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小英国大伦敦

  • 定价: ¥45
  • ISBN:978702011900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359页
  • 作者:恺蒂
  • 立即节省:
  • 2016-11-01 第1版
  • 2016-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英国脱欧|北爱冲突|苏格兰公投|贵族继承制
    绅士俱乐部|《大宪章》|英国王室|花边小报
    查令十字街|《唐顿庄园》|奥斯丁|贝克汉姆|哈利?波特
    你若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
    你说你向往英国,却从未读过恺蒂?
    《读书》《万象》王牌作者之一,我们熟悉的恺蒂,带来崭新的“英伦文事”!
    《小英国大伦敦》:精选十五年来文章,所有篇章均首度收录成书!
    文中二十六幅照片拍摄时间跨越四十年,呈现伦敦之美与时光之美!

内容提要

  

    关于英伦政事,她识见精辟,有“理解之同情”,也有局外人的客观理性;关于英国文化,她言必有中,擅考据历史渊源,更对掌故佚闻如数家珍;关于英国书籍,她眼光独到,无陈见无虚语,无文艺腔无学究气。
    《小英国大伦敦》由恺蒂著,

媒体推荐

    她笔下的英伦文事,就像我们说起鲁迅、周作人、张爱玲那样亲切。——陆灏(编辑)
    她的胸襟和见识就像恺撒,她的侠骨和柔肠则一半是天性,一半是阅历。——毛尖(学者、作家)

作者简介

    恺蒂,生于安徽宿县,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获外文系比较文学硕士学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赴英国留学的恺蒂给国内撰写 “英伦文事”书话随笔而蜚声,成为《读书》《万象》王牌作者之一。
    从伦敦城市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专业毕业后,曾在图书馆、博物馆、律师行工作,后加盟纪录片摄制组,开始自由职业生涯。旅居南非十年,以自由人身份协助矿业、钢铁公司进行商务谈判、调解文化冲突。
    四处游走,写作不辍,爽快利落,自成一格。结集出版:《海天冰谷说书人》《酿一碗怀旧的酒》《书缘·情缘》《南非之南》《话说格林》《南非歌行》《约堡黄昏》。译著有:格雷厄姆·格林《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西尔维亚?毕奇《莎士比亚书店》。
    现与丈夫Francis Gerard及一双儿女定居伦敦。

目录

代序/毛尖
论政
  一场公投,两个伦敦
  楼上楼下,屋里屋外
  《唐顿庄园》和英国贵族继承制
  一战与英国贵族的衰落
  英国如果没有花边小报
  《大宪章》八百年
  丘吉尔五十年祭:有点低调,有点落寞
  黑蜘蛛备忘录
  布兰德的革命
  爱尔兰暴力冲突的政治化终结
  高山民族的独立之梦
说事
  看那一桌好菜
  英国制造的传统与现代
  伦敦大桥倒下来
  闲话绅士俱乐部
  想象《尤利西斯》
  毕奇与莎士比亚书店
  查令十字街的昨天与今天
  黄祸:妖魔化的中国
评书
  两面狄更斯
  现代女子奥斯丁
  虚虚实实,亦真亦假
  一幅肖像的诞生
  家居日月长
  把哈利波特抛在身后
  班克思:苏格兰的精纯佳酿
  曼特尔刺杀撒切尔
  一江春水向西流
后记

前言

  

    小笼包和鲥鱼:读恺蒂
    毛尖
    星期天下午,你被不知什么地方飘来的电话声吵醒,与此同时,邻居家红烧肉的香味弥漫过来,楼下小孩的黄昏练习曲第一万次响起,可是你厨房里什么都没有,微信圈里,也没有人约你晚饭。这个时候,能帮你抵挡人生虚无感的,是恺蒂。
    认识恺蒂好多年了,她可能是朋友中最天然无雕饰最满腔热情的人。南北半球走遍,各色人等见过,恺蒂有无限的资本可以把自己弄得虚无飘渺,但是她没有浪费一分钟用来装修个性。她从英国回来我们让她做主点菜,她说想死了上海的小笼包和鲥鱼,然后回头跟服务员说,小笼包和鲥鱼,服务员连问三次,就这两样?她坚定回答对。我们看不下去,说,总要来点肉来点蔬菜来个汤什么的才像一桌菜啊,她扑闪着眼睛问为什么非要像一桌菜啊。
    这就是恺蒂特别朴素的地方。驰骋洋场千万里,她下笔从不耍花腔,不管是英国的政坛、文坛,还是英国的菜坛,她说事谈人,都以最简洁的风格直接打开话题。所以,尽管她自谦《书缘·情缘》时期的文章写得更漂亮,我却更喜欢《小英国,大伦敦》中的恺蒂,尤其是这本书的第一辑“论政”,她卸下了文艺青年时期的最后一点多愁善感,谈到英国贵族的衰落,既描绘了一战开场时,贵族子弟们“生怕错过游戏”的纨绔心态,也用伊丽莎白二世的秘书兰塞尔的话总结了贵族奔赴前线的代价:即使你赢得了整个战争,但你失去了一代人。
    一代战死沙场的贵族,“史诗般地牺牲了自己,”恺蒂不怕引用这种“阶级立场模糊”的表达,包括,谈论主仆关系,她还会大量举证英国仆人的历史污点,好像“政治正确”从来没有构成过她的负担。天地良心,这是我最喜欢恺蒂的地方,她没有左中右的习气,她凭常识写作,她说在南非的时候,因为仆人屋没修好,她就让孩子的保姆跟他们一起住大宅子,这样的举动让周围的朋友很着急,主仆岂可同一屋檐下!但是恺蒂本着从小所受的反剥削反压迫教育,对朋友的大呼小叫不以为然,想着这是对保姆好。但是,当仆人屋终于修好,保姆终于从大房子搬入窄小的角落房时,恺蒂很震动地发现,保姆非常开心终于可以跟他们分开。她也因此明白,平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是,“何以我竟有一种傲慢,认为如果我不在乎,她也就不会在乎呢?”
    这个恺蒂是新的。这个恺蒂从《唐顿庄园》看贵族继承制,用英国小报检讨英国的窥秘欲,但是,也只有《太阳报》的主编敢对首相说:“约翰,我已经准备好了一桶大便,我要一下子全倒在你的头上。”她以一种几乎是中性的风格写出《大宪章》之小,丘吉尔之大,查尔斯王子的尴尬,以及爱尔兰、苏格兰的政治梦想,但她又绝非没有态度,当她用“高山民族的独立之梦不会破灭”来结束她的苏格兰章节时,她的立场在其中。她过去的抒情凝练成了一种文化眼光,让她在烹饪节目中看到英国的美食意识形态,在绅士俱乐部中读出大英帝国最后的秘密,而且,她的幽默是如此的声色不动,狄更斯、萨克雷、乔伊斯、奥斯丁在她笔下轮番过,真正是流水的作家铁打的恺蒂,她过去用土用木造她的伦敦大桥,现在她用铜用铁,这个,是恺蒂笔下伦敦的不朽魅力,也是为什么《伦敦大桥倒下来》可以那么欢乐地唱上千年,直到今天,还能在烂片《伦敦陷落》里再倒一次。
    所以,《伦敦陷落》绝对不是黑伦敦,如果你不懂,那么,马上看恺蒂。《小英国,大伦敦》里,没有虚无的拼盘,都是小笼包和鲥鱼。

