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张之洞(坐对天池一长啸)

  • 定价: ¥79.8
  • ISBN:978752051845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45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学政、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他的一生亲历了当时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如中法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筹办新政。尤其是督鄂期间,他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创造了湖北人才鼎盛的局面。王凤翔创作的《张之洞》,将国家正史的庙堂立场、庄严气度和民间野史对于名人趣事、掌故隐私的渲染融为一体,既富含深沉的历史思考,又具有对人生世事的洞察。

内容提要

  

    张之洞少有神童之美誉,然而大器晚成,年逾不惑才被慈禧钦点外放山西巡抚,人生从此开挂,日渐步入巅峰,特别是任职湖广总督十八年间,他纵横捭阖,开矿产,造兵器,办工业,修铁路……生生将湖北和武汉改造成了初具现代特征的省份和城市。而他所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计划,更是成为孕育革命志士的摇篮。
    在晚清那个群魔乱舞的大时代里,有人抱着盛世大清的旧梦不肯醒来;有人随时代而颠簸,步履蹒跚;有人激情万丈,誓要粉碎旧世界……相比起守旧派,张之洞窥到了大势所趋,然而相比起维新派、革命派,这一晚清重臣又在清朗的潮流里不能自已地迷失……

作者简介

    王凤翔,笔名:浩渺。男,汉族。河北昌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作者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来,发表、出版小说、报告文学、戏剧影视、文艺评论作品6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
    长篇现代军事题材小说《血染雄关》(农村读物出版社);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赵飞燕》(上、下部,花山文艺出版社)、《从歌女到太后——赵姬》(天津古籍出版社)、《张之洞》(河北人民出版社)、《陈亡隋兴录——张丽华与陈后主》(河北人民出版社);长篇纪实小说《艺术星座——花淑兰》(春风文艺出版社);长篇纪实文学《天磨铁汉》(第一、二、三部,河北人民出版社)。其中,《张之洞》被国家新闻出版署选为“十一五”规划优秀图书,《中国图书评论》给予推荐。《天磨铁汉》获河北省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二等奖。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灵猴转世”禀赋超常人
第二章 少有大略 举乡试第一
第三章 榜发得中 识拔成探花
第四章 翰林苦差 十八载清廉
第五章 山西巡抚 居封疆大吏
第六章 力主抗法 系南国安危
第七章 奉召晋京 署两广总督
第八章 广东赴任 堪称张香帅
第九章 威震中外 镇南关大捷
第十章 民族大义 起用黑旗军
第十一章 胜仗败约 留下千古恨
第十二章 创设水军 转向洋务派
第十三章 招揽怪杰 对付西洋佬
第十四章 谏修铁路 终尘埃落定
第十五章 大兴调研 建设新湖北
第十六章 设新机构 鼎力办洋务
第十七章 屡屡被参 仍矢志不移
第十八章 助资减税 扶民办企业
第十九章 甲午战败 拟新政总纲
第二十章 书院改制 创办新学堂
第二十一章 清高失礼 遂遭人奚落
第二十二章 废除科举 开教育先河
第二十三章 育人大计 派遣留学生
第二十四章 支持维新 亦反对维新
第二十五章 引进人才 慧眼识真假
第二十六章 关心百姓 修筑护江堤
第二十七章 恃才傲物 总督府困窘
第二十八章 清末三屠 标举以特称
第二十九章 南张北袁 同入军机处
第三十章 壮心不已 仍殚精竭虑
尾声
真实、形象地为张之洞传神写照
——王凤翔长篇历史小说《张之洞》读后
创作历史作品仍须观察(跋)

后记

  

