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书店人:他们用指纹摩挲纸张的厚度,用脚步丈量书架的间距;他们见证过乡镇少年攥着零花钱在书架前辗转的雀跃,也经历过直播间里为一本好书“翻车”的忐忑;他们记得算盘珠碰撞声里老新华人的嘱托,也在时代浪潮中重新定义书店的边界——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正是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
当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委员、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蒋传洋提出“五纵三横一主线”理念后,这些散落在浙江全省各地的书店故事便有了共同的坐标系。如今,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一支支专业化队伍正在将传统书店的温暖记忆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实践巧妙融合,构建起队伍、渠道与内容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本文透过四位一线员工的职业叙事,让我们看到浙江新华人在做优秀传统守护者的同时,又如何成为时代的破壁者:从嘉兴书城的“墨香守护者”到博库书城的“文化顾问”,从衢州书城的“斜杠青年”到绍兴书城的“摆渡人”……他们构成了当代一线新华书店人的缩影,在平凡日常中书写动人故事,见证并参与着新华书店的时代变迁,更推动着新华书店的创新发展。
墨香里的光阴信笺
讲述者:朱凯玲 浙江嘉兴市新华书店嘉兴书城经理
暮春的风裹着潮湿的暖意,掠过嘉兴中山路的杉树梢。2011年4月的一个清晨,我站在新华书店大门口,幕墙上“新华书店”四个大字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学生时代每次路过时仰头望见的模样——油墨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是少年心事里最踏实的注脚。
推开玻璃门的瞬间,大厅穹顶垂下的吊扇慢悠悠转着,将空气里的墨香搅成一圈圈涟漪。书架上,书脊在柔光里排列成整齐的方阵,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这场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年少时在这里消磨的整个下午,陌生的是此刻胸前别着的工作牌——我不再是匆匆来去的读者,而成了守护这片墨香的人。
我出生在一个小镇上,新华书店是青砖黛瓦间最醒目的存在。记忆里,书店店门总敞开着,木质柜台被摩挲得发亮,玻璃柜里的连环画总引得孩子们扒着柜沿不肯走。母亲每次带我去买文具,总会特意提高声音:“这铅笔盒是新华书店的!”那语气里的骄傲,比说“今天买了肉”还要响亮三分。后来才知道,那些散落在乡镇的小小门店,有个统一的名字叫“新华书店小连锁店”。至今,嘉兴市新华书店已有20余家这样的门店。它们像无形的纽带,一头连着城市里浩瀚的书海,一头牵着乡镇居民对知识最朴素的向往。
入职第一天的慌乱,是被一把算盘敲出来的。收银台后,头发花白的王阿姨正摇着一把深褐色的算盘,算珠相撞的脆响在安静的店里格外清晰,噼里啪啦像串跳动的音符。我盯着那纵横交错的算珠,手心突然冒出细汗——在这个电子产品渐成主流的年代,难道要用这老古董收款?我悄悄打量阿姨,她手指在算珠上翻飞,算完后抬头冲我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温和的光:“小姑娘别怕,这老伙计陪我30年了,计算器虽快,但它准头足。”算珠上布满细密的指痕。王阿姨说:“当年没有电脑,全靠它算账。现在科技发达了,但这手艺不能丢,就像书店卖书,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说到底都是让人多读书、读好书。”夕阳透过百叶窗,在算盘上投下长短不一的光影,那清脆的响声突然不再刺耳,反倒像一种提醒——有些东西会变,但根不能变。
日子在拆包新书的沙沙声、读者的脚步声里缓缓流淌。2024年初,中山路购书中心要停业的消息传来,我在收拾办公室时,翻出了17本笔记本,它们码在纸箱角落,封面从最初的鲜蓝变成如今的土黄,边缘卷得像被风吹过的荷叶。那是我的工作笔记,起初只是随手写在便签上,后来换成硬壳笔记本,蓝黑墨水在纸上洇开的痕迹里,藏着无数细碎的日常:“三楼灯管坏了,联系办公室周三维修”“‘世界读书日’活动,儿童区安排绘本共读,需要提前采购彩笔”“读者急需客订,明天和业务沟通优先调货”……这些笔记激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最厚的那本里,记有这么一笔,那是关于一位大叔的记忆。纸面上的字迹已模糊,像墨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一片温暖的印记。
第一次注意到周大叔,是在中医药区域。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身高不足一米七的他,站在高大的书架前显得有些局促,却总能准确抽出最高层的《本草纲目》。他每次来都提着个布袋子,装书时装得满满当当,结账时总会仔细核对书名。“您是医生吧?”有一次我帮他把书装进袋子,忍不住问。他憨厚地笑起来:“不是嘞,开粥店的。”后来才知道,他在巷口开了家早餐铺,每天凌晨3点起床熬粥,中午收摊后就来书店看看书。“熬粥讲究火候,中医也讲阴阳调和,相通的。”他说这话时,手里正捧着本《黄帝内经》,指尖在“治未病”三个字上轻轻摩挲。
