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侣行(Ⅲ中国新格调爱到极致行到极端)

  • 定价: ¥48
  • ISBN:978755941794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318页
  • 作者:张昕宇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张昕宇著的这本《侣行(Ⅲ中国新格调爱到极致行到极端)》为优酷户外真人秀节目《侣行(第三季)》的纸质实体书。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踏入罗布泊;跨越帕米尔;“巴铁”奇遇;阿富汗:看不见风筝;喀布尔,不一样的烟火;巴米扬,我们来了;死亡悬赏“关照”;这里是伊拉克等。

内容提要

  

    在《侣行(Ⅲ中国新格调爱到极致行到极端)》中,张昕宇与梁红带领团队,驾车西行2万千米,穿过罗布泊,探访难民营,一路经过巴基斯坦、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走过全球80%的战争国家,用生命做赌注,为我们还原了战火笼罩下的土地上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他们想做的、去做的,不仅是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慰藉,更是为他们唤起世界的关注,让他们早日沐浴和平之光。

作者简介

    张昕宇,他扮演过太多的社会角色——
    没上过大学但当过兵,开过小吃铺,摆过冷饮摊,卖过羊肉串,还承包过公共厕所,打扫过街道,卖过豆腐(兼卖豆腐机),做过首饰加盟商……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先后学习赛车、动力伞、机动船、摩托艇、潜水、帆船、热气球及直升机驾驶技能,曾参加并组织各类帆船挑战赛事、潜水探险活动……他更是一个自由探险家。
    2012年,他入选“青春励志人物”,被媒体称为火山探险第一人;2013年1月,荣获CCTV“中国户外年度人物”荣誉!
    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张昕宇在用“侣行”的方式淬炼对生命的爱,以及爱的生命。

目录

序  十年“侣行”
第一章  踏入罗布泊
  1.武装到牙齿的大伙伴
  2.我们的“西游记”
  3.你好,罗布泊
  4.死亡之海的答案
  5.与沙尘暴赛跑
  6.九九八十难
  7.楼兰古城的新发现
第二章  跨越帕米尔
  1.冰山上的来客
  2.边境线上的亲人
  3.飞度堰塞湖
  4.中国烈士陵园的守墓老人
  5.午夜潜行
  6.大树下的学校
  7.“用笔来代替武器”
第三章  “巴铁”奇遇
  1.追风筝的人
  2.较劲儿的降旗仪式
  3.被困白沙瓦
  4.老司机的大篷车
  5.“别样的宗教学校”
  6.奔向阿富汗
第四章  阿富汗:看不见风筝
  1.煎熬72小时
  2.晚安,喀布尔
  3.电视山上的女教师
  4.儿童节的坦克
  5.轮椅上的雄鹰
  6.独腿老兵的梦想
  7.跟卫戍部队起去巡逻
第五章  喀布尔,不一样的烟火
  1.没有眼泪的孩子们
  2.沉默的布卡
  3.黑纱下的眼泪
  4.“我是个导演”
  5.“为我的祖国拍部电影”
  6.王宫里的孩子
第六章  巴米扬,我们来了
  1.山谷里的图腾
  2.阿富汗的祖母
  3.初见南希
  4.阿富汗的guo家宝藏
  5.巴米扬,不样的阿富汗
  6.灰色警报
  7.哈扎拉炸佛人
  8.山洞里的流浪者
第七章  死亡悬赏“关照”
  1.山谷里的节日
  2.“大佛又站起来了”
  3.我们会走,希望大佛长留
  4.南希奶奶的来信
  5.危情喀布尔
  6.哈扎拉人的英雄
  7.再见,我的阿富汗兄弟
第八章  这里是伊拉克
  1.初见巴格达
  2.废墟上的大师
  3.武器“菜市场”
  4.欢快的拆弹部队
  5.拆弹24小时
  6.“活着下班,活着醒来”
第九章  古巴比伦:文明之光,文明之殇
  1.10万年的记忆
  2.世界上的座城市
  3.永恒的乌尔
  4.巴比伦的骄傲
  5.辛贾尔难民营
  6.恶魔在人间
  7.远眺亚述
  8.图瓦萨的邂逅
第十章  叙利亚:被战争毁灭的天堂
  1.越境叙利亚
  2.科巴尼的颜色
  3.墓地的糖果
  4.战地玫瑰
  5.阵地上的茶叶
  6.军刀门:伊拉克近代史的见证
第十一章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1.时空过境
  2.伊斯坦布尔的科巴尼女孩
  3.死亡海滩
  4.伤心爱琴海
  5.烽火利比亚
  6.阿齐齐亚兵营,堡垒和坟墓
  7.末日的黎波里
  8.死亡的天堂
后记

前言

  

