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一生一刻(木口木刻家张忠信传)

  • 定价: ¥78
  • ISBN:978753877100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时代文艺
  • 页数:23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的传主张忠信出生于1937年,今年刚刚八十七岁。他经历过国乱、家乱,曾经半生坎坷;却在没有接受过美术院校的专业教育的情况下,凭借天赋、热爱、努力和勤奋,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在各自领域均有建树的艺术工作者。相信这本小书,对面临不同人生困惑的读者会有不同的启迪。
    本书采用四色全彩印刷,内文不但附录了张忠信先生大量的美术、木口木刻作品,还随书附赠一张由张忠信先生制作的藏书票。藏书票是从张忠信先生的木口木刻作品中精选中五种,每书随机附赠一种;

内容提要

  

    《一生一刻(木口木刻家张忠信传)》是一部人物传记。作品以著名画家、木口木刻家张忠信为传主,完整呈现了这位生活低调纯粹,从未接受过专业绘画训练,从没接受过专业木口木刻训练的老人,是如何通过一步步通过努力和勤奋,通过不断自学、向来通化工作和开艺术展的艺术家学,逐步成长为一位具有相当艺术造诣的画家、木口木刻家的。作品也用了不少篇幅,描写了张忠信家庭,他的夫人,以及在他们夫妇严格教育下先后考入国内名牌大学艺术专业并从事艺术工作的几个儿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友爱和谐的艺术之家。作品附录大量张忠信先生的绘画、木口木刻作品,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传主的生平经历和艺术造诣。
    本书还随书附赠张忠信先生的藏书票一张。藏书票从张忠信先生的大量木口木刻作品中精选出五种,每本书随机附赠一种。

作者简介

    吴刚,吉林就业时报社社长、吉林省幽默与笑话杂志社执行董事、吉林省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毕业后在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城市晚报社工作十年,历任记者、新闻部主任、采编中心主任等职,获奖众多。调任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后创办经济类刊物《置业周刊》,并创立品牌栏目“地产下午茶”。常年笔耕不辍,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向荣而发》《吉人鲁贺》。

目录

楔子
小院故事
  铃声
  山坊
  南山
  奇遇
  冬至
  春节
过往岁月
  出生
  离别
  母亲
  奶奶
  东北
  大学
  瘦马
  山村
  先生
  眷恋
  好友
执子之手
  素秋
  执手
  红缨
  一家
  画像
  眼疾
  亲人
严父稚子
  家书
  严父
  烛光
  拥抱
  求学
  杂忆
  秉性
木口木刻
  镌木
  书票
  执念
  山雀

前言

  