后记

  

    2001年圣诞节搬离伦敦时,我没什么恋恋不舍。还记得一位上海好友在那年的圣诞卡上写道:“离开居住了十年的伦敦的仿佛不是你,而是我,竞一时有说不出的伤感,真是莫名其妙。”那天傍晚去机场的出租车离开大雪覆盖的白塔山公园,开过泰晤士河,穿过肯辛顿区,看着窗外圣诞季节的灯火,我确实怀疑自己对这个古老的城市是否太薄情。
    一夜飞行后,就到了阳光明媚的夏天。坐在南非高阔蓝天的树荫下,在泳池边喝一口冰凉的芒果汁,对远方那个古老大都市所有的薄情都有了充分的理由。选择在冬日抛弃伦敦,竟是那么容易!
    十多年的非洲生活,终于到了说一句“够了”的时候。2012年在伦敦奥运季节搬回英国,才明白,当年离开伦敦没有伤感,是因为那是出门探险,人走家还在。
    欣喜的是,伦敦依然。这个见多识广的古老大都市,包容、成熟、睿智,伸出双臂欢迎远行的游子回家。伦敦没有约堡的高高蓝天广阔旷野,伦敦有的,是能够容纳所有的矛盾和悖论的宽广的胸怀。
    当然,并不是说伦敦完全没有变化。公共汽车还是双层红色,但那种后面开门可以跳上跳下的没有了,也不再有脖子上挂着出票机的售票员,嘎嘣嘎嘣地打出小票,车上的一根细线会发出叮咚声,通知驾驶员停车或启动。还有之前常坐的木门火车也被淘汰了,那种火车的行李架悬在头顶,车门的把手在外面,要先拉下窗子才能够得到把手,关门时也得使劲用力才行。泰晤士河沿岸建起不少大露台的钢筋玻璃公寓,新老的金融城中也有了几栋高楼,当然比起上海浦东的一线风景还只是小巫见大巫。
    伦敦街上的人也明显多了,这十多年来东欧移民源源不断,上下班高峰时,也能以人山人海来形容。各种外语给伦敦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公园、游乐场、超市,到处都有人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波兰小店如雨后春笋,新移民是古老伦敦国际化的新血液。
    与时俱进的伦敦,仍保存着它能把所有城市都比下去的最大法宝:那些画廊剧院博物馆音乐厅,顶尖的艺术大展舞台剧音乐剧。了解伦敦,才知道真正的“现代”,并不在于一个城市有多少栋曾经当过世界第一的高楼,而在于能否在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呈现一场让全世界狂欢的摇滚音乐会。正因为这些触手可及的文化大餐,我们也就能忍受伦敦绵绵的细雨、长长的冬夜、天上的那一抹低云。
    我上本有关英国文章的结集,是2002年出版的《书缘·情缘》。之后的南非十年,我并没停止遥远地关注着北半球的这个小岛之国。所以,这十五年来,零星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有关英国的文章也有上百篇。这本集子,收入从中挑选出的二十七篇,分为“论政”、“说事”、“评书”三辑。这些文章,是我和我的复旦小学妹李佳怿共同挑选,我俩都算满意的。
    关于书名,佳怿曾苦思冥想,建议为《英伦艺文志》。但我总觉得这个书名太高大上,我既非学者,也谈不上是作家,更倾向于定义自己为“自由撰稿人”,所以,还是觉得《小英国,大伦敦》更合适,小岛英国,大城伦敦,英伦三岛偏居大西洋一隅,伦敦却属于全世界。 书中照片为我先生所摄,其中几幅是70年代他从南非初到伦敦时拍的旧照,其他都是上个圣诞节前后的伦敦街景。冬日可以说是英国最不迷人的时光,但偶有晴日时,那白天几个小时的脆生生的冷,别有一番韵味。 感谢老朋友毛尖为此书写序,下次回上海,一定还要约她吃鲥鱼和小笼包。 2016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