    如今,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张之洞:坐对天池一长啸》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再版发行。
    烟水罗浮路,人我须弥山。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我一直苦苦求索,潜心探寻,似乎总也没有找到捷径。然而,我有一个深切体会,创作如同春蚕吐丝一样,如果离开桑叶,没有合适的温度,那么蚕丝永远吐不出来。所以,每当取得一次微薄创作成果,我心中就感慨不已,念念不忘出版机构的关怀和支持。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创作此书过程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友谊是干金难买的。十年前,此书《张之洞》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几年来的伏案创作,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董宝生、总编辑马千海、编审李世琦等,都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热情的鼓励。他们态度谦和,诚挚待人,严格选材,循循善诱,还给我寄来有关张之洞的宝贵书籍,使我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能够走过坎坷之路,进入正常的创作状态,乃至取得创作成果。专家李世琦先生对我的直接扶助和关怀,令我十分感动,他在繁忙的本职工作、学术活动中,担任本书的责编,还抽出宝贵时间为此书撰写了专家总评文章,给予我意想不到的评价和鼓励,使我受益匪浅。他的工作精神体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高尚的道德风范。
    若有师模承造化,并无恩泽得天资。万万没有想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此书,十年之后,竟然被中国文史出版社给予再版机会。趁此再版之际,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贵社领导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尤其让我难忘的是贵社责编梁玉梅老师,她和我素不相识,但她在北京看到此书,便向社领导请示决定,再版此书。梁老师从北京打来一个个电话,好不容易终于同我得以联系。梁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具有很强的编辑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功底,对书中个别地方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我向这位良师益友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澎之情。 文绍中兴颂,书道怀良知。在此,还应提出感谢的有三位年轻人:一是韩剑英,他本来是全国颇具名望的戏剧导演,工作繁忙,但借回京机会,不辞劳苦,奔走了好几个书店,为我找到并购买了《清史稿》全集,累得他出了几身汗,最后将书籍带回秦皇岛。二是王继麟,也是抽暇奔波,在京秦一带,连续两个多月跑书摊、进书店,如寻找瑰宝一般,筹备选购有关清末史书和涉及张之洞的各种书籍。他们的辛劳,为我创作的前期案头准备工作,打好了基础。三是王继军,工作亦是很庀,上班没有时间,只能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打印书稿,他几经校改、多次打印,利用几百个夜晚和若干双休日,可谓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从而保证书稿按时发往河北人民出版社。另外,我趁此机会还要表达一下对爱人王秀珍的感激之情。她多年来在自己的工作之余,为我的创作劳动和职业爱好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莫大的尊重,承担起所有烦琐的家务,包括衣食住行,可以说她默默无闻地为着品德、为着伴侣、为着全家做出难以名状的无私奉献。 创作历史作品手法不一、风格各异,甚至反映的主题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从创作本书的实践中所得粗浅体会大致有三。 其一,创作历史作品同样需要生活。我曾经写过几部长篇历史小说,本书乃是其中一部。一位善意的朋友对我说:有历史知识的人,就能写出历史小说,用不着深入生活。仅此观点,不尽皆是。实践使我认识到,创作历史作品同样需要深入生活,并且这种生活的渠道应该更加广泛,除了有的放矢地调查了解外,还要针对所写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去查找相关史料和书籍,而后进行遴选,进行具有典型意义的遴选和构思。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翻阅了《清史稿》,而且查看了有关张之洞的若干书籍,包括他的著述、诗文、电牍、奏议等,从中找出其生平简介、史实年代,以及与其有连带关系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这样将塑造的张之洞主人公同其他人物编织成有序的网络,并置于历史的旋涡之中,从而提高作品的整体意识,加重作品的历史感、厚重感和真实感。  其二,创作历史作品与观察宇宙人生密不可分。观察中,不仅注意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而且注意从中悟出所受的教育和启迪。而宇宙人生总是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的。通过观察宇宙人生,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写作历史作品切记这条原理,我想,这是创作行业的通理。因为人类史本质上是思想史,写作历史作品有助于我们挖掘人类史的本质,剖析人们的思想史,以便更好地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只有认清历史,才能懂得现实,而只有l董得现实,才能明确历史的意义。因此,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严格把握切合现实这一创作原则,尽量使张之洞这个近代历史人物显示其突出的个陛和特点,既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又要与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密切融合。 其三,创作历史作品与广泛的社会阅历分不开。作者的社会阅历如何,直接关系到创造艺术品的质量,撰写历史作品更是如此。诸如作者人生经历,不管是担任过何种职务和哪级领导,还是做过哪些职业,即使是最基层、最普通的职业,对文学创作、对认识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都是宝贵财富。又如作者的某些爱好和擅长,哪怕是一两种业余爱好,也是贵而难得。举例而言,像喜欢诗词、书法、绘画甚至戏曲等都有益处。因为许多知识门类几乎是从历史演变而来,无不凝结着历史的洗涤和积淀。大家都看过著名京剧《将相和》《赵氏孤儿》,这些传统戏曲就是来源于对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的改编。因而在本书中,我先后引用了戏曲《西厢记》《潘杨讼》的有关词句、历史故事,以渲染作品某些情节和氛围,推动故事向纵深发展。 尊敬的读者诸君!《张之洞:坐对天池一长啸》虽然再次出版问世,但由于笔者在创作文坛上尚属探索学习阶段,认识水平、写作能力以及掌握史料皆有局限和不足,因而作品中难免存有谬误,诚恳地希望你们在百忙之中抽暇审阅教正! 千寻磐石固,十年树木成。在这衣食无忧的大好时代,我将继续沿着创作道路求知奔波,尽力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上述拙文是为跋。 王凤翔 2009年秋于秦皇岛 2020年改于秦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