    七十岁之前,作为一位艺术家,除了故乡山城,张忠信在全国范围内几无人知。
    比起艺术上的显赫声名,艺术家的沉默尤其需要英雄气概,如深夜旷野边缘的一豆光,偶尔闪一闪,不在乎别人看没看见。
    现在,张忠信已经八十多岁了,仍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单纯、干净,远离凡俗的纷扰,与夫人林素秋女士“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之上”(荷尔德林诗)。
    每个时代的诗人、艺术家,内心都藏着一座仅供自己解脱的山——南山。陶潜的南山令陶潜悠然心远,张忠信的南山令张忠信默然心安。现实中有那么多人搞了一辈子艺术,却连艺术的门儿都没摸着,站在门外还挺能喊;而张忠信平日里没什么话,不平常的日子里也没什么好说的。想起他那次推让获奖感言的行为,自然而真诚,令人感佩。
    沉默?我看到的,别人早已看到了、看过了,没有可看的余地了。那我只能转过身去,向后看。我看到了别人也曾看到过却未加注意的东西。那些仅仅为艺术家所呈现的东西不可言喻,却展示着不可思议的美。其实,不是我发现了这些东西,是这些东西因沉默而发出的光吸引了我的视线。
    当然也不是沉默,是静。宁静。如果宁静失去了形容的属性,如果宁静一旦顺化而为超越生死的另一种境界,那么宁静所发出的光,就是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一豆光,逐渐扩展成一片光。
    张忠信看到了。他不说。他的刻刀在这片光中吟唱着。
    《一生·一刻》是一部人物传记。主人公是艺术家张忠信。
    这部传记的写作过程回答了作者的如下疑问:这个1937年出生的老人,经历过国乱、家乱,半生坎坷,没有接受过美术院校的专业教育,他是怎样走上艺术创作之路的?他的热爱、天赋、专注缘何而来,又如何传至他的儿孙?他是怎么成为令外人尊敬的他,又是怎样成为令家人尊敬的他?他久远的童年,他对艺术产生兴趣的那一天,他的出生地,他的山城,他的学生林素秋、夫人林素秋,他的三个儿子,他的孙女孙子,他视为老师的靳之林先生……这一切在他的生命中喻示着什么?
    传记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从张忠信现实生活的常态人手,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充满诗意的生活环境、情调、意趣以及令人神往的那种山居的日子所独有的清幽的氛围。
    某天,张忠信的大儿子告诉他,可以在乡下翻盖一处农民的房子。“从头一年杏树开花,到第二年杏树结果”,一问宽敞的石屋、充满生机的小院,终于建成了。“读书、作画、刻木、躬耕。”小院名为“蚀木山坊”——张忠信在日记中写道:“蚀木是我晚年的日课;山,举头即望,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坊,是劳作的地方,它正好坐落在小山的脚下。”
    来山坊前,他刻的是冰心、鲁迅、张爱玲,琮有兵马俑、佛造像……来山坊后,他刻的是小鸟、小狗、猴子、猫咪……
    而他一直在构思着一件名为“蓑翁对韵”的作品。这件作品暗含着他自身的倔强性格。
    第二部分,从张忠信出生写起,经过离别家乡、返回东北;童年、少年、青年;历经乱世乱象,亲情、友情、师生情。其间从萌发到日趋强烈的“美术”情结,使其追求艺术的信念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更加显著和坚定,尤其是放弃中文专业甘当一个没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中学美术教师,初步展现了他倔强的性格。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充分,设立了“出生”“离别”“母亲”“奶奶”“东北”“大学”“瘦马”“山村“先生”“眷恋”“好友”等十一个章节,使张忠信的“过往岁月”跃然纸上。
    第三部分,写林素秋。弥漫着一种平静而又深沉的气氛。相识、相爱、结婚生子、生老病死……没什么起伏,很平常,没有多少情感的流露,但其中却透露出某种诱人的温度和悄然散发的美。
    第四部分,张忠信与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张帆,经过一番波折,198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次子张黎,与张帆同一年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老三张澈,1996年考人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
    一切都有意思与一切都无意义,不成问题。鸟也好,树也好,“好看”就好:“我不是鸟类专家,也不是植物学家,只是个画画的老头,看到入画的鸟,挂满果的树,便收入画中。好看就可,余者不计。”(张忠信日记)
    大自然以不容他回报的深情与美滋润着他的余生。山坊,飞鸟,松鼠,果树,花草,山丘。用不着过渡。爱,衔接一切。
    爱,这个字何其空泛。但对于张忠信这种人而言,他可能一辈子都不肯随意吐露这个字。然而,且看他的脚印、他的眼神、他的微笑甚或他的沉默:爱,无处不在。他经年累月地追寻着美,他知道,没有美,爱就失去了前提。他无意以沉默孕育美,但山河大地、花鸟人物全都缠绵于他的内心。
    八十多岁了,还是小时候的那颗心。
    在那条兑现自己给自己许下的某个承诺的路上,每一时刻都是最后时刻。每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每一时刻都是其艺术的最后时刻。因为艺术的灵光只能在其创造性的转瞬即逝中趋向永恒;更何况所谓“永恒”、所谓“不朽”,只不过是某种概念性的世俗的预期。
    而所有艺术家都在共享着同一种精神食粮——孤独。孤独强化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张忠信也不例外。他从七十岁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独自深人木口木刻这一领域。他不在乎有没有同行者,孤独使他越发坚强。除了孤独,爱与美,也同时构成了张忠信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
    张忠信是不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还无法定论,但他确实具备一种伟大的艺术探索精神。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这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很少。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真正艺术家的共性,这一共性即是衡量真伪艺术家的标准——不遗余力、不计名利、不求理解、默然独行。
    血脉相承。艺术的血脉绵延不绝。张忠信、林素秋、张帆、张黎、张澈……这一家子,那么静,又那么远。
    从七十岁开始,张忠信无视自己无法预料的结局,一直在他独有的那片充满天地英雄气的时空中刻画着他想表达而又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一切。这一切,不仅仅包括以“敬豪杰、仰忠烈、刻英雄之态、展民族之魂”为宗旨而创作的人物系列,还包括充满温情的动物系列。
    这样一个人,这样一种境遇、情怀,这样一把刻刀——春夏秋冬,有意无意间流荡的,全是耗不尽的爱与美。
    马辉
    2022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