“家里已经有几百本中医相关的书了,都是在这儿买的。”我惊讶地睁大眼,他却得意地笑,“每本都记得,不会买重。”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用圆珠笔写着密密麻麻的书名,有的还画着简单的符号,“这个是讲针灸的,那个是说食疗的”。
“这些书就像我的爱人一样。”他总爱说这句话,说的时候会低头抚摸书脊,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易碎的珍宝。普通的粥店老板,平凡的生活轨迹,却因为这些书变得闪闪发光。我突然明白,新华书店的使命从来不是简单地卖书,而是在无数个像周大叔这样的普通人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的种子,让他们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也能仰望星空。
如今,新的书店在城市的另一端重新开张,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电子屏滚动着新书推荐,但走进店里,依然能闻到熟悉的墨香,看到埋头读书的身影。
那些被时光浸润的传承,藏在每一本被翻阅的书里,藏在每一个爱书人的眼里,藏在像我这样的书店人从青涩到成熟的岁月里。就像那把算盘,算珠会旧,但碰撞出的声响,永远清脆明亮,提醒着我们为何出发,又要去往何方。
从“售货员”到“文化顾问”
讲述者:蒋茜 博库书城电商部员工
2001年8月1日,我进入新华书店工作做收银员,负责三楼少儿区的收款工作,当时浙江图书大厦刚刚建成,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进入图书大厦工作的员工。上班第一天营业时的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排队付款的读者非常多,虽然我足足站了13个小时才完成当天的收银工作,但读者对书籍的热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这一幕,成为我职业生涯最初的深刻记忆。
2001年,浙江图书大厦已从20世纪80年代“小而精”的柜台式书店,转向“大而全”的开架式卖场。现在的书店,增设了咖啡区、亲子阅读角、文具区,以及举办讲座、签售会的活动空间,使书店从单一购书场所变为 “文化交流空间”。20多年来,店员也经历了从“售货员”到“文化顾问”的角色转变,而我的岗位也从收银员转变为电商主播。
有一次,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颤巍巍地走进书店,想找一本关于手机摄影的书,他想给刚上大学的孙女拍照。在找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老爷爷对电子设备不太熟悉,于是我一步步教他手机拍照的基础操作。大约一周后,老爷爷兴奋地来书店找我,拿出手机给我看他给孙女拍的照片。他开心地说,孙女夸他拍出了青春的样子。看着老爷爷眼里的光,我突然感觉我们不只是在卖书,更是在传递爱与牵挂。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在做文化与情感的桥梁。那种使命感,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与线上购物相比,实体书店员工能通过观察解读读者需求,能通过空间设计构建阅读叙事。例如曾有位家长想为孩子买历史读物,我发现孩子盯着《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的插画封面,便推荐了该漫画并搭配《少年读史记》。还有一次在世界读书日时,我们将《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等书摆在橱窗,搭配手写卡片:这些书里的星星,曾照亮过梵高的画布(附梵高《星月夜》印刷品)。在这张手写卡片旁我们还陈列了《给孩子的艺术史》。有位顾客买走这三本书后说,原本只想买本小说,却看到书店展示了一个用阅读陪伴孩子看世界的方案。
到了电商主播的岗位后,我主动学习专业技能,参加浙江新华的直播技巧培训,掌握镜头表现和气氛调动方法。电商部门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因此要学会制订工作计划,利用时间管理工具安排任务优先级。在心态方面,我学会正视负面情绪,每周设定一个小目标,如学习一个新工具或直播技巧,完成后给自己看电影、吃美食等奖励,通过正向反馈将畏难心态转为积极探索的心态。
直播时我也曾遭遇过尴尬的场景。在直播预热《如果西游是一群喵》时,本想活跃气氛,却因观众对书籍内容不熟悉,导致互动寥寥,场面一度冷清。这次“翻车”经历让我明白,直播互动需要简单直接,符合大众认知,不能自说自话,必须站在观众角度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
二十余载春秋,从柜台到直播间,这份职业给予我最大的收获,是能够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与书香为伴,成为连接读者与文化的桥梁。
做新华书店专业“斜杠青年”
讲述者:刘浩杰 浙江衢州市新华书店衢州书城主管
