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工业经济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理论--以中冶铜锌的海外实践为例(精)

  • 定价: ¥128
  • ISBN:9787523712535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应急管理
  • 页数:248页
  • 作者:编者:中冶集团铜...
  • 立即节省:
  • 2025-06-01 第1版
  • 2025-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阐述。理论上,构建跨文化管理模型,明确建设路径与抓手;实践中,详述建设背景、方案、过程、成效及前景。通过“制度柔性化”策略实现制度刚性与文化柔性平衡,构建安全文化代际传承机制。山达克项目实践验证,该体系使事故隐患率显著下降。本书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建设指南,助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安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需求与挑战
    第一节  “走出去”企业的自主安全管理需求
    第二节  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发展情况
    第三节  自主安全管理的新途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
  第二章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诚信与诚信文化概述
    第二节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的理念目标与基本架构
    第三节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保障
  第三章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路径
    第一节  安全生产职责梳理
    第二节  失信行为辨识定级
    第三节  失信行为管控
    第四节  诚信承诺与建档
    第五节  诚信考核评价
    第六节  安全生产诚信宣贯
  第四章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抓手
    第一节  班前会机制
    第二节  生产岗位手指口述
    第三节  事故预想
    第四节  危险作业旁站监督
    第五节  环境标准化
实践篇
  第一章  建设背景
    第一节  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安全管理情况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中的独特风险与挑战
    第四节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使命
  第二章  建设方案
    第一节  安全生产诚信的提出
    第二节  安全生产诚信概念
    第三节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方案
  第三章  建设过程
    第一节  项目启动
    第二节  逐步推动
    第三节  全面固化
    第四节  公共关系诚信建设
  第四章  建设成效
    第一节  各级安全管理日趋规范
    第二节  员工履职习惯逐渐固化
    第三节  文化管控模式基本形成
    第四节  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第五节  企业社会形象日益提升
  第五章  未来前景
    第一节  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国际化发展
    第二节  政治文化对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找准发力点,构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战略支柱
附录一  安全生产诚信的相关论述、指示批示、规范性文件
附录二  中冶铜锌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大事记

前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基于对中国和世界发展、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就此启航,中资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弘扬“丝路”精神、推动国际合作的辉煌进程就此启动。
    “一带一路”倡议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商机。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五矿)和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作为对外矿业发展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不断从集团层面强化战略部署。遵循中国五矿、中国中冶对海外市场深入开发的战略部署与要求,中冶集团铜锌有限公司(简称中冶铜锌)将海外拓展作为首要发展方向,并着力推动海外矿业重大合作项目的实施。在此背景下,中冶铜锌以铜金、铅锌等矿产资源开发为主,集资源勘探、投资开发、生产运营、矿山服务为一体,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别运营和拥有山达克、锡亚迪克和艾娜克3个中大型铜矿,在厄立特里亚建设阿斯马拉工程项目,铸就了护航“一带一路”中国矿业的五矿力量。
    作为我国最早“走出去”的中央企业之一,中冶铜锌二十三年的海外矿业实践,完整呈现了跨国企业安全治理体系从文化碰撞到价值共创的演进历程。从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到阿富汗、厄立特里亚等资源开发项目,企业在践行“矿业报国”使命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安全生产领域的跨文化治理挑战:集体主义导向的相对“刚性”管理机制,与个体权利优先、宗教传统深厚的文化土壤之间,形成了深层的治理逻辑冲突。这种矛盾在巴基斯坦山达克项目尤为典型——我国企业惯用的“自上而下”行政化安全管理模式,与部族权威主导的治理体系发生碰撞,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制度执行效率低下、员工消极抵触等问题。究其本质,安全生产管理差异折射出文化价值观的根本差异:我国强调“生命至上”和科学化风险管控,而当地员工则更多将安全视为宗教信仰中的宿命安排。
    在此背景下,中冶铜锌创新性构建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为破解跨文化安全治理难题提供了一种新范式。企业突破传统制度移植路径,以“诚信”为价值纽带,将技术性安全要求转化为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开创了制度与文化双轮驱动的跨国安全治理新模式。
    总的来说,国际化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在于实现制度刚性与文化柔性的动态平衡。例如,通过系统梳理岗位安全职责,建立涵盖班前会、手指口述、事故预想等要素的标准化流程,同时创造性引入文化适配机制:将安全承诺书与宗教禁忌条款相融合,尊重礼拜时间、规避斋月高危作业;通过失信行为公示制度,借助部族权威增强制度公信力;建立属地化安全督导员制度,赋予当地员工监督权及流程调整自主权。这种“制度柔性化”策略既坚守安全底线,又以文化尊重消解对抗性,使山达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率显著下降逾40%。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构建安全文化代际传承机制。企业实施“人本化融合”策略,将中式安全标语转化为当地谚语,设立穆斯林祈祷室等文化设施;与山东省教育厅共建巴基斯坦“班·墨学院”,在爆破、焊接等技能培训中嵌入安全诚信教育,实现专业技术传授与价值观传递的有机统一。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不仅培养了大批属地化技术骨干,更通过代际传递实现安全文化的本土化生根。
    二十三年的实践验证,安全生产诚信体系是跨文化价值共创的治理创新。其方法论核心体现为3个维度:制度设计的文化敏感性——通过宗教禁忌条款、部族权威融合等机制实现规范调适;执行过程的权力共享——属地督导员制度重构中外员工权责关系;教育传播的情感共鸣——以文化符号转化实现安全理念的软性渗透。这种创新实践成功将“诚信”从道德范畴升华为管理范式,在“一带一路”多元语境中构建起安全共同体。
    本书系统总结中冶铜锌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经验,提炼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跨国安全治理框架。理论层面,构建了涵盖文化适配、制度创新、代际传承的跨文化管理模型;实践层面,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体系,包括文化冲突诊断工具、诚信评价指标系统、属地化队伍建设方案等。通过剖析山达克等典型案例,论证了文化认同对安全绩效的催化作用,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精度的解决方案。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跨国企业面临的安全治理环境日趋复杂。本书旨在为境外中资企业和项目提供一套全面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指南,帮助境外中资企业和项目在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挑战时,能够有效借鉴中冶铜锌的成功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企业的安全发展。期待本书能为中资企业海外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作 者
    2025年6月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