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明清文化史散论(精)/冯天瑜文存

  • 定价: ¥138
  • ISBN:9787216095143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北人民
  • 页数:548页
  • 作者:冯天瑜
  • 立即节省:
  • 2018-09-01 第1版
  • 2018-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关于明清文化史的论文选编,涉及明清时期的政治、哲学、文学、史学、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既有对明清文化的定位及主要特 点的总体把握,又以更多篇幅选择典型个案对明清文化展开深度发掘、精密考析,并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作了别开生面的评议。本书在细微处见宏大,于高远中藏细密,有益于读者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领略明清五百余年间文化的特点与走势,是一部富于创识的学术性很强而又明快畅达的文化史佳作。

内容提要

  

    中国自秦汉确立专制君主集权政治、地主一自耕农经济,并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外儒内法、儒释道三教共弘的文化形态。此后两千余年,这种文化形态于起伏跌宕间延绵生发,而明代(1368—1644)与清代(1644—1911)则是其登峰造极并发生时代性转换的阶段。
    本书汇编作者探讨明清文化史的两本论文集。一为《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1998年第2版),二为<明清文化史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另取《冯天瑜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四篇。共二十五篇。收入邱汉生先生1983年为《明清文化史散论>所作序言。初版书名题签乃姚雪垠先生手笔。书中有些提法(如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界定)作者以后有所修正(见《“封建”考论》),但本书仍保持原貌,以见先前的认识。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目录


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
文化·文化史·明清文化史
  一、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二、中国文化史大要
  三、明清文化的特点
《郁离子》:寓言呈现元明之际的社会万象
  一、《郁离子》写作前后刘基的政治态度
  二、《郁离子》对元朝弊政的揭露
  三、《郁离子》阐发的社会主张
明代理学流变考
  一、明以前理学发展大势
  二、初明——理学“述朱期”
  三、中明——王学形成与兴盛
  四、晚明——王学变态期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刍议
  一、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历程
  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肇因
  三、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成就
  四、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与唐宋古文运动之比较
“三言”“二拍”表现的明代历史变迁
  一、市民——文学的新主角登场
  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变异
  三、明代中晚期城乡经济状貌的艺术写照
  四、中古婚恋模式的突破
明清类书丛书编纂述评
  一、盛大朝代的盛大事业
  二、明清类书丛书的编纂特点
  三、明清类书丛书与法国18世纪《百科全书》之比较
明代宦官干政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一、明代宦官干政历程
  二、宦官与朝廷其他成分的关系
  三、宦官与民众的尖锐对立
  四、宦官干政给明代文化打下烙印
明清文字狱论略
  一、朱元璋的忌讳与明初文字之祸
  二、对汉人民族意识的防范与清代文字狱
  三、“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清代盛产借文字狱升迁的奸人
  四、文字狱对文化的桎梏
明清年号探微
  一、年号溯源
  二、明代年号考
  三、清代年号考
  四、越南、朝鲜、日本对年号制的袭用
西学东渐端绪——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在华学术活动
  一、耶稣会士东来
  二、学术传教——“利玛窦规矩”
  三、耶稣会士译介的西方学术
  四、利玛窦学术活动的局限性
  五、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利玛窦等创制汉字新语的贡献
  一、生理学、心理学术语:“脑囊”“脑筋”
  二、地理学术语:“地球”“三大洋”“五大洲”
  三、证明“契丹”即中国,“汗八里”即北京
  四、利氏创译新语的合作者:徐光启、李之藻
徐光启学术路线的启蒙意义
  一、力主“经世致用”,反对空疏学风
  二、博采外域,会通中西
  三、数学语言和实证道路
晚周民本思潮与明末清初“非君论”
  一、民本思潮源头
  二、《左传》的“近民远神”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论
  三、明末清初:锋锐直指专制帝制的“非君论”
  四、对中世各种“异端”的采摘及扬弃
  五、并非本时代的孤军
  六、“晚明遗献”在近代中国
《明夷待访录》题义诠释
  一、释“明夷”
  二、释“待访”
  三、“圣明之君”指谁
《明夷待访录》:透视中国民主理念的内源性
  一、《明夷待访录》走出传统政治理念的樊笼
  二、否定传统君论
  三、谴责“君主臣奴”论,倡导“君臣同事”论
  四、指“今法”为“一家之法”,张大宰相制的“传贤”意蕴
  五、学校议政,公是非于天下
  六、政治理念直逼“近代性”
顾炎武文化思想初探
  一、宽阔的文化观念
  二、改造“风俗”·区分“天下”与“国家”
  三、注重古典学术的考订和阐发
王夫之理性主义历史观探胜
  一、对史论旧说的清算
  二、“势、理、天合一”的历史观
  三、理性主义历史观的光耀
王夫之创见三题
  一、包蕴“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思想萌芽的“元气不灭”论
  二、人类起源于“植立之兽”的假说
  三、“文化中心多元论”和“文化中心转移论”
王夫之的“文质观”与文明演进论
  一、“敦实崇质”基础上的重文思想
  二、由禽兽到人类,由夷狄之“野”到华人之“文”的文明演进论
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一、“新学”与“西学”是两个有内在联系而又并不同一的概念
  二、明清之际出现由“古学”走向“新学”的征兆
  三、早期启蒙文化在清中叶的沉寂和在清末叶的复苏
  四、近代新学对早期启蒙文化的继承与发挥
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古学”通往“新学”的桥梁
  一、经世意识在顺康至道咸间的起伏跌宕
  二、道咸间经世实学的内容
  三、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
道咸经世派的“睁眼看世界”
  一、道咸经世派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
  二、警醒于中古迷梦
  三、为“御外”而“知外”
  四、道咸经世派的域外知识
  五、局限性
龚自珍社会批判思想刍议
  一、“世运潜移”之际的敏感士子
  二、词锋凌厉的社会批判家,
  三、“掌故罗胸”,“有事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的实学大师
  结语
具有时代界碑特点的文化巨匠——魏源
  一、身世
  二、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
  三、实政、实功、实行之学
  四、“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语
张之洞从清流党到洋务派的转变
  一、从清流健将到洋务殿军
  二、文化转变的学术根基与动因
  三、“开新”与“卫道”的二重变奏
  四、“过渡时代”的过渡文化论
“变易”与“不易”的二律背反——洋务派“变法”观透视
  一、“用夷变夏”的新“变法”
  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三、变器不变道
  四、《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
  五、“变易—不易”二律背反
辜鸿铭:古今中西之间
  一、从蔡元培的“兼容并包”谈起
  二、学贯中西、言行乖戾的辜鸿铭
吴禄贞与“延吉边务”
  一、吴禄贞的三项历史功业
  二、文事必有武备的“间岛交涉”
  三、《延吉边务报告书》
评《剑桥中国晚清史》的文化观
  一、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双重功能
  二、“冲击—反应”模式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