    十年“侣行”
    因为种种原因,这部书稿迟了很久才付梓和大伙儿见面。现在想想也是好事儿,我多了一些时间来思考和厘清2015年我们在阿拉伯世界里那一路不可思议的际遇。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走到了2018年,这是我和梁红“十年之约”的最后一年。
    2008开始“侣行”计划,五年准备、五年行走,我们已经到了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想过去的十年“侣行”,有些节点的记忆已经模糊,有些现在想起或依然心有余悸,或依然热血澎湃,或依然热泪盈眶。
    随着我们走得越来越远,走的地方越来越多,遇见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认知和心境也一直在变。
    刚好借着这篇序,和大伙儿聊聊这十年我内心世界的变迁。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我这样总结我们这十年经历的三个阶段。
    见山就是山,这是我和梁红刚开始侣行时候的状态。那个时候刚刚割离开原来的生活模式,开始在路上的生活状态。那时候的我们,所见即所在,一切都是真实的、新鲜的。
    混乱无序的索马里、冰天雪地的奥伊米亚康、无声恐怖的切尔诺贝利、热烈澎湃的马鲁姆火山……这个世界把我们此前未曾见过的景象和人,十分真实地铺陈在我们面前。我们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一切人、一切事,都是最真实的模样,我们为推开一扇新大门、见识一个此前不知晓的世界而欣喜,而激动。
    这些模样里,有摩加迪沙难民营里的无助和乐观,有极寒小镇里生活的无奈和满足,有核爆炸后人们心里永不磨灭的伤痕和逐渐回来的生机,有火山口天堂之门的绚丽和入口的恐惧……
    那时候的我们,像饥饿的狮子一样,迫不及待地想去见识这个世界的更多样子,想去更近距离地触摸这个世界的更多真实。
    到了2014年,我们离开陆地,把脚步迈向海洋。那时候我们对困难有一定的心理预估,同样,对两万海里的航行体验,也有着足够的期待和憧憬。
    远海的波澜壮阔、海天一色确实会让我们感叹和沉醉,沿途补给、休养时候的人和事,依然会给我们感动和新鲜。但是随着行程的深入,我开始迷惑和动摇。
    很多事情似乎不是我看到的、我想象的那个样子了。
    在阿图岛的废弃基地里竟然能够得到各种补给,在美国竟然得到“For Dream”的落地签,西海岸有人看见五星红旗居然问我们是不是来自加拿大,墨西哥的丛林深井里藏着几千年前的文明……太平洋沿美洲海岸还发生了许多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更大的自我否定和质疑,还是发生在船上。
    七个月的航行,两万海里的风雨飘摇,船上的人病倒大半,梁红晕船到休克,甚至在圣地亚哥还面临队员的放弃、离去。那个时候我开始动摇了,觉得开船去南极结婚是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这一切是不是只是我张听宇个人一厢情愿的梦想,却自私地带着所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我为何要带着朋友、爱人来遭这非人的磨难?
    我有几次精神崩溃、失声痛哭。在汪洋大海上,在眼泪婆娑里,我觉得什么都模糊了。眼前的天空大海似乎不那么美了,面前的人脸轮廓似乎不那么熟悉了,心里的信念不再坚定不移了。
    彼时,我眼前的山,不再是山。我开始不相信自己的所见,开始怀疑自己的所往。
    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我们开车穿越中东的路上。
    重走丝绸之路,千年后中国人的再次西行;我心所向,是揭开阿拉伯世界的神秘面纱。
    行走在沙漠和山岚里的世界,确实与我们此前熟悉又陌生的阿拉伯世界不一样。此前关于他们的世界,我们有太多猜测、误读和想象。但是彼时的那个阿拉伯世界,近半数的人和土地,被裹挟进了战争和恐怖主义的阴云。
    这一路必将是我们“侣行”路上最为压抑的一次行程。硝烟、枪弹、炮火、鲜血、尸体、废墟、难民……几乎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段让人悲伤的故事。
    被不知道从哪儿飞来的炸弹夺去家庭和家人、被抓进人口市场进行贩卖、被迫背井离乡成为难民、被厚厚的布卡(Burkar)遮住面庞不见天日……这一路的很多时候,看到、听到这些人的经历,我陷入了失语的状态。
    在战争阴霾下,在持续数百年的派别纷争中,在恐怖主义猖獗滋生的环境里……在这个世界我们见到了太多的流血不断、生离死别、民不聊生、文明崩塌、暗无天日:全是昨日伤痕、今日悲伤、明日仍然无望。
    那个时候,伴随着失语,我满心全是无力感。对这一切的无能为力:不要说去战争或解开结扣,我们甚至无法帮一个孩子平安上学,无法帮一个妇女露出脸来,也无法帮一个难民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见山,不是山。曾经我们所理解的一切,曾经我们关于21世纪这个时代的认知,完全崩塌。中东之行,既让我们看到了文明之光,又让我们看到了生灵涂炭。我不知道是这个世界一直如此,还是我们此前无知,或是该感慨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只是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在离开已成为废墟的科巴尼之后,在等待着亚述局势的消息的时候,好几个夜晚,我都关上灯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之中。无力感给人带来的,是动摇和自我怀疑。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了很多2008年我在汉旺灾区救援时候的场景。那一刻,我眼见的一切山川、河流、大地和阳光,都是悲伤。
    离开战区,在迪拜结束西行之旅的时候,我在阳光海滩旁、在静谧的咖啡长廊里,再去回顾那四个多月在黄沙里奔驰的日子时,似乎又豁然开朗了一些。
    见山,好像又是山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平的,我们的行走,就是去发现那些未知,去感知那些不平!我们走在路上,去遇见不一样的人、事;我们去参与陌生的生活;我们试图有所为,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一些影响和改变。
    我们没法扭转乾坤,我们给出怜悯或同情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走在路上,和他们站在一起,站在战争里,站在艰难里,站在阴云下,用同理心去面对、去解读、去思考这一切,将其如实呈现出来,带出去,传播开。这些,就是我们的有所为!
    曾经的文明辉煌是真实的,眼前的苦难悲伤也是真实的,眼前的这个世界展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我们在路上的方向从不曾改变,只是心里的方向曾出现过一些偏差。有些怀疑和过分解读,反而会出现认知的迷雾。
    见山,依然是山。我们的前路依然很长,我们将要去面对的这个世界,依然如实存在。
    张听宇
    2018。5

