律的热度。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便与出版这本书的初衷相吻合了。 我以为,在众多的法律职业者当中,律师是唯一的一个以纯粹的法律技能来换取柴米油盐维持生计的独特群体,因此,律师的人格、对法律的敬畏应该是最纯洁、不受任何人和任何机构干涉的。 2015年7月,老师生了一场病,动了一次手术。 生了病,老师才真正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才明白能健康的活着是多么值得去珍惜。住院手术前后,亲人、朋友日夜守在他的身边,就连那些平日不多联系的人,也带着鲜花和祝福,静静地坐到他的病床前。他很感动! 住院期间,在精神与肉体的痛苦压迫下,老师思考了很多,又一次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人生了病,经受了病痛的折磨以后,自然会有很多的感受与感慨,拥有了更加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感觉。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金钱而是健康、最温暖的是亲情、最珍贵的是友情。 老师一直都是个敏感而自信的人。几十年来因工作关系,人世间起起伏伏、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镜头看得太多太多。而当他躺在病床上时,才觉得世间的一切纷争不过都是浮云。 生活中,老师一直有个习惯,即遇到纠结的事儿,他会走进大自然,与青山为邻、迎枫叶飘来、看鸟儿嬉戏、欣赏夕阳余晖的残缺之美、领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韵味……他喜欢用相机去定格这些景致,换换心情。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用这样的心胸包容万物,把心态放平,才会活得坦然、活得真实和活得自然。 三十年法律服务之岁月,老师一路走来,以律师职业安身立命。自信与感恩一直是他升华自己的助推器。 2014年即将远去的时候,老师对法律、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他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两个字:妥协。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同时要学会向非原则的事妥协。老师之所有如此的大彻大悟,是因为他人生的点点滴滴,都像梧桐树下静静躺着的落叶一样,沉淀了。 这一两年,老师明显有些疲惫,毕竟年过六旬,岁月不饶人。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忘却的并不是一时之人或一时之事,而是那个人、那件事所承载的一种心情和一段岁月。幸福在岁月里安度还是远离?老师似乎写不好确切的答案,因为他感叹自己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停不下匆匆的脚步。 写作《近观刘洪》,我对老师的采访持续了数月。他点点滴滴的回忆,淡淡地牵扯着我们起伏的心情。 今天的老师,已经成就了做好律师的梦想,只有事业才是他真正的财富。为了这份事业,他拼尽所有气力努力过,便不会抱怨为什么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更不会去感叹生命的尽头总是轻烟。 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担当执业律师三十年,老师留给世界的和尚在继续前行的背影,令人萌生敬意。 至于老师的未来,还那么长,留待下一个十年乃至二十年再谈论,也不迟。 本书创作中,承蒙皮陈程、范素丽、吴丹妮、张林红、朱凌和许玲等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书中部分案例所涉当事人姓名和单位名称,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均作了化名处理。 2015年9月完稿于南京南站茶都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