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班婕妤传/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定价: ¥38
  • ISBN:978753785887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岳文艺
  • 页数:330页
  • 作者:陈威|责编:孙茜
  • 立即节省:
  • 2019-06-01 第1版
  • 2019-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失去挚爱的安筱绝望中服下了安眠药,可令她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她居然穿越了……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横溢的才华,贞静的美德,出色的容貌——几乎是一个理想女性的楷模——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连后代钟嵘《诗品》都这样评价她:“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几百年,女人只有一个,就是班婕妤……

内容提要

  

    本西汉善作辞赋的女诗人,左曹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西汉成帝的婕妤,班彪的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母。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生。少时才学即显,工音律,具美貌,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乡选入宫。有贤德才能,又通达善变。初为后宫十四品中的十二品少使,很快入二品婕妤之位。后被赵飞燕姐妹夺宠,诬告。恐久见危,自请长信宫侍奉太后。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崩,充奉成帝陵墓延陵。王莽新朝中期(公元14~16)卒,葬于延陵。文采冠绝后宫。隋代《经籍志》辑有《汉成帝班婕妤集》一卷,散佚;《怨歌行》(团扇歌)和《自悼赋》《捣素赋》及文论《报诸侄书》残篇存世。南朝钟嵘《诗品》论及伊人在五言发展史地位,“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夫人焉,一人而已”。
    本书是班婕妤传,追寻先贤足迹,倾听历史回声,守望伟大传统,成就时代梦想。

作者简介

    陈威,女,祖籍山西洪洞,生于四川重庆,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太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秘书长。著有个人作品集《一路落英》、纪实文学集《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录》(合著),撰写大型文化丛书《人文太原·文化卷》第八篇。曾获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奖、太原市第十届文艺创作奖、山西新闻奖特别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祖考:班氏之先,与楚王室同姓
  芈姓王族
  边地“素封”
  任侠少年
第二章  班府:和花和月,婕妤初长成
  家君人仕
  弄瓦之喜
  私塾时光
  汾水之畔
第三章  承宠: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金风玉露
  惺惺相惜
  宫苑辞辇
  家族荣耀
第四章  见弃:宫殿秋草密,君王恩幸疏
  “亲亲”之劫
  情泣团扇
  后宫风波
第五章  辞宫:看花开花落,流年度
  长信侍奉
  一揽芳华
  坐看风云
第六章  清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阴阳相守
  手足情深
  躬亲民间
第七章  典范:贤才通辩,泽被千年
  德传四海
  才荫两代
第八章  流芳:总有一缕香,为她续魂
  乐府撷英
  花开别枝
  东瀛散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杜学文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展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中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首先是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大众化,为现代汉语从知识阶层走向普通民众,并使二者有机结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器”到“道”的转变。所谓“器”,就是中国人在最初以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器物先进,因而倡导“洋务运动”,开办现代工厂,引进西方设施,等等。这些努力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来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仅仅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发生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包括推翻清王朝,建立立宪政权,仿效欧美三权分立及选举制度等等。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制度变革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反而使中国成了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批判;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等等。新文化运动成为当时风生水起的社会思潮。从今天来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许多过激之言。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就会感到这些批判背后所表露的急切心情及历史合理性。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把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从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来说,以文言文为代表的中国书面语言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明意义。可以说,文言文的简洁、精炼、典雅,以及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的。这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文言文也具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首先是缺乏精确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追求整体感、人文感、艺术感,中国的语言缺少对事物的准确表述。这种特点虽然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以及超越了具体现象的整体感,但是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中对事物精确性表达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
    ……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

后记

  

    如果喜欢一个人,能为其做一件事,那一定是:心狂喜,全情投入,寻觅,取舍,犹豫不决,烦躁,停滞,想放弃,执着,沉醉……当经历过这种种,事情就办成了。
    我为班婕妤写传,大抵如此。
    班婕妤生于公元前47年,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人。关于她的确切史料,只有班固在《汉书·外戚传》中为祖姑母留下的一段记载,不足千字。而其中,近一半还是班婕妤的自传性赋作《自悼赋》。庆幸的是,透过千字文,我看到发于远古的五帝,起于先秦的周礼,兴于汉朝的五经,以及班氏一族的兴衰。这些文字,珍贵若钻石,我试着把它们放入周一秦一汉的历史长河里,看他们在里面,时隐时现,熠熠生辉。这光辉向世人昭示:本传记所载的点点滴滴,皆有存在的可能。
    《班婕妤传》付梓在即。感谢专家审读小组杨占平主任,因了他的推荐,我与班婕妤有了一场千年之遇。从大纲产生到初稿、定稿,占平主任均提出中肯、宝贵的建议,才使得《班婕妤传》一书能够顺利完成。
    我不是学者。所以,在此感谢两位大学同窗。一位是山西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专业的教授白平兄,他为我写这本传记所依赖的上述千字文提供了简洁的译文,并对我取自网络的班婕妤赋作《捣素赋》文本作了校正,以免我在运用中出现谬误。白兄还以深厚的古文造诣为我解惑,阐明古人记载籍贯,均以县份表示,这就坐实了班婕妤的籍贯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古雁门郡楼烦县(今山西宁武)。另一位是山西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教授陈春香兄,她早年留学日本,之后有过多次的讲学和访学经历,对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有独到见解。春香兄为我提供了班婕妤团扇典故在日本文学中流转的珍贵资料,给本传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名作欣赏》副总编、主编张勇耀女士,朔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边云芳女士,太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邢晓梅女士,对本传的写作亦有贡献,在此一并感谢。
    本传记的写作,还得益于中国知网。浩瀚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数据库里,那些与大汉帝国、班氏家族和班婕妤息息相关的文字,充满善意地向我频频招手。他们丰富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的想象,缜密了我的推理,使我的写作,由惶恐变得从容。
    如《诗经》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写作《班婕好传》很是小心谨慎,尽量在《汉书》这个母本上展开,涉及重大事件,力求尊重史料或史书。尽管如此,鉴于与本传主相关的史料少之又少,在人事细节的把握上,难免出现史无记载之处。
    书写与阅读,是人类古老的盟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传中不妥之处,期待各方师者批评指正。
    陈威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