我与新华书店的缘分始于2014年。以前看书时得知伟大领袖毛泽东曾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这让我对这一如“扫地僧”般的职业心生向往。但真正入职以后,我发现这一职业并不像想象中的美好,每天与众多图书、读者打交道,自身的短板会从交流中暴露出来。这个职业就像一位严格的“教授”,扶着镜框凝视着行业里的每一个人,时刻提醒我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刚入职时,单位离家较远,我要骑一个小时自行车上下班,在路人都要穿外套的4月,我穿着短袖,骑得满头大汗去办理入职,办公室主任直夸我体格好。当天,他带我去见部门经理,经理说:“以后上下班,你的自行车可以推到店里,不要放在门口,很容易丢的。”这句话让我备感温暖。
为了快速熟悉岗位,我在单位跟多位老师傅都学习过,从图书分类、整理上架、查书找书这类最基本的工作学起。这些年,我从导购开始,做过收银、文创产品,后来逐步接手外国文学柜组的管理工作及活动展台的添订,现在负责楼层的管理。我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师傅们的培养,或许是因为我是年轻辈里最早一个进店的,也正好是师傅们子女的年纪,我厚着脸皮享受了许多长辈对晚辈的照顾和爱护,又或许师傅们觉得我做事还算认真,态度也诚恳,所以各自的“绝招”都教了我一些。那年,我像一个骑着小车的孩童,在如此有爱的新华书店中探索与飞驰。
空余时间,我学习了照片拍摄与视频剪辑、大客户维护与图书配送、活动策划与主持、和出版社对接重点图书与海报的设计制作、抖音直播与推荐图书,还特别去钻研了展台陈列和码堆造型。我逐步向“斜杠青年”的方向发展,一岗多技,融会贯通。
我始终秉持着自己先学会、学好、学通的理念,帮助新员工快速上手,跟上年轻人队伍。在新华书店“传帮带”的良好传统下,我也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不吝啬地分享出去。目前我已带出了四名徒弟,现在分别负责“文创”“活动”“展台陈列”“视频拍摄剪辑”等工作。
今年是我在新华书店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了。书店就像一棵大树,连接着一切可触达的资源。这些年里,书店已经从传统的图书零售,变成了如今多元化发展的城市会客厅。幸运的是,我是书店变革的见证者,亦是同行者。
做有更多“可能性”的新华书店人
讲述者:傅琴囡 浙江绍兴市新华书店绍兴书城副经理
2015年7月1日,我成为新华书店的一分子。选择这份工作,一方面源于对工作稳定性的看重,另一方面则是童年记忆的牵引——姑姑家邻近绍兴市新华书店,那些与表姐一起泡在书店看书的时光,让我对书店工作充满向往。
记得第一天到绍兴市迪荡书城报到时非常紧张,面对堆满书籍的办公室和亲切的领导,我的紧张感逐渐消散。入职时,书店正计划推出新活动“七彩故事会”,每周六在少儿区为孩子们讲绘本故事。与我同期入职的一位女孩是幼师专业出身,非常适合这一活动,但门店经理却鼓励我尝试:“琴囡,我觉得你也可以试一试,你身上有一种别人没有的亲和力。”对我这个“I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需要先克服心理压力,再通过反复背诵、修改讲稿来准备。第一次排练时,我面对全体柜组长和楼层长讲述一本非常简短的绘本,尽管准备了三四页讲稿,但实际表现仍令我紧张不已——满脸通红,手心出汗,甚至自己听着都起鸡皮疙瘩。我对自己的状态并不满意,表现也显得拘谨,但排练结束后,领导非常肯定地对我说:“你讲得很好,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这句话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有更多可能性。
之后的日子里,我也确实尝试了工作中的不同可能。2020年2月25日,时值特殊时期,线上直播迎来风口。我和同事王璐梦萌生了做书界“李佳琦”的想法,在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后,开通了系列线上账号,我们迅速通过直播向读者推荐图书。凭借一部手机和一个简易支架,我们开启了抖音直播带货,成为浙江省新华书店中首家开展直播的门店。
新华书店的“导师制”培养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导师身上的优秀品质也始终影响着我。他善于观察并挖掘员工身上的闪光点,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作为“70后”,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总是全力支持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法,给了许多员工敢于尝试的底气。2023年1月,我成为镜湖社区店店长,他还教我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及对外如何处理好与合作单位的关系。
在入职的这10年里,我从普通员工成长为柜组长、主管,今年刚刚通过竞聘成为门店副经理。无论角色如何转变,持续学习新技能始终是必修课。我也必将把新华书店的“传帮带”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作为新华书店从业者的一员,我们都是书籍的“摆渡人”。未来书店的核心价值一定不是打败电商,而是成为线下的“人情算法”:如通过分析会员阅读偏好,悄悄在常购推理小说的读者包裹里附赠一张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手稿复刻卡片;或是为独自来店的老人预留一个靠窗的阳光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