后记

  

    世界并不和平,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战争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这种切肤之痛不是我们通过战争影视作品、战地新闻画面、报道,或者是一些朋友圈的文章能够体会到的。
    被无情裹挟进战争的每一个无辜的人,身上都发生着各种文字和镜头根本无法描述的悲惨故事。那种生活、那种情绪、那种苦难,全是无法被书写出来的,无法被镜头展现出来的。
    中东这一路走下来,我感受到的冲击和触动,甚至比2008年在汶川现场的还要大。那是天灾,人们避无可避。废墟过后地面平静,强大的中国和国人们,会勇敢地从裂缝里站起来,希望不灭,重建家园,重建心灵,告慰亡灵。
    我们这一路走过的许多地区,都被笼罩在战火里。战乱祸起于人,是我们触摸不到的阶层的、精神的、宗教的冲突。然后它们裹挟千年历史文明,裹挟万里大好江山,裹挟亿万民众,一起在铁与血的泥沼里挣扎。
    那些流淌的血是真实的,有温度、有味道的;那些伤疤是无法痊愈的,会刺痛终生的;那些梦魇是无法治愈的,会萦绕至死的。
    我们曾想去帮助一些人,改变一些局面;我们曾为他们的故事悲伤、同情甚至暴怒。走到最后,我却已经不会言语、没有表情,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对于那些无辜亲历者的故事,我不知道怎么发声,不知道怎么安慰,不知道怎么伸手帮助。对于他们,对于他们的战争,我不愿意只做一个旁观者,却也做不了参与者。我对他们没有同情心,而全是同理心。我站到了他们的身边,站在了他们的生活里:抬头仰望,是一样的战争阴霾:扭头回望,是一样的刻骨铭心;低头探望,是一样的遍体鳞伤。
    离开中东、回到北京之后很久,我依然走不出心中的战场。我们在路上的那些朋友们,他们还在战火里,而我的心和他们在一起。
    身处战争才能看清战争的真相。发起战争的人不会置身战场,就算会,这些嗜血的种类或许会享受其中。那捍卫者们、反抗者们、无辜者们,他们的生命和生活该如何安放?
    愿世界和平。曾经这五个字说出来很容易,在实地战争的背景下,我才知道这五个字的千钧重量。它需要这个世界不再有坏人、不再有信仰和种族冲突、不再有派别、不再有强弱。
    而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实现,那么这是否在告诉我们,世界永远都无法和平?
    至少我们可以努力,让战争不那么轻易地发生。哪怕和平维系得很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旁人无法感同身受:当导火索被点燃、炸药引线着了火、子弹上了膛之后,压下来的战争乌云到底会牵连多少人,到底有多么的残酷。 曾经我不认可“关注就是帮助”,但是现在我相信了,人类的目光是有温度的,更多人的关心和关注,真的可以改变一些事情。我们一个个个体的声音很微弱,但我们一起呐喊或许可以震开阴霾;一缕目光或许无足轻重,但万众瞩目或许可以拨云见日。 我们还在路上,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